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花主产区的优势动态比较
2014-08-28孙良斌
孙良斌
摘要:利用比较优势模型和中国三大棉区2006-2010年的数据对中国棉花主产区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实证检验,旨在为中国主棉区提供一个动态优势比较。结果表明,在2006-2010年间,规模比较优势最高的为新疆;效率比较优势最高的是黄河中下游棉区的河南省;效益比较优势最高的是长江中下游棉区的安徽省。三大主产区均具有综合比较优势,以新疆棉区最高。
关键词:棉花主产区;比较优势;动态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3-3195-04
Dynamic Competitiveness of Cotton-producing in Main Cotton-producing Area of China
SUN Liang-bin1,2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arim University, Alar 843300, Xinjiang, China;
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The regional comparativeness with comparative advantage model was made with empirical test the data 2006-2010 of the three main cotton-producing areas of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the highest scal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Xinjiang province between 2006-2010. The highest efficiency comparative advantage was Henan province located in the Yellow River area. The highest profit comparative advantage was Anhui province located in Yangtze River area. There were aggregated advantages in three main cotton-producing areas. The highest aggregat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was in Xinjiang province.
Key words:main cotton-producing area; comparative advantage; dynamic analysis
研究农业主产区的比较优势是党和国家进行农业功能区规划、农业产业布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制定支农惠农政策的科学依据,对保障国家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关我国棉花主产区之间的比较优势如何动态变化,现有的文献已经做了一些相关研究[1-5],但是优势的动态变化具有时效性和趋势性,本研究将提供一个时间维度上的动态比较。本研究运用成熟的比较优势模型实证分析我国棉花主产区之间的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6],为国家在实施粮食安全战略总体框架内调整棉花产业区的农业产业布局、农业产业结构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1 我国棉花主产区的基本情况
我国适棉区范围广阔,全国可以划分为三大主棉区:长江中下游棉区(包括上海、浙江、江苏、湖北、安徽、四川、江西、湖南8省市),黄河中下游棉区(包括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辽宁6省)以及新疆棉区,而其他分散的省份植棉面积、产量不及全国的10%,三大主棉区2001-2010年的具体种植面积见表1。
由表1可知,虽然黄河中下游棉区的种植面积最大,但是2004-2010年7年间其种植面积所占比例在逐年下降,从最高的52%下降到40%,而新疆棉区种植面积逐年稳步上升,至2010年棉花的种植面积已接近全国的1/3,至2012年底已经超过1/3。究其原因,市场价格的变化、种植业之间的比较效益的变化、非农产业收入增加以及劳动力转移导致的劳动成本上升等是导致长江中下游棉区和黄河中下游棉区种植面积减少的直接原因。而另一方面,在新疆产棉区,由于棉花品质高,相对其他种植作物的经济比较利益高,并随着近年棉花种植技术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土地流转政策等因素提高了新疆棉花生产的经济效益,种植面积也因此而迅速扩张并且趋于稳定。在棉花产量方面,新疆也早就超过了全国产量的1/3(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新疆2000-2010年11年的棉花年平均产量超过了200万t,远远超出了第二名的山东省。在三大棉区中,黄河中下游棉区山东、河南的产棉量较大,在长江中下游棉区安徽省产量最大,因此,为了研究简化,选取新疆、山东、河南、安徽4省区作为代表区域来进行比较优势的实证比较。
