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形”结合?增强情感教育

2014-08-29曹卫明

职业·中旬 2014年8期
关键词:人文性曲线图同情

曹卫明

摘 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避免这一目标的实现过于生硬或直白,本文借用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将图形引入文本解读中,借助图画、曲线等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在“同情”的过程中,提升人文修养。

关键词:情感教育 “情”“形”结合 曲线图 同情 人文性

课 题:山东省技工教育与职业培训“十二五”规划课题《技工院校文化基础课改革与学生职业素养研究》,课题编号:RSJY2012-Y076。

“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思想方法之一,顾名思义,就是在解决问题中借助数学中最古老的研究对象——“数”或“形”阐明对方。而若将这种思维借用到语文教学中,将图形与文字结合,借助图形来理解文字情感,很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笔者正是在课堂上引入“情形结合”的思维,受益良多。

一、“情形结合”

新课程改革明确了实现“三维目标”的要求,即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目标维度。语文学科历来关注受教育者的人文修养,将情感熏陶融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中,这对于技工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养成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就目前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细节安排的现状来看,情感目标实现却不尽如人意。

在情感目标实现的问题上,很多课堂混淆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区别,教学思维深受应试教育影响,将职教语文普教化,沿袭普教语文的教学思路,应试色彩极浓。反映到常规教学程式上,则表现为解读者往往着重于对文本的分解赏析,而忽略了文本作为整体的意义传达,特别是美感体验。如“这篇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这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等分解问题的设计,以及程式化答题模式的形成,在层层分解中呈现出一份索然无味、支离破碎的语文。而技工院校生源素质普遍偏低、文化基础差的现状则将语文教学引向另一极端,这就是在过于强调语文工具作用的过程中,忽略了其“人文性”内涵,从而使得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缺失。技工院校学生,尤其是中级部学生,标点不用甚至不会用、写不出通顺句子等现象比比皆是;读错音、写错字更是屡见不鲜。因而,在很多教学课堂上,教学重点往往被“基础知识补课”所占据,从读音、字形、标点开始讲起,情感教学则成了奢侈。

在这些课堂上,教师用心良苦,却难以吸引学生参与课堂。究其原因,是过分注重知识目标带来的课堂枯燥乏味让学生敬而远之。笔者在教学中也曾遭遇过这种投入和收获不成正比的情况,转而搁置这种常规教学方法,试图增加课堂趣味性,因此引入图的概念。

二、画一画诗情画意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素享“孤偏盖全唐”之盛誉,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但很多学生未及见到诗之内容,已被字数长度吓跑。尤其对于技工院校里这群古文功底相对较低的学生来说,能读进本诗者屈指可数,能品出诗味者更是寥寥无几。

但若贸然将诗拿来就讲,或者是逐句分解导读,只会将诗境破坏,就违背了将这首诗引入课堂的初衷。所以这时只能小心翼翼地唤醒学生对诗的感觉,引导其意会诗意,营造“诗意语文”。因而,这节课,笔者设计了“画诗境”这一教学环节,即首先通过引导学生把握字音、声情并茂地朗读,进而在了解重难点、词汇含义后疏通诗意,对这首诗有全面领会,并能大概感知诗中所描摹之人、情、事,然后请学生们拿出纸张和铅笔,“画一画你印象中的《春江花月夜》”,并加以鼓励。

在学生进入绘画状态时,笔者只需巡视,从中发现优秀作品及问题突出且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学生基本绘画完毕后,笔者将问题作品展示出来,并请学生加以评价。这样,很多细节便不攻自破,如:“月”这一意象,在诗人笔下应该是如何的?诗人的神态姿势是怎样的?“明月楼”周边环境如何?

比如,有的学生将月亮画作上弦月或者下弦月,便遭到其他同学引用“皎皎空中孤月轮”加以反驳;有的学生将花画得囫囵且沿江笔直延伸,便遭到同学们引用“江流宛转绕芳甸”的驳斥;有的学生绘制的主角表情过于欢快,也被同学们反驳:诗境虽美,但流露出了离别相思之苦,主角表情不合适……

学生们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诗情画意便了然于胸,教师无需赘述,只需对重点加以强调即可。讨论之后,学生将作品加以修改加工,最后教师择优张贴,在鼓励中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三、绘一绘情感曲线

对于散文或者诗歌的情感走向,过于直白甚至苍白的讲解必然是不得学生之心的,即便是引导学生述说也往往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笔者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多次尝试借助“坐标曲线”。

屈原的《九歌·国殇》一诗,是追悼楚国阵亡将士的挽诗,描写了将士们在战场上的惨烈抗争,歌颂了其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情感炽烈奔放,节奏鲜明急促,在凛冽悲壮之基调中自有其曲折起伏。学习这首诗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理解诗人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捐躯的英雄中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艰涩的词汇,如果再用直白的语言讲述,很难将全部学生领进这铿锵有力的诗行之中。基于此,笔者设计了一个表格,请同学们填空。

