经脐腹腔镜与常规腹腔镜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疗效观察
2014-08-29王伟刘欢
王伟 刘欢
【摘要】 目的 分析和研究经脐腹腔镜与常规腹腔镜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疗效。方法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58例, 将其按双盲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29例)与对照组(29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腹腔镜治疗方法给予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经脐腹腔镜治疗方法给予治疗, 将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儿术后小肠结肠炎及治疗1年后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经脐腹腔镜手术方法应用于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治疗中, 对患儿机体创伤性较小, 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 利于患儿术后恢复, 对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经脐腹腔镜;常规腹腔镜;先天性巨结肠;治疗效果
先天性巨结肠在儿科临床上是较常见的疾病类型, 其是以病变肠段的神经节细胞产生缺如作为表现的肠道发育畸形性疾病[1]。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治疗也逐渐转变为微创治疗, 其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较, 具有术中出血少、对机体创伤性小、手术视野较清晰、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及疼痛轻等优点, 经脐腹腔镜方法是利用人体固有瘢痕, 置入内镜, 更利于减轻术后疼痛及促进机体恢复, 其是目前最为可行的自然孔道置镜外科技术[2]。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先天性巨结肠患儿58例, 将其按双盲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29例)与对照组(29例)。对照组患儿中:男18例, 女11例;年龄在3个月~4岁, 平均年龄(1.2±0.4)岁。观察组患儿中:男17例, 女12例;年龄3.4个月~3岁, 平均年龄(1.5±0.2)岁。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后,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观察组患儿采用经脐腹腔镜治疗方法给予治疗:采用全身麻醉方式, 患儿取头低脚高仰卧位, 在脐窝下方的皮皱处做1 cm切口, 置入气腹针, 建立二氧化碳气腹, 气腹至设定压力后, 拔出针管, 置入腹腔镜。脐窝两侧皮皱处做2个5 mm的辅助切口, 分别置入抓钳与分离钳, 确定切除范围, 采用电刀分离肠系膜, 近切端的肠管保证其在无张力时将其拖至肛门处, 分离直肠到尾骨水平位置, 解除气腹, 转会阴部继续手术操作, 扩肛后, 切除病变处结肠, 将其标本快速送至病理科检查, 在确认切除结肠近端存在正常神经节细胞后, 给予前高后低位吻合, 重新建立气腹, 检查结肠是否存在扭曲、出血、肠管受压等, 确认效果良好后, 解除气腹, 直肠内置入引流管。缝合切口, 术后给予患儿常规扩肛处置。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腹腔镜治疗方法给予治疗:在脐上方刺入穿刺针, 行二氧化碳气腹后, 置入腹腔镜, 于左右下腹做2个切口, 分别置入操作钳, 进行腹腔探查, 确认结肠病变位置, 紧靠肠管夹断离系膜处血管, 分离两侧韧带, 至尾骨水平位置, 解除气腹, 改为肛门部操作, 于齿环线上方1.0 cm处逆行剥离直肠黏膜, 将直肠肌鞘后壁打开, 拖出直肠黏膜与切除肠管, 切除后行肛管与结肠全层缝合。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与资料的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术后小肠结肠炎及治疗1年后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表[n(%)]
组别 例数 小肠结肠炎 腹胀
观察组 29 2(6.9) 1(3.4)
对照组 29 4(13.8) 7(24.1)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腹腔镜技术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手术中, 其是现代高科技术与传统手术的结合[3]。经脐腹腔镜行先天性巨结肠手术与常规腹腔镜手术相比较, 其更具有对腹腔干扰小, 切口美观, 术后患儿痛苦轻、恢复快等优点, 术中分离直肠到尾骨水平, 保留下直肠无神经节细胞的肠管浆肌层较短, 降低了术后发生肠肌收缩、肛门狭窄的机率 , 减轻了患儿痛苦, 此外其对腹部创伤较轻, 减少了术后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经脐腹腔镜与常规腹腔镜对比, 腹腔内分离病变肠管肠系膜血管中的优势包括:能显著缩短肛门解剖时间、更容易判断无神经节细胞或功能不良肠段范围、观察结肠肛门吻合后肠管血运、位置及腹腔内是否出血等。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观察组患儿术后小肠结肠炎发生率为6.9%;治疗1年后腹胀发生率为3.4%, 其与曹国庆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 这一结果说明了经脐腹腔镜治疗方法不仅拥有了常规腹腔镜手术的优点, 同时其还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 朱天琦,冯杰雄,张文.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经脐腹腔镜根治术十例报告.中华外科杂志, 2011,49(11):28.
[2] 李胜利,张军,明安晓,等.腹腔镜辅助经肛门直肠内拖出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165例中长期随访报告.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1,11(12):32.
