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医学生国家服务基层激励政策认知情况调查
2014-08-28叶利军金晓明张丽芬
叶利军 金晓明 张丽芬 钟 冰 唐 婷
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长沙,410208
2009年4月启动的新医改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原则。为激励医学生到基层工作,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医学生服务基层特别是到农村基层工作的意愿不强。为了解医学生对国家服务基层激励政策的认知情况,本文对长沙3所大学的医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期为完善国家的激励政策提供借鉴。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4年1-2月,本课题组成员对位于长沙两所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和一所医学院校的医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在调查前,没有刻意区分被调查对象的学历层次,本文的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的具体人数完全是随机抽取所得。
1.2 调查方法
根据国家服务基层激励政策设计调查问卷,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利用课间休息、中午或晚自习时间,对在教室、图书馆学习的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19份,回收率91.9%。在回收的919份问卷中,涵盖了从专科到博士的所有学历层次的学生。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Epidata3.0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处理。在对每个问题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学历层次、生源地、性别的医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参加调查的919人中,博士研究生6名,占总人数的0.7%;硕士研究生236名,占25.7%;一本学生513名(55.18%),二本学生76名(8.3%),三本学生84名(9.1%);全日制大专生3名,占0.3%;系统缺失1名,占0.1%。性别比例上,女生多于男生。男生308名,占33.5%;女生606名,占65.9%;系统缺失5名,占0.5%。从生源地情况看,农村学生多于城镇学生。来自农村527名,占57.3%;来自城市224名,占24.4%;来自镇(包括县城)166名,占18.1%;系统缺失2名,占0.2%。
在调查时,考虑到我国的学制情况和就业情况,设计了5个年龄段。在919位被调查对象中,17-23岁者705名,占76.7%;24-30岁者208名,占22.6%;31-35岁者4名,占0.4%;36-40岁者1名,占0.1%;41-50岁者1名,占0.1%。被调查对象有基层工作经历者(指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企事业单位的卫生室及私人开办的诊所等工作过)109名,占11.9%,其中男性43名,女性66名;805名没有基层工作经历,占87.6%,为绝大多数;系统缺失5名,占0.5%。
2.2 医学生第一选择愿意到基层工作的情况
在被调查医学生中,第一选择愿意到基层工作的人数大大低于不愿意到基层工作的。在被调查的919名学生中,除系统缺失2名外,686名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到基层工作,占被调查对象的74.6%;仅231名学生表示愿意到基层工作,占被调查对象的25.1%。
2.3 医学生对国家服务基层激励政策的了解情况 n(%)
自2009年4月国家正式实施新医改以来,国家为鼓励医学生到基层就业,采取了很多措施。本课题组设计了6个选项供学生选择,并提供了1个供学生自由补充的项目。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最了解的为“西部志愿者计划”,其次为“入编、工资由财政发放”,“招收免费医学生”、“由国家偿还助学贷款”、“职称评审倾斜”分别位居第3位、第4位、第5位,“设置特岗计划”最不为学生所了解,位居第5位。见表1。对于上述政策以外的举措,学生几乎没有了解。只有一个学生填写了“少数民族骨干计划”。
表1 医学生对国家激励政策的了解情况 n(%)
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对国家已有激励政策的了解程度有一定的差别。如对“西部志愿者计划”,博士、大专生最了解,随之依次为硕士研究生、二本生、三本生、一本生。6名博士研究生和3名全日制大专生全部了解,分别占100%。236名硕士研究生,200名了解(84.7%),35名不了解(14.8%)。76名二本学生,55名了解(72.4%),系统缺失1名(1.3%);79名三本学生,60名了解(71.4%),19名不了解(22.6%);513名一本学生,360名了解(70.2%),130名不了解(25.3%),系统缺失23名(4.5%)。
不同生源地学生对国家激励政策的了解情况也有所不同。来源于镇(包括县城)的学生比较了解“西部志愿者计划”、“设置特岗计划”,来源于城市的学生比较了解“入编、工资由财政发放”、“由国家偿还助学贷款”,而农村生源地学生则对“招收免费医学生”、“职称评审倾斜”比较熟悉。
不同性别学生对国家激励政策了解也有差别。女生比较了解“西部志愿者计划”、“入编、工资由财政发放”,男生更关注“招收免费医学生”、“由国家偿还助学贷款”、“职称评审倾斜”和“设置特岗计划”。 如“入编、工资由财政发放”,女生606人,330人选择了解(54.5%),260人不选择(42.9%),系统缺失16人(2.6%);男生308人,153人选择了解(49.7%),142人不选择(46.1%),系统缺失13人(4.2%)。
