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教育视域下研究生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研究
2014-08-28卢姗
卢姗
摘 要:近年来,研究生辅导员逐渐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整个研究生管理与培养的过程中作用逐渐显著。伴随整个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研究生辅导员作为一个有个体特性的“人”,其职业角色定位、职业角色行为以及对于角色失调的调整等不仅影响合力教育下研究生的整体培养效果,同时也对研究生辅导员个人以及群体产生深刻影响。
关键词:研究生辅导员;合力教育;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1-0262-04
研究生辅导员作为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研究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负有指导学生、关心学生的职责,这些工作职责即不同群体对其角色的不同期望。然而,研究生辅导员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一方面其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角色行为与角色期望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其角色行为的效果也就是实际育人目标的实现与导师和教务秘书的职责联系紧密,研究生合力培养机制中导师、教务秘书与辅导员在育人目标上的一致性和育人职责、工作形式、优劣势的互补性,构成了三大主体合力育人、共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能性。而在这种可能性基础架构的合力机制也使实际工作中面临着不同工作职责与不同工作形式等所带来的矛盾分歧与挑战。因此,研究生辅导员要明确角色定位,一方面发挥角色主观能动性,积极推进合力机制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做好合力教育机制中的配合工作,调解矛盾、化解分歧、解决问题,有效推动机制内部和谐发展。
一、不同群体对研究生辅导员的角色期望以及现实中的角色距离
(一)国家
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对于培养学生、维护高校稳定乃至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国家对高校辅导员有着特定的期许和希望。在2004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16号文件与2006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中对辅导员这个职业角色应承担的工作要求和工作职责就做了明确的规定,对其职业角色期望不仅全面,而且标准高。
(二)研究生
关于研究生对于研究生辅导员的角色期望,笔者通过发放纸质问卷、网络调查、访谈做了相应的调研。在接受调研的研究生中男生占了42.28%,女生占了57.72%,性别比例大致均衡;年级涵盖从硕士生一年级到博士生三年级,对于延期毕业的研究生因问卷发放、回收率以及数据有效性等多种考虑,主要采取访谈形式;年龄分布上,23周岁以下即“90后”占10.74%,23周岁至26周岁即“85后”占65.77%,26周岁至30周岁占16.11%,30周岁以上占7.38%,据此可大致推断,目前研究生中“80后”约八成。
1.研究生眼中的辅导员与辅导员工作。在问卷和访谈中,研究生凭直观对于自己辅导员印象总结下来有这样两个极端评价:太忙和太闲。当然,也有研究生表示不了解辅导员的实际工作,对其评价也就没什么明确概念,相对比较模糊。
国家与高校对辅导员职责和辅导员工作做了全面的规定和要求,但在研究生眼中,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行政事务管理”和“传达上级政策文件内容或信息”,有这样认知的在被调研研究生中分别占81.21%和75.84%,另外还有62.42%的研究生认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应是“照顾学生学习、生活起居并对其排忧解难”。除此以外,有24.16%的学生认为是进行“思想、政治说教”,仅有11.41%认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包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可以说,研究生眼中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与人生规划、思想指引、学业前景等没有什么直接联系。
虽然大多數认为辅导员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但是仍有12.75%的研究生认为“不重要”,14.09%的研究生表示没想过辅导员对其成长发展是否有作用,并不是很在意。更有超过三成的研究生认为,辅导员工作“没有必要让专业人员承担”,其中有5.37%的研究生甚至认为“辅导员工作可有可无,谁做都可以”,对于这里的5.37%,笔者做了进一步变量交叉分析后发现,有如此认知的几乎全是文科专业,而且研究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同度相对就越低。
