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文化载体“谥号”的探析
2014-08-28王朋飞
王朋飞
【摘 要】我们中国的谥号文化,充满了对人的警示作用,警示我们活着要瞻前顾后——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代。谥号里面所包含的对祖先负责,对后世负责的文化内涵,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不谋而合,谥号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谥号起源 谥号作用 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4.120
一、谥号的起源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古代皇帝大臣死了就由大臣集议,或史官作评语。即一个人死后的定论,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盖棺定论”。像周文王,汉武帝,隋炀帝,称谓“文”“武”“炀”都是他们的谥号,对他们一生行为的褒贬。如:文,经天纬地曰文,武,威强睿德曰武,炀,好内远礼曰炀。刚开始的时候, 各朝代的皇帝谥号一般比较短,帝王的谥号多是一个字或者两个字。一个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也有用两个字的,如赵惠文王(惠文)等。由于隋代以前的皇帝谥号能概括他们的“行” “功”,因此人们多用其谧号来称呼他们。
二、谥号的作用
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曾文正公(曾国藩)等。
中国古代做皇帝、做官的最怕这个谥号,怕他死后留下万世的骂名,甚至连累子孙抬不起头。因此他们为国家做事情,要想争取的是万世之名,不愿死后替子孙留下臭名,更不愿在历史上留个骂名。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死后给你定评,你活在世界上活了一辈子,你究竟有什么价值,总要有一个评价。如《论语别裁》“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这两句所描写文王的道德的成就、学问修养之德,他的道德、德业——“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就是“文王”之所以称作“文王”的原因。再如《论语》: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又如秦始皇之所以废除谥号,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害怕死后在历史上留下难听的谥号。所以中国人做官也好,做事也好,他的精神目标,是要对后代负责;不但对这一辈子要负责任,对后世仍旧要负责任。
所以以前,我们的历史,中国古人读书人、知识分子,到后来做事做官,在心里始终有一根弦绷得很紧,那就是不要给自己后代子孙丢人,也不要给自己在历史上丢人,这个观念在古人心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像现在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管你呢,老子现在活得好就对了。“死后是非谁管得,生前拚命自宣传。”哪管我死后洪水滔天,这是现在人,这是极其不负责任和自负的做法,所以我们的中国谥号文化,充满了对人的警示作用,我们活着要瞻前顾后——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代。
三、谥号存在的种种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谥号自身的缺点也日益暴露 。重复的皇帝谧号越来越多, 如汉刘彻的谧号为武帝, 曹操的谧号亦为武帝, 宋齐梁、陈均有武帝谥号, 北周宇文遨的谥号也是武帝, 其他如明帝文帝孝武帝等谥号也多有重复。这一状况很容易造成皇帝称谓的混乱;而且谥号开始时,字数尚少,越到后来,字数越多,如清朝光绪帝的全部谥号为“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其谥号达到了二十余字之多,皇帝的谥号基本成了一种对皇帝歌功颂德的工具。
一开始的时候,那些昏庸的统治者们还得到了一些不好的谥号,到了后来,拍马屁的日渐增多,皇帝謚号的拟定,先由百官开始拍马屁,百官根据新皇帝的意思,拟定好后,让新皇帝的看看,满意以后,在南郊装模作样的念一下,算是经过了老天爷的同意。做皇帝的人生前再怎么昏庸不堪,一般也不会得到不好听的谥号了,除非他被废掉或者是被灭国。
四、谥号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的谥号,是从周朝开始一直流传下来的,民国以来,因为几十年国家都在战乱之中,国家多灾多难,我们中国文化中的谥号就此衰落。但谥号里面所包含的对祖先负责,对后世负责的文化内涵,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不谋而合,谥号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所以今天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要考虑恢复这个谥号,继续让谥号在现代社会发挥它正面积极的作用,中国文化谥法所蕴含的的道理和精神不能就此衰落。因为谥法蕴含的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时刻警示我们活着要瞻前顾后——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代。
参考文献
[1]李月虹.皇帝称谓的演变过程.[J].学术论坛,1982 (6).
[2]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