笔者将上述教学目标再次细分,在“图景”一栏,通过对诗句内容的把握,将将士们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举止概括出来,从而多方面地立体把握英雄形象;在“情感曲线”一栏,则引导学生在绘制诗人情感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具体实施是,首先请学生分组合作填写各诗句所对应的图景,来初步理解文意。由于文辞艰涩,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思。之后,笔者请学生根据所理解的内容,假定自己是诗人屈原,在随堂练习纸上,以各图景诗句为横坐标绘制出诗人的情感走向曲线(表2)。再请学生在黑板上绘制并讲解自己所绘曲线的依据,让其他学生加以评析。在反复辩论中,学生不仅对诗歌内容清晰把握,还对诗人情感及将士们报国之情把握得细致入微。

在绘图过程中,学生们普遍会画一条连续的曲线,这时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们比较曲线各“峰点”“谷点”的取点,并思考“严杀尽兮弃原野”与“出不入兮往不反”前后的关联,从而引导学生明确这条线可以分开来,前面是“叙”后面是“赞”。这样,学生对这首诗的学习难点——“叙赞结合”的写法也理解了。

这样,在一动一静一听一言中,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也极大提高。经过测试,经过一年以上的时间,很多学生对这首诗中的细节仍然能够清晰记忆。

四、连一连故事情节

较之文本情感体悟,故事性的内容更适合以线条勾勒,如小说《项链》中“人物命运曲线”的绘制。

《项链》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描写了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以炫耀自己的美丽。不料晚会结束后却发现项链丢失,于是只得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经过十年节衣缩食的勤苦劳顿,他们终于偿清债务,却发现所借的项链是假的。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都会把这篇小说的教学目标之一放在对玛蒂尔德这一人物的分析上,并借此探究小说主题,引导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笔者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上更注重学生通过探究,自己辩证思考主人公的抉择和命运,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首先,在请学生简介故事情节的过程中,笔者列出关键词语“请柬”“借项链”“晚会”“丢项链”“赔项链”“偿清债务”“假项链”等。进而请学生以老师所出示的情节为横坐标,画出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命运曲线图,如下图所示。

这样,在请学生示范绘图并讲解的过程中,就会有不同意见,如:第一,“晚会”和“偿清债务”哪个峰点更高?第二,“赔项链”是一个上升的过程,还是一个下降的过程?第三,主人公得知项链是“假项链”时,这个谷点会不会超过这条线的起始点等等。而这些引起学生头脑风暴激烈争论之处,正是本课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学生在反复争论中,逐渐领会到主人公性格中除去爱慕虚荣外,还有勤奋诚信坚强等优点,进一步感悟到坎坷挫折带给生命的厚度等。

五、“情”“形”结合的其他方面

亚当·斯密是休谟同情理论的集大成者,他认为每个人所具有的关心别人命运的本性、人与人之间的全面的同感和共鸣就是同情,它既包括快乐和幸福等正面感情,也包含痛苦和不幸等负面感情。而引起同情有两种方式,即对别人情绪的观察和对一定处境的观察,前者指“察言观色”而引起自身某种程度想死的悲伤和快乐,后者指设身处地想象他人的处境而唤起的感情。在斯密看来,同情是道德起源的原始感情基础。

然而,这种能力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比较薄弱,感恩之心淡薄,换位思考不够,体谅之情微弱:在家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沉迷于网游手机,想不到主动承担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在学校,浑浑噩噩,昏昏沉沉,课堂上似旁观者,课外就将自己的义务抛之脑后;遇到问题,冲动有余冷静不足,动辄诉诸武力威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以个人为中心,习惯于自我满足。而情感教育的一大要点恰恰是要引导学生突破自我,从其他角度思考问题,提升个人素养。

语文作为一门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在普及祖国语言文字规范的同时,肩负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因而在语文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对受教育者的情感培养、人文熏陶。通过对图形、图像的绘画,学生融入文本之中,悉心体会文本内涵情感,设身处地地探寻作者的感情体悟,正是“同情”的过程,也是其接受情感教育和人文熏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学生在分析环境中各类信息对自己产生各类心情、情绪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也将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这种能力和修养将是学生受用终身的养料。

参考文献:

[1]姚春杰.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临沂市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人文性曲线图同情
她的委屈,没有同情分
秦皇岛煤价周曲线图
秦皇岛煤价周曲线图
秦皇岛煤价周曲线图
秦皇岛煤价周曲线图
不该有的同情
理解即同情——以明清以来限制对外交往为例
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的阳光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