[3] 汤绍涛.腹腔镜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症.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1, 10(2):13.
[收稿日期:2014-03-28]endprint
【摘要】 目的 分析和研究经脐腹腔镜与常规腹腔镜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疗效。方法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58例, 将其按双盲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29例)与对照组(29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腹腔镜治疗方法给予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经脐腹腔镜治疗方法给予治疗, 将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儿术后小肠结肠炎及治疗1年后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经脐腹腔镜手术方法应用于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治疗中, 对患儿机体创伤性较小, 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 利于患儿术后恢复, 对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经脐腹腔镜;常规腹腔镜;先天性巨结肠;治疗效果
先天性巨结肠在儿科临床上是较常见的疾病类型, 其是以病变肠段的神经节细胞产生缺如作为表现的肠道发育畸形性疾病[1]。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治疗也逐渐转变为微创治疗, 其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较, 具有术中出血少、对机体创伤性小、手术视野较清晰、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及疼痛轻等优点, 经脐腹腔镜方法是利用人体固有瘢痕, 置入内镜, 更利于减轻术后疼痛及促进机体恢复, 其是目前最为可行的自然孔道置镜外科技术[2]。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先天性巨结肠患儿58例, 将其按双盲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29例)与对照组(29例)。对照组患儿中:男18例, 女11例;年龄在3个月~4岁, 平均年龄(1.2±0.4)岁。观察组患儿中:男17例, 女12例;年龄3.4个月~3岁, 平均年龄(1.5±0.2)岁。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后,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观察组患儿采用经脐腹腔镜治疗方法给予治疗:采用全身麻醉方式, 患儿取头低脚高仰卧位, 在脐窝下方的皮皱处做1 cm切口, 置入气腹针, 建立二氧化碳气腹, 气腹至设定压力后, 拔出针管, 置入腹腔镜。脐窝两侧皮皱处做2个5 mm的辅助切口, 分别置入抓钳与分离钳, 确定切除范围, 采用电刀分离肠系膜, 近切端的肠管保证其在无张力时将其拖至肛门处, 分离直肠到尾骨水平位置, 解除气腹, 转会阴部继续手术操作, 扩肛后, 切除病变处结肠, 将其标本快速送至病理科检查, 在确认切除结肠近端存在正常神经节细胞后, 给予前高后低位吻合, 重新建立气腹, 检查结肠是否存在扭曲、出血、肠管受压等, 确认效果良好后, 解除气腹, 直肠内置入引流管。缝合切口, 术后给予患儿常规扩肛处置。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腹腔镜治疗方法给予治疗:在脐上方刺入穿刺针, 行二氧化碳气腹后, 置入腹腔镜, 于左右下腹做2个切口, 分别置入操作钳, 进行腹腔探查, 确认结肠病变位置, 紧靠肠管夹断离系膜处血管, 分离两侧韧带, 至尾骨水平位置, 解除气腹, 改为肛门部操作, 于齿环线上方1.0 cm处逆行剥离直肠黏膜, 将直肠肌鞘后壁打开, 拖出直肠黏膜与切除肠管, 切除后行肛管与结肠全层缝合。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与资料的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术后小肠结肠炎及治疗1年后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表[n(%)]
组别 例数 小肠结肠炎 腹胀
观察组 29 2(6.9) 1(3.4)
对照组 29 4(13.8) 7(24.1)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腹腔镜技术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手术中, 其是现代高科技术与传统手术的结合[3]。经脐腹腔镜行先天性巨结肠手术与常规腹腔镜手术相比较, 其更具有对腹腔干扰小, 切口美观, 术后患儿痛苦轻、恢复快等优点, 术中分离直肠到尾骨水平, 保留下直肠无神经节细胞的肠管浆肌层较短, 降低了术后发生肠肌收缩、肛门狭窄的机率 , 减轻了患儿痛苦, 此外其对腹部创伤较轻, 减少了术后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经脐腹腔镜与常规腹腔镜对比, 腹腔内分离病变肠管肠系膜血管中的优势包括:能显著缩短肛门解剖时间、更容易判断无神经节细胞或功能不良肠段范围、观察结肠肛门吻合后肠管血运、位置及腹腔内是否出血等。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观察组患儿术后小肠结肠炎发生率为6.9%;治疗1年后腹胀发生率为3.4%, 其与曹国庆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 这一结果说明了经脐腹腔镜治疗方法不仅拥有了常规腹腔镜手术的优点, 同时其还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 朱天琦,冯杰雄,张文.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经脐腹腔镜根治术十例报告.中华外科杂志, 2011,49(11):28.
[2] 李胜利,张军,明安晓,等.腹腔镜辅助经肛门直肠内拖出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165例中长期随访报告.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1,11(12):32.
[3] 汤绍涛.腹腔镜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症.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1, 10(2):13.