2.研究生与辅导员。无论研究生对其辅导员以及辅导员工作的主观认知如何,在整个合力教育的现实框架,研究生与辅导员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接触与交流,而且频率和深度甚至会超过导师与教学秘书。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研究生认为辅导员“对自己有所了解但是不多”的占了66.44%,“了解很多甚至了如指掌”的近28%,但也有6.04%研究生认为自己的辅导员“对自己一点也不了解”。对于这组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得出,无论是极端的一点也不了解还是另一极端的了如指掌,均是男生多于女生,分别是6.35%比5.81%,3.17%比1.16%;文科多于理科,分别是6.15%比5.88%,2.31%比0,而且年龄越小,越觉得辅导员不了解自己,低于23周岁的被调查者中没有人认为辅导员对自己了如指掌。
而当研究生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时,尤其是遇到“涉及学校行政管理方面问题”、“涉及与校外其他单位或个人联系或交涉等事务”时,大多数会考虑向辅导员寻求帮助,虽然他们中大多数人表示只是“偶尔会找辅导员帮忙”,因为有的问题或困难只有他们能解决,“一般不想麻烦辅导员”,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在调研中约占7%的研究生表示,辅导员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会“经常找辅导员帮忙”。对于从来不找和经常找这两个群体,笔者深入调研后发现,均是男生明显多于女生、理科多于文科、博士多于硕士,认为辅导员在处理这些问题或困难的过程中,敷衍了事的也是男生多于女生、理科多于文科、博士多于硕士。
最后,在调研过程中要求研究生对其辅导员进行評价时发现,无论是工作业务素质还是个人能力素质,辅导员获得80分以上的比例均是最高,分别是53.02%和49.66%,应引起我们重视和思考的是有极少数研究生对其辅导员的评价是不合格的,虽然比例只有1.34%和0.67%,但这也反映出现实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漏洞以及未来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隐患。
3.研究生希望中的辅导员角色。调研中,笔者发现,即使有的研究生对辅导员不在意、不了解、不理解、甚至颇有微词,,但是内心对于辅导员仍有希冀,67.11%的被调查研究生希望现实中的管理者、传达者、说教者、约束者能够成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然而这个良师益友的前提是在做好行政事务管理、各类上级文件传达等各项工作完成的前提下诞生的。总体而言,相对于政治理论水平、行政管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而言,他们希望更希望辅导员能够在应急处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人格魅力、人文修养上要有所提升。
(三)现实中的研究生辅导员角色
除了了解研究生对辅导员角色的各种认知和态度,笔者在调研中也对部分研究生辅导员、导师和研究生教务秘书进行访谈来全面分析研究生辅导员角色。
1.角色认知的困惑。辅导员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角色?如果说这是当前很多辅导员,包括很多研究生辅导员在内的最大困惑,也许很多人表示不可思议。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职业角色是什么吗?那么,如何去进行职业角色定位?如何去进行职业角色扮演?如何去进行职业规划?……
其实不然,通过对部分研究生辅导员的访谈,笔者发现,不是不知道自己应当的职业角色是什么,而正是因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职业角色是什么,而清醒地知道现实中难以实现这样的定位标准,困惑之处便在于,理想与现实的角色差距在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难以超越;合力教育机制内的其他分力的影响让其角色处境和角色定位变得更加复杂。
通过调研,我们可以发现,关于研究生辅导员角色认知存在以下问题:
(1)对于其中教师这一角色的认同度不高;
(2)角色内容不明确、不清晰,不同主体认知不同;
(3)角色地位在合力教育框架中略显尴尬。
(4)角色扮演的力不从心
在访谈过程中,很多研究生辅导员在谈到工作时有个共通之处,就是感到力不从心,而导致研究生辅导员角色扮演力不从心的几点主要是:
(1)事务性工作成为工作的主要部分,影响整体角色职责的完成;
(2)工作没有固定模式,大量休息时间被占用,易产生恶性循环影响角色扮演效率;
(3)工作激情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而逐渐消退;
(4)职业角色与其他角色的冲突导致整体矛盾。
2.角色评价的无奈。调研发现,很多研究生辅导员一提到工作,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抱怨遇到的种种不顺,或是倾诉长期积累的压抑。由于各种原因对辅导员职责定位不明确,评价缺乏科学性,自身职业认同感差,使得很多辅导员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感到信心不足,因而工作缺乏动力,没有成就感,影响积极性的发挥。即便如此,大多数人还是能够反思工作中的得失,从中发现积极向上的一面,而不是纠结于其中不能自拔。
大多数研究生辅导员在谈及此,其实多是无奈,虽然不至于血与泪,但是各种苦涩滋味弥漫而生,总结下来大致如下:
忙而累——忙得茫然,累得心酸;
良心活——一声“老师”,一份责任;
舍与得——冷暖自知。
二、研究生辅导员角色距离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研究生辅导员的角色分工在合力教育机制中不明确
