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视野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路径探析
2014-08-28朱红萱
朱红萱
【摘 要】总的来看,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目前岗位缺口大、供需有错位、服务不完善、政策不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本文分析国内外大学生的就业路径,探求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内在需求,理性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的价值,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找寻解决此问题的普适性路径,对更好地推动大学生顺利就业、实现个人发展、展示自身价值、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就业竞争力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4.187
总体上说,大学毕业生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这种优势也应为良好的大学生就业状况所证实。就目前国内的就业现状而言,大学生毕业人数迅速地从2001年的115万增加到2012年的680万,预计“十二五”时期年均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700万,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是2001年(115万)的6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这种就业规模和局面已经对现有国内的就业现状给予了巨大的冲击,如何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国内外大学生就业路径对比
(一)国外大学生就业路径
目前,发达国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做法主要有三种类型:自由市场倾向的做法、保守结构性做法以及创新型做法。第一种自由市场倾向的做法的国家是建立在市場模式基础上采用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适当的参与调控,但更多的是根据市场发展方向来主导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典型的有美国、英国等,保守型做法的国家在对待毕业生就业上更多的采取保护性的政策方针,主要国家有德国、法国等。创新型做法国家主要指日本,通过创造新的岗位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国内大学生就业路径
国内大学生的就业路径基本形成了国外模式的综合形态势,既采用自由市场倾向的做法,又采用保守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积极发挥市场的功能性作用,一方面又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寻求和提供更符合时代需求的工种和就业模式。无疑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就业压力下,中国已经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可实际上还是有相当部分的应届和往届大学生面临着就业的瓶颈。
二、思政教育在就业竞争力提升中的需求
从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位置来看,随着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加剧,市场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发生明显变化,即高端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低端的技工和服务人员都呈供不应求的态势,而处于人才市场中端的普通白领大学生则表现欲供给过剩,即就业“纺锥形”结构,这种结构的产生是市场变化、国家调控、就业主体多方因素互为影响的结果,在全球经济发展速度的稳步过渡期,已经形成的“纺锥形”结构在较长范围内难以突破,这就反过来倒逼大学生重新进行就业定位。仅从第三产业的需求来看,急剧增长的第三产业人才需求和高校毕业生对销售类、服务类等的不积极性反应,都将使大学生就业的的重置定位有较长的不适应期。面对这样的不适应期,大学生怎么定位?什么时期开始定位?怎么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谁可以帮助他们定位?定什么样的位?定位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什么样现实的问题?综上的就业现状都需要思政教育加以正确引导。
三、思政教育在就业竞争力培养中的现状
笔者认同秦在东等学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特征的归纳,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是关于社会成员如何实现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境界、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这个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和生态教育的有机统一,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教育性的有机统一[1]。既然是社会实践活动,自然就会受思政教育现有软硬环境的影响。
(一)思政教育受客观情况的制约
阵地归口不统一。就业指导中心在大学中一般直接接受副校长领导,具有与学校规模发展相适应的管理队伍,在机构设置上也自成体系。同时,在资金和办公条件上,就业指导中心总的来说从场地、经费、设备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保障。思政部从组织管理的角度说,思想政治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一般由校党委书记或者副书记任组长,由相关党政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从机构建设的角度说,设置直属学校领导的教学科研、教学组织二级机构;从课程设置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归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管理;从部门职能上说,无论是领导体制、工作机制、专项经费、管理制度,还是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改革、教育工作者选配、培养培训、经济待遇、科研工作等都与诸多部门紧密相联,这种部门联系紧密性一方面可以实现部门和部门间的相互沟通和联系,而另一方面也往往成为责权不明的来源。就业机构和思政部门归口不统一引起的资源浪费的现状需要调整。
服务效率不理想。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应是高校就业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目前,就业服务归口在就业机构基本没什么争议,而职业指导在大学生竞争力培养中基本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思政部门教育工作者将职业指导紧嵌于两课教育中,一是在大学公共选修课程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设置,一是将职业指导培训放在就业机构,由就业机构培训或者委托第三方培训产生具备一定资质的教育工作者。以上的情况是各教育主体基于自身发展情况所作出的理性选择,这种选择既有其合理性,同时也是具备一定的风险性。解决好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归属问题才能使就业能力培养路径实现效能的最大化。
(二)思政教育是有限度和边界的
