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门诊退药情况分析及改进措施
2014-08-28吴恒
吴 恒
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1]要求,为了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药品一经发出,不得退换。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退药现象难以完全避免,客观上给医院门诊药房工作带来了困难。因此,探讨医院门诊患者退药现象发生规律,分析原因,寻求减少退药的措施很有必要。笔者对我院2012年5月-2013年3月10个月来门诊退药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资料796例处方均为门诊西药房退药处方,其中不合理用药385例,不良反应206例,其他原因205例。
1.2方法 对总体退药处方原因构成比、不合理用药处方退药科室构成比及数量变化趋势、不良反应处方变化趋势及各类药品所占比例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2]。
2 结果
退药原因构成比,见表1;不合理处方科室构成比,见表2;不合理处方变化趋势,见图1;不良反应处方变化趋势,见图2;不良反应处方药品处方构成比,见表4。
表1 退药原因构成比
3 讨论
从表1退药原因分析中看,出现不良反应占最大比例。目前药物使用品种繁多,很多药物有普遍的不良反应,但是因为疗效显著,不良反应程度也较轻,所以深受临床和病患的喜爱。另外还有很多病患自身因个体差异而导致的不良反应。患者拒用的处方数量占第二,很多患者取药后发现家里有此药品,或者想从药店购买节约花费等原因,对于医生开具处方前未询问或病患交待不需开具某类药品而开具的以不合理用药论处。所以建议医生在诊疗过程中详细询问病患家里备药情况,以及告知用药天数,以减少不必要的退药。病情变化、病人住院、检查取消、历史处方、录入错误、药房缺货等非人为、客观导致的原因归于退药中其他原因类。
表2 不合理处方科室构成比
图1 不合理处方变化趋势
图2 不良反应处方变化趋势
表3 不良反应处方药品构成比 (n,%)
从表2不合理处方各科室的比例中可以看出,儿科和皮肤科比例较高。这个现象可能跟儿科和皮肤科就诊患者量较高有关。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没有仔细询问病患用药禁忌、家中已备有的药品等情况。因此建议医生在开具处方时仔细询问病情,避免出现开具有过敏史的药物、超龄使用的药物等不合理用药。
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从2012年5月-2013年3月10个月间,不合理处方数总体呈下降趋势,而不良反应处方数总本变化不大,呈平稳趋势。不合理处方数的下降跟我院实施了处方分析监控及惩罚制度有关。对于严重的不合理处方,如违背禁忌开药等给予严厉的全院批评及经济处罚;处于一般的不合理处方,如未询问患者开具已有药品给予通报批评及经济处罚。
从表3可以看出,在不良反应的药品分析中,以抗生素和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率为高。其中以喹诺酮类为最高,集中表现在胃肠道反应,光敏反应,皮疹等。其次以抗病毒和呼吸系统药品占据比例较高。
对于不合理处方,我院实施了处方分析监控及惩罚制度,督促医生更加科学的开具处方。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应遵循“最小剂量,最短必须疗程”的用药原则,尽可能口服给药,降低门诊注射剂使用率。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3]规定,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 d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 d用量。对于一些特殊配制的药品,如长春西丁需用500 ml注射用水稀释;奥美拉唑需用100 ml生理盐水稀释等需要医生明确掌握。在诊疗过程中更加详细的询问病患用药史、既往过敏史以及家中备药情况。在科室之间加强沟通,避免不同科室开具类似药品,或者在门诊转住院过程中导致药品使用衔接出现问题。
对于不良反应处方,我院严格贯彻不良反应事件上报程度,对于群发性不良反应及某个厂家药品出现过多不良反应及时调整采购以达到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目的。对于数据输入错误、系统显示错误、药房缺货等需要及时调整处方程序,以达到真实显示药品库存、使用情况的目的。
综上所述,退药现象虽然难以避免,但只要医务人员牢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减少和降低退药发生率是完全可行的。
【 参 考 文 献 】
[1]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Z].卫医发[2002]24号,2002.
[2] 邓玉文,耿桂玲,周国威.医院门诊退药情况分析及改进措施[J].中国药业,2010,19(20):68-69.
[3] 处方管理办法[S].卫生部令第53号,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