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哑门等穴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30例
2014-08-29宋俊建王建国
★ 宋俊建 王建国
(河南省鹤壁市中医院康复科 鹤壁 458030)
吞咽障碍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可达30%-65%[1],指食物从口腔经咽、食管向胃运送过程中所受到的阻碍而产生的一个症状。其发生影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恢复,且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等其他并发症[2],延缓患者康复的进程,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3],是脑梗死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因此积极治疗本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我科从事中风病治疗和康复多年,发现针刺哑门等穴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有较好疗效,并对2012年11月-2013年10月间60例住院患者进行观察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57.31±7.09)岁;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最小46岁,最大73岁,平均年龄(57.34±7.86)岁。两组病程最短2天,最长10天。两组患者病情、性别、年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择标准 入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5]制订的诊断标准,且病情稳定,意识清醒,无认知功能障碍,能配合治疗。饮水实验评分≥3分。
2 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参照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指南给予治疗。
(2)吞咽治疗仪治疗。采用Vocastim-Master吞咽言语诊治疗仪,启动仪器自动诊断,根据菜单选择低频刺激,刺激时间(T)为1秒,休息时间(R)为3秒,电流强度因人而异,治疗时间20分钟。每日两次,持续刺激2周。
(3)针刺方法。哑门:第1颈椎下,下颌方向缓慢进入1.0-1.5寸;提插捻转泻法1分钟后出针。双风池:2寸毫针针尖朝向鼻尖方向进针0.8-1寸,局部有酸胀针感即可,留针20分钟,每10分钟行平补平泻捻转手法1次。双人迎:与喉结平,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距喉结1.5寸取穴。将喉结轻推向一侧,避开颈总动脉向咽部斜刺1-1.5寸,针刺后行捻转得气出针。双翳风:直刺0.5-1寸,速刺进针捻转得气,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完骨:耳后颞骨乳突后下方凹陷中,平刺0.5-0.8寸,留针20分钟。以上穴位均每日针刺1次。
治疗组治疗为一般治疗+针刺哑门、风池(双)、人迎(双)、翳风(双)、完骨等穴;对照组治疗为一般治疗加吞咽治疗仪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
3 评定标准
3.1 吞咽功能评估 采用饮水试验判断,患者取坐位,饮30mL温水,观察患者全部饮水状况及时间。评价标准:1分为患者可一口喝完,不超过5秒的时间,无呛咳、停顿。2分为患者可一口喝完,但超过5秒的时间;或是分两次喝完,无呛咳、停顿。3分为患者能一次喝完,但有呛咳。4分为患者分两次以上喝完,且有呛咳。5分为患者常发生呛咳,难以全部喝完。
1分为正常;2分为可疑有吞咽障碍;3分及3分以上则确定有吞咽障碍。
3.2 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 参照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包括意识、水平凝视功能、面瘫、言语、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8个评定项目。总和最高分45分,最低分0分。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
4 统计方法
5 疗效观察
5.1 疗效标准 所有患者均于康复治疗前后进行临床吞咽功能评定,均由同一医师完成。
痊愈:患者吞咽障碍症状基本消失,或饮水试验评分为1分,患者营养状况良好,无并发症。有效:患者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分为2分,患者营养状况好。无效:患者吞咽障碍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善,饮水试验无变化或在3分以上。
5.2 治疗结果 见表1、2。
表1 两组吞咽障碍疗效比较 例
表2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积分比较
6 讨论
中风后吞咽障碍属中医学中风病舌强、言謇、喉痹等范畴。在多年的临床治疗中我们认识到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主要矛盾是本虚标实,病机为邪气郁闭脑窍、脉络,导致脉络不通,关窍不利。基于这一认识采取针刺哑门、完骨、翳风、人迎、风池穴治疗吞咽障碍以通关利窍、疏通经络。哑门位于脑后空窍处与脑直接相连,研究认为针刺该穴可松解调整局部生理结构平衡,减少对血管压迫,改善脑供血,促进中风后吞咽困难的康复;有研究[6]认为针刺人迎穴后可缓解局部软组织的紧张状态,减轻周围组织的压迫,改善椎基底动脉血供,有利于皮质延髓束的恢复;《针灸图翼》载:“风池治中风不语,汤水不能入口。”有研究认为针刺风池、风府穴[7]对脑血管有扩张作用,对病灶组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完骨内应延髓,针刺之可达延髓的吞咽中枢,从而改善吞咽困难的症状;《铜人输之针灸图经》载曰:“口噤舌根急缩,下食难取翳风治喑不能言”,现代研究[8]称针刺翳风穴可激发局部经气,调节神经血管功能,促进吞咽相关功能恢复。无论从古代中医理论还是现代研究均证明上述腧穴具有改善吞咽障碍的作用。
通过本临床观察,我们发现针刺哑门等穴能使患者吞咽障碍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较吞咽治疗仪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有较好疗效,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本病的优势。
[1]Han TR,PaiK NJ,ParkJW.Quantifying swallowing function after stroke:A functional dysphagia scale based on Videofluoroscopic studies[J]. Arch Phys Med Rehabil,2001,82:677-682.
[2]吴江,贾建平,崔丽英.脑梗死致吞咽困难的处理[J].神经病学,2005,8(1):163.
[3]朱庸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47.
[4]孙伟平,黄一宁.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诊断[J].中国卒中杂志,2007,3(2):226.
[5]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1.
[6]宋丽萍,任路.治疗假性球麻痹64例[J].中医药学刊,2004,22(5):953.
[7]王舒.风池穴提插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11):24.
[8]刘香华,刘爱珍,张学丽,等.针刺治疗中风舌本病-假性球麻痹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0,20(6):325-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