2.4 医学生愿意到基层工作的年限
“十二五”医改中,提出“严格落实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累计1年以上的政策”;免费医学生计划中,江西省要求服务5年,四川省要求服务6年等。调查组设计了1年、5-6年、10年、20年、一辈子5个时间段,分别对应国家及省(区)的有关政策。学生选择工作1年的526人,占57.2%;工作5-6年的353人,占38.4%;工作10年的7人,占0.8%;工作20年的3人,占0.3%;工作一辈子的22人,占2.4%;系统缺失8人,占0.9%。愿意工作1年和愿意工作5-6年的达95.6%,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只愿到基层中短期工作。
在愿意工作10年的7人中,硕士研究生6人,一本学生1人;愿意工作20年的3人中,硕士研究生1人,一本学生、二本学生各1人;愿意工作一辈子的22人中,硕士研究生8人,一本学生13人,二本学生1人;博士研究生、大专生无人愿意在基层长时间工作。在愿意到基层工作的年限上,城乡学生有一些明显的差别。城、镇生源地学生选择工作1年的比例分别为68.6%和66.6%,高于农村的50.2%;农村生源地学生愿意在基层工作5-6年的比例为44.8%,高于城、镇学生的28.6%和31.3%;在基层工作一辈子的比例农村学生为3%,稍高于城、镇学生。男女生在愿意工作的年限上有所不同。男生愿意工作1年的占51.9%,低于女生的59.9%;愿意工作5-6年的占41.3%,高于女生的37.4%;愿意工作10年、20年、一辈子的比例分别为1.6%、0.6%、4.5%,高于女生的0.3%、0.2%、1.3%。见表2。
表2 医学生愿意到基层工作的年限n(%)
2.5 医学生到基层工作希望国家采取的激励政策
调查组提供以下7个方面的激励措施供学生选择,包括物质待遇、业务提升、职业发展3个维度。此外,还设计了“其他”项目,供学生自由提出建议和看法。学生选择国家采取的激励政策情况见表3。
表3 医学生希望国家采取的激励政策 n(%)
调查组询问学生在上述7个方面外的其他意见时,919名被调查对象只有11人给出了具体建议,如“保证医务人员安全”、“改善基层医疗设施、科研条件”、“解决住房及配偶工作问题”、“多给点钱”等。
不同学历层次学生希望的激励措施有所差别。如“提高工资、福利待遇”选择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硕士研究生,二本学生、三本学生、一本学生,博士研究生和大专生。“在基层工作一定年限可以流动”选择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硕士研究生,三本学生、一本学生、二本学生,博士研究生,大专生。“入编、工资由财政发放、给予生活补贴” 选择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硕士研究生,三本学生、二本学生、一本学生,博士研究生,大专生。“能往上级或同级医疗机构流动”选择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硕士研究生,三本学生、二本学生、一本学生,大专生,博士研究生。“定期进行业务指导”选择比例由高到底依次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三本学生、二本学生、一本学生,大专生。“由国家偿还助学贷款”的政策,选择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大专生,硕士研究生,二本学生、三本学生、一本学生,博士研究生。“职称评审上倾斜”的政策,选择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二本学生,大专生,一本学生、三本学生。硕士生、二本生和三本生是最希望国家采取各种激励政策的群体。
不同生源地学生希望国家采取的激励政策也有所差别。农村学生希望“入编、工资由财政发放,给予生活补贴”、“能往上级或同级医疗机构流动”、“由国家偿还助学贷款”的比例高于镇与城市学生;镇(含县城)学生更希望“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在基层工作一定年限可以流动”及“职称评审倾斜”。不同性别学生希望国家采取的激励政策也不相同。女生更看重流动性和稳定性,男生更看重物质利益。见表 4。
表4 不同生源地及不同性别医学生希望国家采取的激励政策
注:①生源地下面的1、2、3代表农村、城、镇学生选择时的比例情况,如农村选择“由国家偿还助学贷款”的政策时的比例高于城、镇,则农村排序为1;城市选择“由国家偿还助学贷款”的政策时的比例高于镇,则城市排序为2。②性别下面的1、2代表男女学生选择时的比例情况,如男生选择“由国家偿还助学贷款”的政策时的比例高于女生,则男生排序为1;反之,则女生排序为1。
2.6 医学生到基层工作5-6年后最希望国家采取的激励政策
调查组进一步询问“在基层工作5-6年后,最希望国家采取什么激励政策”,学生在进行选择时,对于上述7项选择没有一项超过30%。排前4位的依次为:“能往上级或同级医疗机构流动”257人,占28%;“提高工资、福利待遇”247人,占26.9%;“入编、工资由财政发放、给予生活补贴”153人,占16.6%;“到基层工作一定年限,可以流动”133人,占14.5%;“职称评审上倾斜”、“由国家偿还助学贷款”、“定期进行业务指导”分别为58人、40人、27人,占6.3%、4.4%、2.9%。
3 讨论与建议
3.1 医学生服务基层的意愿不高,各级政府应切实统筹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在本次调查中,686名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到基层工作,占被调查对象的74.6%。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依然存在的情况下,这种结果在意料之中。基层要能真正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各级政府应尽快制定统一的医学生区域规划,对于不同地区的乡镇卫生院人员供需,用系统思考的理论进行问题分析与原因探究[1],统筹城乡、区域医疗资源配置,完善区域政策,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有意识地引导医学生服务基层。