[收稿日期:2014-03-28]endprint
【摘要】 目的 分析和研究经脐腹腔镜与常规腹腔镜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疗效。方法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58例, 将其按双盲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29例)与对照组(29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腹腔镜治疗方法给予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经脐腹腔镜治疗方法给予治疗, 将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儿术后小肠结肠炎及治疗1年后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经脐腹腔镜手术方法应用于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治疗中, 对患儿机体创伤性较小, 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 利于患儿术后恢复, 对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经脐腹腔镜;常规腹腔镜;先天性巨结肠;治疗效果
先天性巨结肠在儿科临床上是较常见的疾病类型, 其是以病变肠段的神经节细胞产生缺如作为表现的肠道发育畸形性疾病[1]。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治疗也逐渐转变为微创治疗, 其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较, 具有术中出血少、对机体创伤性小、手术视野较清晰、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及疼痛轻等优点, 经脐腹腔镜方法是利用人体固有瘢痕, 置入内镜, 更利于减轻术后疼痛及促进机体恢复, 其是目前最为可行的自然孔道置镜外科技术[2]。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先天性巨结肠患儿58例, 将其按双盲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29例)与对照组(29例)。对照组患儿中:男18例, 女11例;年龄在3个月~4岁, 平均年龄(1.2±0.4)岁。观察组患儿中:男17例, 女12例;年龄3.4个月~3岁, 平均年龄(1.5±0.2)岁。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后,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观察组患儿采用经脐腹腔镜治疗方法给予治疗:采用全身麻醉方式, 患儿取头低脚高仰卧位, 在脐窝下方的皮皱处做1 cm切口, 置入气腹针, 建立二氧化碳气腹, 气腹至设定压力后, 拔出针管, 置入腹腔镜。脐窝两侧皮皱处做2个5 mm的辅助切口, 分别置入抓钳与分离钳, 确定切除范围, 采用电刀分离肠系膜, 近切端的肠管保证其在无张力时将其拖至肛门处, 分离直肠到尾骨水平位置, 解除气腹, 转会阴部继续手术操作, 扩肛后, 切除病变处结肠, 将其标本快速送至病理科检查, 在确认切除结肠近端存在正常神经节细胞后, 给予前高后低位吻合, 重新建立气腹, 检查结肠是否存在扭曲、出血、肠管受压等, 确认效果良好后, 解除气腹, 直肠内置入引流管。缝合切口, 术后给予患儿常规扩肛处置。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腹腔镜治疗方法给予治疗:在脐上方刺入穿刺针, 行二氧化碳气腹后, 置入腹腔镜, 于左右下腹做2个切口, 分别置入操作钳, 进行腹腔探查, 确认结肠病变位置, 紧靠肠管夹断离系膜处血管, 分离两侧韧带, 至尾骨水平位置, 解除气腹, 改为肛门部操作, 于齿环线上方1.0 cm处逆行剥离直肠黏膜, 将直肠肌鞘后壁打开, 拖出直肠黏膜与切除肠管, 切除后行肛管与结肠全层缝合。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与资料的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术后小肠结肠炎及治疗1年后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表[n(%)]
组别 例数 小肠结肠炎 腹胀
观察组 29 2(6.9) 1(3.4)
对照组 29 4(13.8) 7(24.1)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腹腔镜技术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手术中, 其是现代高科技术与传统手术的结合[3]。经脐腹腔镜行先天性巨结肠手术与常规腹腔镜手术相比较, 其更具有对腹腔干扰小, 切口美观, 术后患儿痛苦轻、恢复快等优点, 术中分离直肠到尾骨水平, 保留下直肠无神经节细胞的肠管浆肌层较短, 降低了术后发生肠肌收缩、肛门狭窄的机率 , 减轻了患儿痛苦, 此外其对腹部创伤较轻, 减少了术后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经脐腹腔镜与常规腹腔镜对比, 腹腔内分离病变肠管肠系膜血管中的优势包括:能显著缩短肛门解剖时间、更容易判断无神经节细胞或功能不良肠段范围、观察结肠肛门吻合后肠管血运、位置及腹腔内是否出血等。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观察组患儿术后小肠结肠炎发生率为6.9%;治疗1年后腹胀发生率为3.4%, 其与曹国庆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 这一结果说明了经脐腹腔镜治疗方法不仅拥有了常规腹腔镜手术的优点, 同时其还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 朱天琦,冯杰雄,张文.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经脐腹腔镜根治术十例报告.中华外科杂志, 2011,49(11):28.
[2] 李胜利,张军,明安晓,等.腹腔镜辅助经肛门直肠内拖出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165例中长期随访报告.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1,11(12):32.
[3] 汤绍涛.腹腔镜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症.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1, 10(2):13.
[收稿日期:2014-03-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