1.2 数据来源和说明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的《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为了对主产区相对比较优势进行分析,选取了三大主产区4个产量最高的省区:新疆、河南、山东、安徽,统计了全国和这4个省区棉花和主要农作物的面积、产量和纯收益,并且做了相应的整理、汇总和计算。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科学性原则,本研究中的农作物主要是指3种粮食作物以及大豆、花生、油菜、棉花、甘蔗、甜菜、烤烟、桑蚕茧、苹果这12种主要农作物。
1.3 实证方法
为了能够更全面的分析各主棉区的相对优势,本研究采用评价系数法,先评价出各主棉区的规模优势、效率优势以及效益优势,在此基础上计算出综合比较优势指数[7]。
规模优势(Scale advantage comparativeness)指一个地区棉花生产的规模和专业化程度;效率优势(efficiency advantage comparativeness)是通过某地区棉花的单产与该地区农作物的单产平均水平的比率以及全国该比率平均水平的对比关系;效益优势(profit advantage comparativeness)是某地区棉花的单位面积纯收益与该地区农作物的平均单位面积纯收益的比率以及全国该比率平均水平的对比关系。综合优势(Aggregated advantage comparativeness)是规模、效率以及经济效益3个方面的综合,全面衡量棉花生产的相对比较优势。本研究以播种面积(S)作为规模优势的衡量指标,单位面积(667 m2)产量(P)作为效率优势的衡量指标,单位面积(667 m2)纯收益(E)作为效益优势的衡量指标,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规模优势系数:Sij=■÷■ (1)
效率优势系数:Pij=■÷■ (2)
效益优势系数:Eij=■÷■ (3)
上式中,Sij和Sj分别为第i省和全国棉花播种面积;Si和S分别为第i省和全国农作物播种总面积。Pij和Pj分别为第i省和全国棉花的平均亩产;Pi和P分别为第省和全国农作物的平均亩产。Eij和Ei分别为第i省和全国棉花的每亩纯收益,Ei和E分别为第i省和全国的农作物每亩平均纯收益。对上述规模优势系数、效率优势系数、效益优势系数进行几何平均,得到比较优势系数。即:
CCAij=■(4)
如果CCAij>1,表明i地区棉花生产具有优势,其值越大,优势越强;反之,CCAij <1,表明i地区棉花生产不具优势;CCAij =1,则处于临界状态。
2 实证分析
2.1 规模优势实证分析
棉花生产规模优势,在单产差别不大的情况下,更多地表现为种植面积的规模优势上。通过比较优势模型计算,得出了2006-2010年三大产棉区代表省份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表2)。从表2可以看出,新疆在4个代表省区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是其他省份的5~10倍,规模优势明显。2010年,新疆棉花总播种面积为146.06万hm2,占全国棉花播种总面积的30.12%,位居全国第一,是我国最大的集中产棉区。安徽省从2006-2010年间规模比较优势逐年增加,而河南省总体上趋于一个下降的动态变化之中,这与河南省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而导致生产棉花的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增加的现实情况一致。三大产棉区的4个代表性省份2006-2010年的生产规模优势指数的平均值排名为新疆>山东>河南>安徽。
2.2 效率优势实证分析
棉花生产效率是棉花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包括技术进步、制度变革、人力资本积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指棉花产出量与全部投入之比,表明产出量的变动与全部投入量变动的关系。度量棉花生产效率有很多指标,包括单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等。但是,由于技术效率的相关数据不易获取,本研究没有采取全要素生产模型来估计生产效率,而以比较指数模型来估计,估计的结果见表3。从表3可见,河南省的效率优势指数是最高的,其次是安徽省,最后是新疆自治区和山东省,这是由于植棉业是强劳动密集型产业,需精耕细作,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劳动力充足,单位面积产量自然较高,而新疆人少地多,劳动力成本高,主要靠机械化大面积种植,规模优势虽高,但生产效率优势靠后[8-10]。
2.3 效益优势实证分析
棉花生产的效益是产棉区农业生产决策的依据,直接关系着棉农收入的高低,影响棉花产业链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棉花产业区的布局。表4是四大产棉区生产效益优势指数的动态变化情况。从表4中可看出,近5年来这4个省份的效益优势指数波动性都比较大,新疆相对于其他省份来说波动幅度较小,且均大于1,显示了新疆棉区棉花生产的效益比较优势。虽然新疆产棉区的棉花品质好、价格高,但是新疆的棉花生产远离棉纺织业发达的江浙一带和沿海城市,运输距离长,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导致了新疆棉区的效益比较优势低于安徽省。特别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放缓,国内外对棉花的需求大幅减少,棉花价格深幅下跌,又加上人民币升值较快,纺织业出口持续萎缩,使得我国纺织品企业亏损。安徽与河南省的生产效益在2008年下跌非常明显,分别达到了-55.746 7和 -109.973 1;而由于国家收储政策的保护性政策以及对口支援新疆政策的实施,新疆承接了大量江浙一带转移过来的纺织企业,反而提升了价格,增加了效益。2008年后,随着国家出台了总投资4万亿的一系列支持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经济开始好转,沿海纺织企业的生产和出口增加,故到2009年安徽、河南省的生产效益基本上恢复到正常的水平。