3.2 医学生对国家鼓励优秀人才到基层就业优惠政策了解不够,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一直是国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政策导向。21世纪以来,国家的总体政策在不断完善,中央各有关部门除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4个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外,还从2005年起不断下发文件,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新医改启动后,卫生行政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优秀学生到基层工作的政策。但从本课题组的调查情况来看,医学生对国家鼓励优秀人才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并不熟悉。学生之所以最了解“西部志愿者计划”,与高校、社会每年大张旗鼓的宣传不无关系。因此,要全方位、多层次宣传国家鼓励人才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让所有医学生了解并熟悉。
3.3 吸引医学生到基层就业要多方面统筹考虑
吸引医学生到基层工作,需要从物质利益、职业发展、业务提升、岗位流动等方面统筹考虑,单一的优惠政策对医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3.3.1 重视物质利益需求。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在人的利益中,物质利益居于基础和首要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物质利益无可厚非。本课题组的调研结果表明,医学生大多把物质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在政策设计上,要更多地考虑医学生的物质利益需求。
3.3.2 积极采取措施,吸引生源地医学生回到家乡工作。农村生源地医学生不仅服务基层意愿高于城镇医学生,而且中长期工作意愿也高于城镇医学生。除国家正在实施的免费医学生计划外,各级政府要从农村三级卫生人才需求和人才储备出发,推出吸引农村生源地学生回乡服务计划。如配合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行县管乡用模式,保证优秀医学生进得来、下得去、用得好。
3.3.3 针对不同层次的医学生采取梯度推进的激励政策。不同层次、不同生源地、不同性别医学生看重的激励政策有一定差别。这就要求在政策设计时,既要考虑政策的统一性,又要考虑政策的灵活性。如同样是服务基层,学历层次高、服务时间长、技术水平高的医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可考虑随着时间的增长,给予年金补贴、提高养老待遇、提供更多的进修培训机会和职称晋升优惠政策等。
3.3.4 吸引医学生初次到基层工作的年限以中短期为主。不论什么年龄段的人才,不论是否有基层工作经历,不论来自农村、镇还是城市,在愿意到基层工作的年限上,绝大多数医学生选择中短期。国家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这种现实情况,吸引医学生初次到基层工作的年限不能太长。同时,要为其设计一定的职业上升空间。
3.3.5 要重视对医学生的精神激励。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一批批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贡献。放眼全国,无数白衣天使扎根基层,救死扶伤。国家、社会、学校要积极宣传服务基层的先进典型,为医学生树立榜样,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
3.4 重视对医学院校的激励,将激励关口前移,促使其加快培养基层需要的全科医生
新医改将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作为我国强基层的重要举措。但与基层需要相比、与发达国家的现状相比,我国全科医生教育还不成熟,高校对全科医学生培养还不够重视。国家应加大对人才培养环节的激励,引导高等医学院校尽快转变专科人才培养观念,用真正的全科医生理念培养学生,加强以医德认识、医德情感、医德意志、医德信念与医德行为等为核心的医学生医德人格培养[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践行,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结合[4];加强全科医生临床能力培养,实现后期实习与全科医生培训之间的相互衔接等[5]。通过激励关口前移,培养真正以社区为基础的领袖型全科医学生。
[1]黄昊,张建,王晓燕.新医改背景下北京市乡镇卫生院人力供需的系统思考[J]. 医学与社会,2014,27(2):21-24.
[2]任文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选择问题分析 [J]. 医学与社会,2014,27(6):23-25.
[3]江陆平,齐明,郑建辉.甘肃省某医学院校医学生医德人格倾向调查[J]. 医学与社会,2013,26(5):87-89.
[4]叶利军.新医改视野下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途径探析[J]. 医学与社会,2012,25(8):85-87.
[5]李锋清.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对策研究[J]. 医学与社会,2012,25(10):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