在研究生培养的合力教育机制中,虽然导师、研究生教务秘书、研究生辅导员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研究生,但因各自承担不同的分工,分属于不同的管理序列,在学校层面往往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来管理,往往对于辅导员在合力教育机制中的定位和实际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现实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则更多的是关心研究生能否完成毕业论文,能否顺利通过答辩,对于思想状况、心理状态等关心甚少,对于辅导员途径的各类活动一般不参与、不评论、不支持、不反对。一方面,这无形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担完全压在了辅导员的肩上,另一方面,研究生在导师任务和集体活动之间,大多会选择前者,也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隐形的困难。
研究生教务秘书负责研究生的整体教学管理工作,包括招生、师生互选、课程教学安排、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众多环节,而这些环节,很多与辅导员工作密不可分,比如说拟录取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中期考核与论文成绩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研究生就读时的精神状态、精神面貌以及长远规划。研究生教务秘书作为直接管理者,如果与辅导员缺乏必要的沟通机制和交流平台,相互之间缺乏了解,将会导致未能达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局面。
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实际上就是一人面对几百人,无论是工作量还是工作强度上,弹性都非常大,“学生工作无小事”,也正因如此,辅导员被日常琐碎的管理事务所捆绑,无暇估计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很少有稳定的宏观思路和可持续的发展规划,使得最应该投入时间和精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被忽略,使得工作倾向于“经验型”而非“学术型”,在理论上的提升上得不到有力支持。有76%的辅导员近三年没有发表过与工作相关的学术论文,有85%的辅导员近五年来没有取得与工作相关的科研成果,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工作的仅占6%左右[1]。
(二)当前研究生特质的复杂性
1.“80后”、“90后”的共性。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他们都正处于生理成长的青年期,身体机能各方面正从稚嫩向成熟过渡,与此同时,他们的心智发展也相应进入一个不断成熟的理性阶段。然而,相对于之前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的青年,“80后”、“90后”之所以被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提出,就在于其特定成长环境下促成的特有的群体特征。相对于其父辈,他们在同年龄段表现出的思想见解、举止行为无疑是“早熟”的,然而实际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又客观地显示出在这早熟背后透出的幼稚和冲动。可以说,他们的成长天生就是独立自主与个人主义、务实进取与功利化、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相互交织的矛盾结合体。
2.研究生的个性。同样是“80后”、“90后”,研究生群體在其年段特征以外还有着相对于本科生明显不同的特点:
(1)群体构成多样,结构复杂
虽然目前研究生年龄跨度较之以往有明显缩小的趋势,但是与本科生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而且由于研究生的个人成长环境大不相同以及本科所受教育环境的各不相同,在入学动机上也表现出多样性,这些不仅影响着他们在研究生就读期间的各种表现,也会直接影响他们在求职规划上的选择。
(2)学历层次比较高,但阅历较浅
研究生虽然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获取信息的途径广泛,思想开放,反应灵敏,有政治热情,知识面较宽,接受新事物较快,思想相对活跃,但由于社会实践少,阅历比较浅,较为单纯,看问题有偏激情绪,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3)自我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有所淡化
研究生的自我主体意识较强,能明辨是非,自控能力强,但考虑个人问题较多,对于集体生活、集体事务关心较少。在一些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事务上,要求较多。与研究生个体化的培养模式相关联,研究生相对分散,这也使得研究生独来独往或者小群体活动突出的情况明显。
以上所有使得研究生辅导员的各项工作开展很难像本科生那样采用传统的集体模式,更多情况下只能是个体教育,在学习和生活中结合学习,科研和日常管理进行渗透,这对其角色定位的有效性以及整体效应评估有着不同忽视的影响。
(三)研究生辅导员自身多重角色的冲突
作为一个处于多种环境下的独立的人,研究生辅导员除了这个职业角色,在生活、学习等环境中还承担其他角色,多重角色引发矛盾在所难免。通过调研发现,研究生辅导员角色冲突在角色内部和角色之间均有体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群体对研究生辅导员的期望让其在具体工作中陷入情与理的两难境地;
2.研究生辅导员在进行角色扮演过程中,意识到国家以及学校规定的角色定位在实际角色扮演过程汇总难以进行,即发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从而难以落实具体角色行为;