2.4 综合优势实证分析
综合优势指数是棉花生产的规模、效率以及经济效益3个方面的综合衡量,全面分析出三大产棉区生产的相对比较优势。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如表5和图2所示。从表5和图2可以看出,安徽、山东、河南、新疆这4个省区的近5年(2008年除外)棉花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这表明三大主产棉区的代表性省份都具有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新疆棉区的棉花生产综合优势指数是其他省区的两倍左右,排在第一位,棉花生产的综合优势明显。由于长绒棉育种和栽培技术的进步,新疆的长绒棉的综合比较优势为2.825 9,与相同气候条件下的新疆陆地棉相比更具有综合的优势。
3 结论与建议
1)从上述动态比较实证分析可知,三大主棉区的代表性省份棉花综合生产优势指数均大于1,可以作为政策支持的主棉区;但是动态比较也表明,由于劳动力转移,非农收入增加,导致植棉业的劳动力机会成本增加,植棉业比较利益下降,这是政策制定需要考虑的因素。
2)新疆植棉业在综合比较优势中具有很强的优势,但效益优势较低,这与新疆的规模优势和资源环境优势不相称,因此,应加大政策支持,提高新疆植棉业的效益优势,促进新疆植棉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及棉农的脱贫致富。首先,政策支持棉花的机械化作业,解决新疆机采棉的问题;其次,积极推广效益比较好的长绒棉种植;最后,支持新疆棉花深加工、棉纺业的发展,提高棉花的附加值。
3)本研究采用指数估算比较优势,没有采取全要素生产函数对技术效率进行估计;另外,我国的主棉区特别是新疆棉区没有与国外主棉产区进行比较优势对比,需进一步研究,这些对于主棉区的农业产业布局和产业支持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晏良.棉花发展战略研究[M].第1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 张淑荣,刘朝敏.我国棉花主产区区域竞争力及生产趋势分析[J].中国棉花,2011(11):2-6.
[3] 李 红,周曙东.新疆棉花生产的市场竞争优势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7(3):96-101.
[4] 张海清,吴敬学,王子军.中国棉花主产省区布局变化及其原因的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1):93-95.
[5] 王晓伟,岳丕昌,丁建国,等.新疆棉花生产的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棉花,2012(6):4-6.
[6] 盛承发,红 托,苏建伟,等.我国棉花主产省区比较优势分析[J].地理科学,2001,21(2):103-107.
[7] 王雅鹏.农业技术经济学[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8] 朱启荣.中国棉花主产区生产布局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4):31-38.
[9] 孔庆平.制约新疆棉花生产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探讨[J].新疆农业科学,2010(S2):3-5.
[10] 张先叶.辽宁省主要农作物比较优势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3:312-314.
规模优势(Scale advantage comparativeness)指一个地区棉花生产的规模和专业化程度;效率优势(efficiency advantage comparativeness)是通过某地区棉花的单产与该地区农作物的单产平均水平的比率以及全国该比率平均水平的对比关系;效益优势(profit advantage comparativeness)是某地区棉花的单位面积纯收益与该地区农作物的平均单位面积纯收益的比率以及全国该比率平均水平的对比关系。综合优势(Aggregated advantage comparativeness)是规模、效率以及经济效益3个方面的综合,全面衡量棉花生产的相对比较优势。本研究以播种面积(S)作为规模优势的衡量指标,单位面积(667 m2)产量(P)作为效率优势的衡量指标,单位面积(667 m2)纯收益(E)作为效益优势的衡量指标,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规模优势系数:Sij=■÷■ (1)
效率优势系数:Pij=■÷■ (2)
效益优势系数:Eij=■÷■ (3)
上式中,Sij和Sj分别为第i省和全国棉花播种面积;Si和S分别为第i省和全国农作物播种总面积。Pij和Pj分别为第i省和全国棉花的平均亩产;Pi和P分别为第省和全国农作物的平均亩产。Eij和Ei分别为第i省和全国棉花的每亩纯收益,Ei和E分别为第i省和全国的农作物每亩平均纯收益。对上述规模优势系数、效率优势系数、效益优势系数进行几何平均,得到比较优势系数。即:
CCAij=■(4)
如果CCAij>1,表明i地区棉花生产具有优势,其值越大,优势越强;反之,CCAij <1,表明i地区棉花生产不具优势;CCAij =1,则处于临界状态。
2 实证分析
2.1 规模优势实证分析
