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短暂性突发性跛行62例临床分析
2014-08-29王玉辉
王玉辉
小儿短暂性突发性跛行62例临床分析
王玉辉
目的 评估小儿短暂性突发性跛行的临床特点和肌电图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肌电图表现。结果 患者均在10 d内痊愈出院。35例患者出院后复查EMG示双侧NCV无异常。结论 小儿短暂性突发性跛行可能由于感染后导致下肢神经的脱髓鞘性炎症, 临床表现较轻, 预后较好。
跛行;突发;短暂性;小儿
近年来, 因小儿短暂性突发性跛行而就诊者比较常见,虽经适当治疗均能痊愈, 但其发病原因及机理目前仍不十分明确。有文献报道[1,2], 发病机理可能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病毒感染有关, 2010年4月~2014年2月本科收住的小儿突发性跛行65例, 现将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 EMG)资料完整的62例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2例患儿中男47例, 女15例, 年龄1.3~6.6岁, 无明显季节特点。病前4周内有明显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史者41例(66.13%)或有接种史者18例(29.03%), 无外伤及臀部注射史。跛行至入院最短2 d~2周, 最长达1个月。自然病程可达1个多月不愈, 少数患儿可再发或多次发生。院外曾牵引治疗者2例, 推拿按摩3例, 均无效。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儿均因发现孩子走路或跑行时单侧下肢跛行而就诊。其中5例患者跌倒较平常增多, 运动能力无明显障碍, 无疼痛表现。双下肢均无红肿或压痛, 关节活动度良好, 肌力与肌张力无异常, 腱反射对称, 病理反射阴性。
1.3 实验室检查 所有患者血常规无贫血, 白细胞≤15×109/L;心肌酶谱检查29例正常, 33例有单项或多项增高, 但均小于正常的双倍;血生化、血沉、CRP均正常;MP-IgM均阴性。拍双下肢膝关节及踝关节片6例, 无异常;3例曾因怀疑“滑膜炎”而做关节MRI, 未发现异常。所有患者行双下肢表面肌电图检查, 均有单或多根神经传导速度(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NCV)下降:32例右腓总神经, 并合并右胫神经6例;20例左腓总神经, 合并左胫神经者3例。
2 结果
所有患者按单神经炎予以静点能量合剂及营养神经药物, 地塞米松或强的松应用5 d, 患者均在10 d内痊愈出院。35例患者出院后复查EMG示双侧NCV无异常。
3 讨论
有关小儿急性短暂性突发性跛行的临床研究资料较少。本组患者的特点是:①发病突然, 起病隐袭;②虽均有跛行,除少数患者易跌倒外, 大多运动能力及功能无明显异常, 无痛苦表现;③深反射无明显受累, 巴氏征阴性;④肌电图均提示下肢单或多神经传导速度(NCV)降低;⑤肌酶无明显异常, 影像学检查无异常;⑥预后好, 治疗后均能在1周左右恢复正常;⑦可反复多次发病, 不同次发病跛行可出现于不同侧下肢。
跛行是指由不同病损所致的下肢活动功能障碍, 神经系统、软组织、及骨关节病变均可引起。EMG是通过描述神经肌肉单位活动的生物电流, 来判断神经肌肉所处的功能状态, 利用肌电图检查可帮助区别病变系肌源性或是神经源性。NCV的测定用于各种原因的周围神经病的亚临床病灶, 能区分是轴索损害还是髓鞘脱失;结合EMG可以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源性损害等。当有严重轴突变性及继发性髓鞘脱失时则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肌电图则有异常改变,在节段性髓鞘脱失而轴突变性不显着时, 传导速度变侵, 但肌电图可正常, 轴突病变表现为波幅降低, 而脱髓鞘病变表现为神经传导速度变慢[3]。
本组患者缺乏中枢神经与运动组织病变的征候, 仅有下肢肌电图检查提示NCV下降, 故存在周围神经病变。根据本组患者特点, 诊断为急性单/多神经炎较为妥当, 也有诊断小儿单侧下肢急性跛行(弛缓性麻痹)的文献[4];临床上只有较轻微的肌无力而跛行, 缺乏典型的下肢瘫痪症状。在急性周围神经病变时腱反射可无明显减弱甚至增强[5]。NCV下降则可能与病毒感染或免疫反应导致髓鞘脱失有关, 因有66.13%的患者在起病前4周内有感染, 这与感染后致自身免疫的时间相一致。
基于下肢神经脱髓鞘的可能性, 本组患者在治疗上重点使用了糖皮质激素, 不仅临床上取得了良效, 且随后复查NCV均能恢复正常。对周围神经病而言, 神经电生理检查是敏感指标[6], 尤其是开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与F波检测是鉴别神经病变的重要手段。鉴于本院条件有限, 对本组患者仅进行了神经传导速度的测试, 有关本病的特点和诊治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 林学锋.小儿单侧下肢急性跛行(迟缓性麻痹)临床分析.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0, 1(4):47-48.
[2] 阮秀花, 范振远, 田葱, 等.病毒感染与小儿急性短暂性跛行发病关系的研究.临床荟萃, 2012, 27(21):1874-1875.
[3] 吕子春.急性多发性神经炎治疗措施.健康必读杂志, 2013, 3(3):62.
[4] 左启华.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645-652.
[5] 蒋雨平.临床神经疾病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 418.
[6] 王莉, 张琴.神经传导功能和F波在下肢瘫痪儿童中的诊断价值.中华儿科杂志, 2008(46):146.
2014-04-15]
454150 河南省焦作市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