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机大于危
2014-08-29刘西曼
刘西曼
放在全球视野当中,从更长的5年、10年尺度上看,中国汽车产业的进步无疑还是很大的。
不久前,汽车乘联会发布数据,2014年7月广义乘用车销量为132.48万辆,同比增长11.5%。被广泛忧虑的是,中国品牌乘用车同比增长7.72%,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4.55%,比上年同期下降0.64个百分点。其中,最悲惨的是自主品牌轿车,市场占有率跌破20%,同比下降22.66%,占轿车销售总量的17.65%,市场份额同比减少5.64个百分点。
从数据看,自主品牌汽车迎来了最危险的时刻,事实呢?笔者认为,这种认知其实是不完整的,目前可能是自主品牌汽车最好的时代——当然,还不足够好,还有巨大的差距要去弥补。
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最大的汽车生产国。
2013年,全球前十大汽车生产国分别是:中国汽车产量2200万辆,美国汽车产量1100万辆,日本产量960万辆,随后依次是德国、韩国、印度、巴西、墨西哥、泰国和加拿大。从数据我们不难看到,中国这么大的产能,竟然主要是由本土消化的,而且还进口数量不菲的高端汽车。可以说,大众、通用在全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市场。
很多人会说,这么大的销量,还不主要是外国车、合资车?当然,这是事实。但是,如果计算增加值的话,相当一部分的增加值还是留在了中国,汽车产业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算小。
但是,我们也还是可以看到其中的一些好的迹象。2013年全球汽车销量排行榜当中,吉利(含沃尔沃轿车)销量达98万辆,位居全球16名;长安汽车销量84万,位居全球17名;长城销量75万辆,位居19名。与之对比,马自达销量132万辆,位居13名;三菱销量128万辆,位居14名;斯巴鲁78万辆,位居18名……如果我们把丰田、大众、通用作为第一梯队;雷诺日产、现代起亚、福特、本田、宝马等作为第二阵营;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至少也算是抓住了第三阵营的尾巴。
因此,无需过度解读中国汽车产业:它当然说不上好,但是,也没有那么差。这个数据如果只是放在国内去对比,看到的都是悲观;如果放在全球视野当中,从更长的5年、10年尺度上看,中国汽车产业的进步无疑还是很大的。
如果只是看销售总量,其实还说不上乐观。真正让笔者乐观的是,很多中国车的质量在不断提高。
以前,中国汽车以“性价比”高自称——其实,多数价格确实低,性能非常不好。这几年国产车的进步集中体现在PP100这个质量指标上:2012年,汽车行业总体的PP100得分为146分,到2013年,汽车行业总体的PP100得分提升到119分;自主品牌的PP100得分也由去年的212分提升到今年的155分。155当然依然是一个比较高的指标,比如,位居第一梯队的宝马是67,位居第二梯队的一汽丰田是85,但是,第三梯队的东风日产和一汽马自达都是109,领先差距并不算多。
具体看,自主品牌的发动机和变速系统、空调系统的问题发生率大幅降低,未来3~5年自主品牌在新车质量方面将会与国际水平接轨。当然,技术上的进步是超前的,市场接受的速度要晚一些,质量提升后才可能体现在市场上。以奇瑞为例,2012年其PP100是255,2013年是155,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新上市的艾瑞泽、观致等汽车的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这可以看做是国产车质量提升的一个缩影,长安、吉利等也存在类似的进步。
重新回看过去几年——严格说是2008~2010年国产汽车的大幅上升是不正常的。因为当时中国政府进行了比较大幅的汽车下乡政策,加上很多购车者都是首次购车,很多人因为低价格购买了国产车,购车价格集中在5万~8万元区间,奇瑞QQ、吉利熊猫等是典型车型。
但是,随着政策的退潮、大众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80后成为购车主力,主力车型均价已经提升到10万元上下的区间,并且还在逐步提升。这时候,中国自主品牌在这个价位的车型明显稀缺,且品牌基础薄弱,由此导致的市场份额下降理所当然。
这种挑战与手机市场非常相似,2000年前后波导、夏新、TCL曾经大幅替代国外品牌,在手机普及大潮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很快就因为质量问题重新步入下降通道;到了智能手机时代,中华酷联们借助运营商市场迅速做大;小米、OPPO等更是在品牌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实现了螺旋式上升。
究其实,品牌源自产品本身,当然,要想取得更大成功也离不开营销。看看长安在品类上出色的布局,在设计上的长足进步;长城在对用户心理的把握,对内饰的巧妙布置;奇瑞在发动机和变速箱上的自主研发实力;吉利在收购上的大胆和成效;比亚迪在新能源和底盘上的进步……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已经具备了在局部环节翻身的实力。尽管整体上还不够,但是,我们理应更关注这些硬实力!
所以,当哈弗H6、瑞虎5、长安逸动、吉利帝豪取得畅销之后,其实,这些星星之火只是在等待燎原之机;与此前纯粹靠低价抢夺市场份额的虚火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