棉花生产规模优势,在单产差别不大的情况下,更多地表现为种植面积的规模优势上。通过比较优势模型计算,得出了2006-2010年三大产棉区代表省份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表2)。从表2可以看出,新疆在4个代表省区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是其他省份的5~10倍,规模优势明显。2010年,新疆棉花总播种面积为146.06万hm2,占全国棉花播种总面积的30.12%,位居全国第一,是我国最大的集中产棉区。安徽省从2006-2010年间规模比较优势逐年增加,而河南省总体上趋于一个下降的动态变化之中,这与河南省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而导致生产棉花的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增加的现实情况一致。三大产棉区的4个代表性省份2006-2010年的生产规模优势指数的平均值排名为新疆>山东>河南>安徽。
2.2 效率优势实证分析
棉花生产效率是棉花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包括技术进步、制度变革、人力资本积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指棉花产出量与全部投入之比,表明产出量的变动与全部投入量变动的关系。度量棉花生产效率有很多指标,包括单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等。但是,由于技术效率的相关数据不易获取,本研究没有采取全要素生产模型来估计生产效率,而以比较指数模型来估计,估计的结果见表3。从表3可见,河南省的效率优势指数是最高的,其次是安徽省,最后是新疆自治区和山东省,这是由于植棉业是强劳动密集型产业,需精耕细作,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劳动力充足,单位面积产量自然较高,而新疆人少地多,劳动力成本高,主要靠机械化大面积种植,规模优势虽高,但生产效率优势靠后[8-10]。
2.3 效益优势实证分析
棉花生产的效益是产棉区农业生产决策的依据,直接关系着棉农收入的高低,影响棉花产业链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棉花产业区的布局。表4是四大产棉区生产效益优势指数的动态变化情况。从表4中可看出,近5年来这4个省份的效益优势指数波动性都比较大,新疆相对于其他省份来说波动幅度较小,且均大于1,显示了新疆棉区棉花生产的效益比较优势。虽然新疆产棉区的棉花品质好、价格高,但是新疆的棉花生产远离棉纺织业发达的江浙一带和沿海城市,运输距离长,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导致了新疆棉区的效益比较优势低于安徽省。特别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放缓,国内外对棉花的需求大幅减少,棉花价格深幅下跌,又加上人民币升值较快,纺织业出口持续萎缩,使得我国纺织品企业亏损。安徽与河南省的生产效益在2008年下跌非常明显,分别达到了-55.746 7和 -109.973 1;而由于国家收储政策的保护性政策以及对口支援新疆政策的实施,新疆承接了大量江浙一带转移过来的纺织企业,反而提升了价格,增加了效益。2008年后,随着国家出台了总投资4万亿的一系列支持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经济开始好转,沿海纺织企业的生产和出口增加,故到2009年安徽、河南省的生产效益基本上恢复到正常的水平。
2.4 综合优势实证分析
综合优势指数是棉花生产的规模、效率以及经济效益3个方面的综合衡量,全面分析出三大产棉区生产的相对比较优势。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如表5和图2所示。从表5和图2可以看出,安徽、山东、河南、新疆这4个省区的近5年(2008年除外)棉花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这表明三大主产棉区的代表性省份都具有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新疆棉区的棉花生产综合优势指数是其他省区的两倍左右,排在第一位,棉花生产的综合优势明显。由于长绒棉育种和栽培技术的进步,新疆的长绒棉的综合比较优势为2.825 9,与相同气候条件下的新疆陆地棉相比更具有综合的优势。
3 结论与建议
1)从上述动态比较实证分析可知,三大主棉区的代表性省份棉花综合生产优势指数均大于1,可以作为政策支持的主棉区;但是动态比较也表明,由于劳动力转移,非农收入增加,导致植棉业的劳动力机会成本增加,植棉业比较利益下降,这是政策制定需要考虑的因素。
2)新疆植棉业在综合比较优势中具有很强的优势,但效益优势较低,这与新疆的规模优势和资源环境优势不相称,因此,应加大政策支持,提高新疆植棉业的效益优势,促进新疆植棉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及棉农的脱贫致富。首先,政策支持棉花的机械化作业,解决新疆机采棉的问题;其次,积极推广效益比较好的长绒棉种植;最后,支持新疆棉花深加工、棉纺业的发展,提高棉花的附加值。
3)本研究采用指数估算比较优势,没有采取全要素生产函数对技术效率进行估计;另外,我国的主棉区特别是新疆棉区没有与国外主棉产区进行比较优势对比,需进一步研究,这些对于主棉区的农业产业布局和产业支持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晏良.棉花发展战略研究[M].第1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 张淑荣,刘朝敏.我国棉花主产区区域竞争力及生产趋势分析[J].中国棉花,2011(11):2-6.