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竞争力中的全价值论无疑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化价值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性价值的后果。上述我们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但是这种价值形态和价值内容能否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是需要主客观条件的,不能将思政教育的应然价值和实然价值划等号。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归属是社会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其他形式有所不同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教育活动,它的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工具与方法等,都与众不同[2]。 因此,从边界意识出发我们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价值有一个更加客观的评价和认识。
夸大受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人的价值的后果无疑是对思政教育在就业竞争力中的导向价值的泛化。把受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所产生的所有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都归结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这种思政教育的价值万能化是对思政教育本身价值的忽略,也是对社会生活系统功能含糊不清的理解。而实际上,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作用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个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是无法达到整体培养和提升就业竞争力的要求和目标的。丁宗盛认为学生的关键性能力包括:适应环境能力、化解危机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明确人生定位的能力、善于思考的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自我推销能力、群体中的行为合作能力、就业能力、决断能力、承受挫折能力、把握机遇能力、胜任某种岗位的意志品质、细致的观察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创新能力、说服他人能力、当众讲话能力、化解与他人矛盾的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母语表达能力(写作与口语沟通) 、自救的能力、把握人脉的能力、自我保护的能力、克服自身弱点的能力、倾听的能力、成功策划的能力、广泛的興趣、求人办事的能力、履行公民责任的能力、抵制诱惑的能力、道德推理能力、破解人生难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外语沟通能力、看透他人的能力、善于借助外力的能力、预见能力等[4],正如丁宗盛等学者提出的关于学生关键能力界定及培养中诸多需要培养的能力一样,提升就业竞争力的众多能力,仅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是很难解决的,同时,我们应该理性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负价值影响。
四、培养就业竞争力的路径
(一)深挖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适性路径
1.完善社会实践体系,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2.完善合乎市场发展规律的高校专业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大学生的基本性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性技能。一是挖掘校友资源,发挥校友资源在促进毕业生在就业中的作用。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理念创新。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问题上的国际化方向,在强化本民族教育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教育市场,培养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具有国际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和开放型人才。
2.内容创新。
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空间,如生态环境的教育、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等;寻求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趋同的终极目标和发展路径中相互依赖的内容,顺应人类文化发展史中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由单一向全面、分化向整合、自我保存向自我更新的拓展趋向。
3.是方式创新。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即坚持一个方向,即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如,网络载体、文化载体、传媒载体等;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引导;在方式和方向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实践应用的理念;针对大学生的就业群体的不同需求,分层次分门类的采取不同措施,以促进大学生与就业岗位的匹配。
(三)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竞争力中的长效机制建设
1.构建“三位一体”(国家、社会、个人)的立体化就业模式。
2.注重机制建设,重视激励、反馈、保障等机制在提升就业能力中的不可或缺性,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健全高等教育体系;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建立就业目标测试与职业规划体系;建立就业信息汇总发布的机构;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可操作性等。
(四)探求创业教育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
1.推广国内已基本形成的课堂式创业教育、实践式创业教育和综合式创业教育模式。一是学习英国的创业教育体系中“创业启蒙教育”“创业通识教育”以及“创业专业教育”的倒金字塔形教育。
2.找寻适合现阶段高校的创业教育的路径,寻求统一的创业教育思想,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强化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作用;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制度建设;努力摆脱大学生创业教育环境欠佳等因素的影响;打造和完善创业与创业教育研究的平台;完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与机制;屏蔽观者在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上的“娱乐加讽刺的社会另类效应”等。
参考文献
[1]秦在东、方爱清.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特征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
[2](P21)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
[4]丁宗胜、蒋永忠.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关键能力界定及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