3.研究生辅导员在面对学校、院系、研究生的导师、研究生教务秘书、研究生等不同对象时,同样的角色却有着不同的角色要求,这些要求中互不相容;
4.研究生辅导员除了该职业角色以外,还有生活、学习中等其他角色,这些角色在时间分配、精力投入等方面不可避免发生冲突。
三、以“人”为本的研究生辅导员角色定位立体模式建立的探究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才能和志趣以及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一切才能和个性品质的充分发展,而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从各个方面满足人的需要,实施全面教育,形成教育合力。综上,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角度对研究生辅导员角色定位分析既是对职业全面发展的深入思考,也是推动教育合力良性循环促进研究生全面自由发展的必须。
(一)协调研究生辅导员在合力教育框架中的角色定位
合力育人格局的形成首先要做到机构设置上互相兼顾,队伍建设上互相交融,日常工作中加强沟通。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进行鉴定,对研究生入党评优、奖助学金评定等进行预审,都是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研究生教务秘书将研究生进行课程学习、中期考核、论文答辩中的优劣表现以及异常情况与导师和辅导员保持沟通;辅导员在组织研究生学术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过程中,应积极邀请导师参与进来,辅导员要增强与导师、与研究生教务秘书沟通的主动意识,及时向研究生秘书了解学生学业情况,及时向导师反映研究生的情况,征求导师与研究生教务秘书对研究生的意见,从而形成多层次,多方面互补互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
而研究生辅导员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做到教育合力资源配置的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多种形式和途径的结合、教育合力过程中涉及各领域和层面的配合以及多种思政教育目标与各类业务时间活动相融合。
(二)以促进研究生全面自由发展的研究生辅导员角色定位
1.功能定位。辅导员工作是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的全面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核心[2]。研究生辅导员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实施以及合力教育机制的有效形成。因此,研究生辅导员要敏锐地把握当前研究生的思想脉搏、深刻透视研究生的心理心态,理智地结合当下市场经济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竞争白热化的时代背景,正确引导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途径等,因势利导,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广大研究生形成优良的品德,成为其品德修养的塑造者。
2.情感定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更应注重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大多数研究生都希望辅导员成为其“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而不希望两者之间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说教者与被说教者的关系。因此,研究生辅导员首先要做到有爱,有教无类,深入研究生其中,真正了解他们所想、所需,将心比心地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其次,要做到公平公正,诚信待人,一方面树立研究生辅导员角色的公正性,另一方面也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价值观定位。诚如前文所述,辅导员工作是个良心活,对得起良心,担得起责任,其实就是价值观的反映。“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研究生辅导员在实际工作遇到的失意、曲解、烦躁、抑郁以及劳动付出与认可回报不成正比等等或多或少会影响其工作情绪,进而影响到工作效率,因此树立无私奉献的价值观极为必要的。
(三)以实现研究生辅导员自身全面自由发展的自我角色提升
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归属需要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需求理论认为需要是激励人的行为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在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就是更高层次的需要,因此,使研究生辅导员得到尊重、被承认是激发其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关键之一,是推动研究生辅导员自由全面发展的主要源泉。
1.学校层面
(1)推动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
辅导员队伍逐渐职业化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职业化即是将辅导员为终生从事的职业来对待。这不仅是要求研究生辅导员自身实现角色认同,也要求各级各部门应为辅导员职业化建立相应完全、完善的从业考核机制、晋级发展体系、工资薪酬制度以及一系列相应配套制度。从而推动辅导员角色从事务型向学习型转变,从经验型向专家型的转变。