[3] 李 红,周曙东.新疆棉花生产的市场竞争优势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7(3):96-101.
[4] 张海清,吴敬学,王子军.中国棉花主产省区布局变化及其原因的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1):93-95.
[5] 王晓伟,岳丕昌,丁建国,等.新疆棉花生产的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棉花,2012(6):4-6.
[6] 盛承发,红 托,苏建伟,等.我国棉花主产省区比较优势分析[J].地理科学,2001,21(2):103-107.
[7] 王雅鹏.农业技术经济学[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8] 朱启荣.中国棉花主产区生产布局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4):31-38.
[9] 孔庆平.制约新疆棉花生产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探讨[J].新疆农业科学,2010(S2):3-5.
[10] 张先叶.辽宁省主要农作物比较优势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3:312-314.
规模优势(Scale advantage comparativeness)指一个地区棉花生产的规模和专业化程度;效率优势(efficiency advantage comparativeness)是通过某地区棉花的单产与该地区农作物的单产平均水平的比率以及全国该比率平均水平的对比关系;效益优势(profit advantage comparativeness)是某地区棉花的单位面积纯收益与该地区农作物的平均单位面积纯收益的比率以及全国该比率平均水平的对比关系。综合优势(Aggregated advantage comparativeness)是规模、效率以及经济效益3个方面的综合,全面衡量棉花生产的相对比较优势。本研究以播种面积(S)作为规模优势的衡量指标,单位面积(667 m2)产量(P)作为效率优势的衡量指标,单位面积(667 m2)纯收益(E)作为效益优势的衡量指标,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规模优势系数:Sij=■÷■ (1)
效率优势系数:Pij=■÷■ (2)
效益优势系数:Eij=■÷■ (3)
上式中,Sij和Sj分别为第i省和全国棉花播种面积;Si和S分别为第i省和全国农作物播种总面积。Pij和Pj分别为第i省和全国棉花的平均亩产;Pi和P分别为第省和全国农作物的平均亩产。Eij和Ei分别为第i省和全国棉花的每亩纯收益,Ei和E分别为第i省和全国的农作物每亩平均纯收益。对上述规模优势系数、效率优势系数、效益优势系数进行几何平均,得到比较优势系数。即:
CCAij=■(4)
如果CCAij>1,表明i地区棉花生产具有优势,其值越大,优势越强;反之,CCAij <1,表明i地区棉花生产不具优势;CCAij =1,则处于临界状态。
2 实证分析
2.1 规模优势实证分析
棉花生产规模优势,在单产差别不大的情况下,更多地表现为种植面积的规模优势上。通过比较优势模型计算,得出了2006-2010年三大产棉区代表省份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表2)。从表2可以看出,新疆在4个代表省区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是其他省份的5~10倍,规模优势明显。2010年,新疆棉花总播种面积为146.06万hm2,占全国棉花播种总面积的30.12%,位居全国第一,是我国最大的集中产棉区。安徽省从2006-2010年间规模比较优势逐年增加,而河南省总体上趋于一个下降的动态变化之中,这与河南省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而导致生产棉花的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增加的现实情况一致。三大产棉区的4个代表性省份2006-2010年的生产规模优势指数的平均值排名为新疆>山东>河南>安徽。
2.2 效率优势实证分析
棉花生产效率是棉花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包括技术进步、制度变革、人力资本积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指棉花产出量与全部投入之比,表明产出量的变动与全部投入量变动的关系。度量棉花生产效率有很多指标,包括单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等。但是,由于技术效率的相关数据不易获取,本研究没有采取全要素生产模型来估计生产效率,而以比较指数模型来估计,估计的结果见表3。从表3可见,河南省的效率优势指数是最高的,其次是安徽省,最后是新疆自治区和山东省,这是由于植棉业是强劳动密集型产业,需精耕细作,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劳动力充足,单位面积产量自然较高,而新疆人少地多,劳动力成本高,主要靠机械化大面积种植,规模优势虽高,但生产效率优势靠后[8-10]。
