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课程的教学框架再探索

2014-08-28吴艳玲

学理论·下 2014年7期
关键词: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

吴艳玲

摘 要:在中国改革实践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作为高校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课程需要在坚持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框架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研究出发点,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机制”三层次论为分析框架,以改革探索过程为案例,是比较恰当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教学框架。通过这一框架来教学,既能保证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与社会主义部分的一致性,又能总体涵盖社会主义实践,为其他课程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1-0199-03

前言

目前,高校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教学正逐渐成为一个难题,甚至成了“學生冷遇、教师逃避”的一门课程,存在边缘化趋势(张桂文,2011),因为其内容和框架的不确定性,甚至成为学生听不明白、教师讲不明白的课程。因此,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亟须发展和创新。

首先,这是坚持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的需要。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是其他应用类经济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大多是根据各个时期党中央的文件精神来编写,其内容总是随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属于“政策解释学”或者是“政策宣传学”,缺乏理论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对社会主义实践进行理论总结、阐释和指导的功能,也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陷入了理论与现实严重脱节的困境之中。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与时俱进,紧扣时代发展主题,科学确定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需要丰富和发展。政治经济学课程分两大部分: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资本主义部分是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原型进行编写,逻辑框架严密、完整。相比而言,社会主义部分主要介绍我国的经济制度,虽与现实联系紧密,但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严密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变化对于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它要求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必须具有强大的理论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来跟上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变化的现实(乔榛,高文敏,2009)。

正是出于这些方面的需要,要确立一个与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具有同一研究对象、同一研究框架、不同出发点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是坚持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要求。

一、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研究的出发点

研究的出发点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在这一前提下,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的出发点应有所区别。对于资本主义部分,没有什么分歧,因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就是说,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出发点是资本主义阶段,包括一般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竞争资本主义阶段。那么,与之相对应,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也应有其具体的出发点。

理论和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研究的出发点。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要过渡到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资料社会所有、没有商品货币关系、没有阶级、没有国家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至少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即利用(和限制)旧的经济关系的阶段——对环境和人进行彻底改造的阶段——建立新社会的阶段(朱炳元,等,2008)。准确把握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现实。

因此,为能够把握好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教学,一定要在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含义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出发点,整个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就会偏离其学科根本,被西方经济学所替代。

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

对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进行科学定位是进行教学和研究的基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理论界大体同意是生产关系,但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亟须发展。

作为新发展部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定位为以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它既包括属于基本制度方面的生产关系,也包括属于运行机制方面的生产关系,但前者是第一位的,后者是第二位的。

首先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具有生产关系的一般性,包括一个基础——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所有制,三个层次——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机制,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同时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也有其特殊性,从生产关系的三个层次来说,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机制。而对其特殊的强化和理解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重中之重。

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教学内容构建

与研究对象问题密切相关,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结构是一个重大的、全局性的问题,需要经济理论界全力进行探讨,此时以生产关系三层次论为基础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多样性,在一个社会形态中,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以一种所有制为主体或占统治地位,同时并存着其他所有制形式;二是主导性,居主体或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决定该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人类历史上各种社会经济制度的确立以及各种社会经济制度的划分,都是以占主体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首先,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其次,是由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的,生产力多元化,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也多层次。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社会主义公有制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三个部分。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重点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部分,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三个部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具有积极作用。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指的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存在与实现形式。经济体制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决策机制,一般有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两种形式;二是信息传递机制,一般有纵向和横向两种形式;三是动力机制,包括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两个方面。经济体制主要有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两种类型。经济体制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需要用多课时来分析的,建议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进行安排。

首先,分析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为,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理论和苏联的示范效应,新中国成立之初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确保了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进行,从而为消除技术和经济的落后打下了基础,并为经济过渡到新的、社会主义的管理形式创造了条件。但也出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双重损失”,经济效率低下、经济结构僵化、短缺等,最终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具备实现计划经济所必需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完全的信息、较低的信息获取成本和很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二是人们根本经济利益的一致性。

其次,介绍各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说明中国于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及其两大创新:一是认识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经济体制范畴,社会经济性质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既定经济制度可以通过不同经济体制模式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可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商品经济,具备商品经济产生的两大条件:社会分工以及存在不同经济利益的经济主体。

最后,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和基本框架,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政府进行必要的调节的经济体制,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机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机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经济主体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企业。生产是生产关系的第一个环节,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是生产的主体,被赋予三种基本任务:一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的基本实现形式;二是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企业,任务是校正市场失灵;三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有企业,承担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任。为把国有企业培育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我国进行了两方面的改革:一是国有企业的微观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国有企业的宏观改革,通过战略调整,有所为,有所不为,缩小国有经济范围(张银杰,2010)。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分配是在生产之后的第二个环节,应重点分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个人收入分配基本原则的必然性,按劳分配着重调动生产中的人即劳动者的积极性,体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按生产要素分配着重发挥生产中的物即生产资料的作用,体现要素所有者的经济利益。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结果,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统一体,表现为“五个统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是统筹区域发展,贯彻“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三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四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五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宏观调控具有必然性,且应以间接调节为主,即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采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手段。

总之,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确定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机制”三层次论是分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有效框架,在此框架下,把介绍基础理论知识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起来,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主体思路,也是对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创新。

四、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教学中的配套建议

为了进一步保证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教学成果,还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适当增加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时间。随着应用类课程教學时间的增加,高校在逐渐压缩基础类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内的基础理论课程或者减少教学时间,或者直接予以取消。其实作为基础性课程,政治经济学,特别是社会主义部分是其他课程展开的基础和背景,没有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对中国现实的理解,很难全面了解许多问题的复杂性。因此,建议增加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时间或者设立独立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这一课程。

第二,不要回避理论体系和框架结构不稳定的问题。正如中国的改革实践一样,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仍处于探索中,在这一过程中,难免出现不规范或逻辑矛盾的地方,对于这些问题,在教学中不要回避,可以直接指出,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加深其对于理论和实践之间差距的清醒认识,引发分析中国经济问题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桂文.政治经济学创新应从高校教学改革入手[J].经济纵横,2011(5):6-10.

[2]乔榛,高文敏.政治经济学教学的问题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86-188.

[3]朱炳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4]张银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及其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
为什么用物质利益关系而不用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发展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关于如何创新和完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