(2)建立健全辅导员考评晋级考评
高校应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符合本校实情、有本校特色的辅导员工作评估体系,其中应涵盖具体的工作内容条例和考核淘汰制度,并与辅导员的提拔、晋级直接挂钩。与此同时成立学校、院系、相关主管部门以及学生共为主体的监督机制,这样一方面是对辅导员各项工作有个切实的约束力,另一方面也让辅导员的工作真正有人看得到。在此基础上做到科学的分流,适合且愿意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应予以鼓励和支持,尽可能为其在辅导员岗位上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不适合但愿意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应给予一定的机会和帮助,让其能够最终胜任工作;不合适且不愿意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可依据具体情况建议其推出队伍行列,实现真正的优胜劣汰。
2.研究生辅导员自身
(1)提升素养,积极维护职业角色形象
研究生辅导员应拥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自觉朝着加强自身修养,锤炼品格性情,培育道德情操方面努力;应具有广博的知识架构,在信息化畅通的时代始终与研究生保持信息畅通;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是为保证在处理各类紧急情况时能临危不乱,也是为了做到自身的心理状况适时调节,始终保持平衡的心态。
(2)终身学习,努力延续职业角色寿命
社会不断前进,知识不断更新,处于社会中的人出于生存发展的需要、出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出于对人的生活质量、人的尊严和生命价值的追求等都需要不断学习。从事“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更需不断学习,尤其是面对知识能力水平相对较高的研究生的辅导员,终生学习不仅是对作为自己终身从事职业的角色认同的回应,也是现实工作中角色扮演的需求,更是保持角色长久常新,与时俱进的保障。
(3)一专多强,凸显职业角色个性特色
研究生辅导员除了自身个体的多重角色,其职业角色所面对的不同角色期望足以说明这个职业本身能力要求的全面性。可以说,目前通过重重严格考核进入辅导员队伍行列中的每一个人基本都是具备较为全面的能力的,但这些能力却在实际工作处处碰壁,不被理解、不被认同,进而导致辅导员自身对角色认知、对角色定位、对角色行为方式产生怀疑和动摇,从而难以实现自我激励,自由全面发展原动力受阻。
因此,主动将自身兴趣特点、能力专长与职业角色期望相关联,明确角色定位中的专业方向,做到一专多强、职业角色个性凸显是研究生辅导员在众多角色期望中实现自我突破,主动调节自身在合力教育框架中作用的积极表现。
参考文献:
[1]秦淑娟,梁存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机制研究[J].辅导员工作研究,2010(21).
[2]徐静.关于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思考[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
[6]奚从清,沈赓方.社会学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
[7]朱力.社会学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8]周庆行.现代社会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9]黄莆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汪婧莉.高校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1]卢吉超.社会转型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12]杨秀玉,孙启林.教师的角色冲突与职业倦怠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4(9).
[13]丁泗.高校付斗艷的角色定位与专业塑造[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6).
[14]秦淑娟,梁存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机制研究[J].辅导员工作研究,2010(21).
[15]刘社欣,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理论与实践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
[16]徐静.关于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思考[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4).
[17]楚永全,周立志.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合力育人机制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
[18]冯霞,洪梅.研究生导师、辅导员、教务员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探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