2.3 效益优势实证分析
棉花生产的效益是产棉区农业生产决策的依据,直接关系着棉农收入的高低,影响棉花产业链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棉花产业区的布局。表4是四大产棉区生产效益优势指数的动态变化情况。从表4中可看出,近5年来这4个省份的效益优势指数波动性都比较大,新疆相对于其他省份来说波动幅度较小,且均大于1,显示了新疆棉区棉花生产的效益比较优势。虽然新疆产棉区的棉花品质好、价格高,但是新疆的棉花生产远离棉纺织业发达的江浙一带和沿海城市,运输距离长,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导致了新疆棉区的效益比较优势低于安徽省。特别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放缓,国内外对棉花的需求大幅减少,棉花价格深幅下跌,又加上人民币升值较快,纺织业出口持续萎缩,使得我国纺织品企业亏损。安徽与河南省的生产效益在2008年下跌非常明显,分别达到了-55.746 7和 -109.973 1;而由于国家收储政策的保护性政策以及对口支援新疆政策的实施,新疆承接了大量江浙一带转移过来的纺织企业,反而提升了价格,增加了效益。2008年后,随着国家出台了总投资4万亿的一系列支持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经济开始好转,沿海纺织企业的生产和出口增加,故到2009年安徽、河南省的生产效益基本上恢复到正常的水平。
2.4 综合优势实证分析
综合优势指数是棉花生产的规模、效率以及经济效益3个方面的综合衡量,全面分析出三大产棉区生产的相对比较优势。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如表5和图2所示。从表5和图2可以看出,安徽、山东、河南、新疆这4个省区的近5年(2008年除外)棉花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这表明三大主产棉区的代表性省份都具有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新疆棉区的棉花生产综合优势指数是其他省区的两倍左右,排在第一位,棉花生产的综合优势明显。由于长绒棉育种和栽培技术的进步,新疆的长绒棉的综合比较优势为2.825 9,与相同气候条件下的新疆陆地棉相比更具有综合的优势。
3 结论与建议
1)从上述动态比较实证分析可知,三大主棉区的代表性省份棉花综合生产优势指数均大于1,可以作为政策支持的主棉区;但是动态比较也表明,由于劳动力转移,非农收入增加,导致植棉业的劳动力机会成本增加,植棉业比较利益下降,这是政策制定需要考虑的因素。
2)新疆植棉业在综合比较优势中具有很强的优势,但效益优势较低,这与新疆的规模优势和资源环境优势不相称,因此,应加大政策支持,提高新疆植棉业的效益优势,促进新疆植棉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及棉农的脱贫致富。首先,政策支持棉花的机械化作业,解决新疆机采棉的问题;其次,积极推广效益比较好的长绒棉种植;最后,支持新疆棉花深加工、棉纺业的发展,提高棉花的附加值。
3)本研究采用指数估算比较优势,没有采取全要素生产函数对技术效率进行估计;另外,我国的主棉区特别是新疆棉区没有与国外主棉产区进行比较优势对比,需进一步研究,这些对于主棉区的农业产业布局和产业支持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晏良.棉花发展战略研究[M].第1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 张淑荣,刘朝敏.我国棉花主产区区域竞争力及生产趋势分析[J].中国棉花,2011(11):2-6.
[3] 李 红,周曙东.新疆棉花生产的市场竞争优势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7(3):96-101.
[4] 张海清,吴敬学,王子军.中国棉花主产省区布局变化及其原因的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1):93-95.
[5] 王晓伟,岳丕昌,丁建国,等.新疆棉花生产的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棉花,2012(6):4-6.
[6] 盛承发,红 托,苏建伟,等.我国棉花主产省区比较优势分析[J].地理科学,2001,21(2):103-107.
[7] 王雅鹏.农业技术经济学[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8] 朱启荣.中国棉花主产区生产布局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4):31-38.
[9] 孔庆平.制约新疆棉花生产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探讨[J].新疆农业科学,2010(S2):3-5.
[10] 张先叶.辽宁省主要农作物比较优势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3:31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