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双圈包容壶”的和谐之美
2014-08-29张伟斌
张伟斌
(宜兴 214221)
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历经五百余年的风雨兼程,已成为宜兴陶艺园地中最具特色、自成高格的一大艺术品种。它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历代制壶大家的努力创造,不少各领风骚的茗壶经典之作留传至今,恰似一座紫砂历史文化知识宝库,对当代从艺者创新设计起到了重要作用。“双圈包容壶”(见图1)是在借鉴传统经典茗壶的基础上,融入当今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而设计的一件作品。
图1 双圈包容壶
1 感悟经典传器的和谐之美
紫砂壶从历代传统经典到当代艺人的创新之作,光器(光货)类作品所占有的比例为最多,这是由紫砂质朴古雅韵趣的本质属性所使然。“双圈包容壶”显著的特征是在钮与盖间饰有双圈,主体壶身以浑圆彰显紫砂壶艺海纳百川的胸怀,赋予和谐之美新的内涵与解读。
“圈”也称“环”,用“圈”作为壶艺的装饰,历代传器中并不多见,最早是清代嘉庆年间杨彭年制作、陈曼生铭刻的“套环钮葫芦壶”,造型呈葫芦状,壶流短直而微上翘,把成半环形,盖顶设有一枚套环钮装饰,整器形制的线条以浑圆为主,十分流畅,令人百看不厌。之后,近代紫砂大家裴石民、顾景舟都设计制作过此类型的茶壶,如裴石民的代表作“双圈三脚鼎壶”,造型似青铜盉,圆盖、鼓腹、敛口,盖面桥形钮套有两个束丝纹陶圈,螭尾环鋬,三高足,古朴敦厚,气韵饱满。另一件“双色双圈三脚鼎壶”,主体泥色为段泥黄,其盖、足、鋬、流为紫泥色,别有一番情趣。再有于1954年制作以简洁取胜的“串顶秦钟壶”,陈传席教授评价此壶“壶体无多饰,仅一弦纹;壶盖无多饰,仅一串圈,色泽呈铁栗色,沉着而又清纯。任何艺术,不仅于繁,而难于简,做壶形亦是越简越难。形繁的壶固然也有优秀的作品,但格调最高的作品必呈于简。”裴氏晚年制作的自用器“双圈壶”,直圆身筒、直上翘圆嘴、长圆把、嵌盖、圆环形钮套双圈,整器高耸挺拔、气势脱俗。顾景舟大师1992年制作的“夙慧双圈壶”,直圆形、平面嵌盖,其特点在于盖上之双圈,饶富玩赏之趣味,有艺术大师刘海粟壶铭,可谓珠联璧合。
用圈或环镶于盖面桥形钮,呈活动状,其视觉聚焦点又在顶部显眼处,这应该说是前辈大家独具匠心的创造。从紫砂文化的层面来看,所表达的是一种圆满、和谐的设计理念,一种勤奋、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文化自觉,对当今年轻紫砂从业者而言极具借鉴作用。
2 把握设计理念的包容共感
紫砂壶光器造型艺术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其形制、气度、神韵无不体现出作品的美学意境,与文明社会的发展、紫砂市场的繁荣同频共振。美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谐圆满的蕴涵。“双圈包容壶”设计理念上把握和契合时代精神,既重视传统又不囿于传统,以此赋予壶艺的形式美,展示造型艺术的自然法则,主体壶腹呈浑圆状球形、平底,口沿似古陶瓷的罐口形,边沿较薄而微外敞,压盖呈拱形凸起,环状桥形钮,镶有可活动的双圈,直嘴上翘,与飞把相互呼应,整体布局彰显美的韵律,气势静中寓动。在构思中,参照前辈大家对壶各部件的比例大小,重视把握设计上的科学定位,即壶口圆径比一般壶放大,基本见不到明显的壶颈,这样拱形壶盖同步增大,主体球形饱满充盈,以显示“包容”的概念;另一点是盖钮与双圈的比例,历史作品环状壶钮与双圈的圆径基本一致,而这把“双圈包容壶”将双圈设计成指环状,且钮与盖面间距比例恰到好处,盖钮过高则头重底轻,过低又会带来沉闷逼仄之感,注意了这些设计上的细节,作品成功的把握就越大。
“双圈包容壶”从设计到制作,是一个不断认识和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从传统到创新不断跨越的过程,壶艺从成功到成熟需要技与艺的结合,更需要紫砂文化、美学意境的充实和引领。
3 结语
紫砂壶之特色在于壶艺形式的兼收包容、文化底蕴的博大厚重。在历史传承中,前辈大家的经典之作为当代繁荣紫砂创作提供了借鉴与参考。作为年轻艺人,唯有立根于紫砂传统工艺之根基,融入当代创新理念,方能创制出适应时代之需、迎合时代之美的新品。艺无止境,学海无涯就是最好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