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与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的关系及对治疗的影响
2014-08-29杨洋刘华一
★ 杨洋 刘华一
(1.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0073;2.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脾胃科 天津 30012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2012年6月-2013年3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脾胃科经胃镜和病理诊断为CAG的患者。明确的病例共97例。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1]中证候分类标准,将患者分为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6个证型。
1.2 方法与观察指标 (1)HP诊断:所有患者检查前两周未使用过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治疗,进行14C呼气试验或取胃黏膜组织行快速尿素酶检测,其一阳性者为HP感染。(2)治疗方法:对所有患者实行中医常规辨证治疗,疗程为8周。(3)观察指标:将胃脘胀满、疼痛、嗳气、吞酸、胁痛、心烦易怒、纳呆、口干口苦相关症状量化评分,无此症状0分,偶尔发作1分,频作尚可忍受2分,持续发作须服药缓解3分,持续发作服药后缓解不明显4分。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
1.3 数据处理 使用SPSS 11.5软件,采用χ2检验分析各证型HP感染率,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方法,分析各证型HP(+)HP(‐)两组疗程后积分差值。
2 结果
2.1 HP感染与CAG中医分型的关系 中医各证型中,脾胃湿热证HP感染率最高,占82.3%;其次是肝胃郁热证,占76.9%;肝胃气滞、胃络瘀血证HP感染率分别为65.0%、53.3%,居中;脾胃虚弱证及胃阴不足证HP感染率较低,分别为40.9%、40.0%。HP阳性组中,脾胃湿热证人数最多,占24.1%;HP阴性组中,脾胃虚弱证最多,占33.3%。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CAG各证型HP感染率
△:χ2=11.51,P=0.042
2.2 各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改变情况 8周治疗后,肝胃郁热、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证中HP(+)组与HP(‐)组症状评分改变无差异(P>0.05);肝胃气滞、胃阴不足、胃络瘀血证HP(+)组与HP(‐)组症状评分改变有差异(P<0.05),且HP(‐)组前后症状评分差值大于HP(+)组。数据见表2。
3 讨论
HP感染与CAG的形成和发展
表2 各组症状积分±S)
密切相关[2],随着HP耐药率的升高,三联疗法的根除效果已经不理想[3]。中药对于HP的作用近些年成为研究热点。本次观察结果表明,HP感染的分布与CAG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关系,且对治疗产生一定影响。结果显示,HP在实证、热证中感染率较高,为HP归属为中医病因的湿热提供了依据。肝胃郁热证和脾胃湿热证中清热燥湿治法恰好针对HP感染的湿热属性,这可以解释这两种证型的HP(+)组与HP(‐)组治疗效果无差异。邪之所凑,其气必虚。CAG的发病正是多种因素的夹杂作用,正邪交争,致使脾胃升降失司,气血虚乏,胃体失养。虽然实证组症状主要以邪实为主,但病机中仍有脾虚之因。脾胃虚弱组的治疗重视脾气的顾护,益气补中,正盛邪却,故虽未针对HP进行治疗,但HP(+)组与HP(‐)组患者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变。
近些年来,对于HP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很多,并且对于HP的湿热属性也基本达成共识[4-5]。但这些观察研究都未显现其对临床治疗的帮助。本次观察不仅揭示了HP在中医证型中的分布规律,也从治疗效果上反证了此规律,尤其对于难以根除的HP感染提供了中医治疗新思路--益气燥湿清热,即扶正祛邪并重。
[1]张声生,李乾构,唐旭东,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18(5):345-349.
[2]Kuipers EJ, Liyterlinde AM, PenaAS,et al.Lang- termsequela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gastrtis[J]. Lancer, 1995, 345(2964): 1 525.
[3]刘文忠,谢勇,成虹,等.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J].胃肠病学,2012,17(10):618-625.
[4]王立,赵荣莱,陈正松.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5,3(1):27-28.
[5]冯玉彦,杨倩,刘建平,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8):75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