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释的技术

2014-08-28马志国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4年8期
关键词:咨询会咨询师领悟

马志国

一、解释的要求

咨询会话中,咨询师总要运用某一种理论,对求询者的心理问题进行解析说明。通过解释,使求询者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提高认识,促进变化。

解释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是使用解释技术的基本要求。影响咨询师解释效果的因素不是单一的,既取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还取决于能否熟练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针对不同求询者的不同问题,作出不同的解释,这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是很要功夫的。咨询师水平的高低,解释的效果大小,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能否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有些咨询师只从理论出发,简单地拿理论去套实际,甚至削足适履。于是,解释过于牵强,甚至张冠李戴,解释不通。比如,有的咨询师用弗洛伊德的幼年性体验去解释一切问题。不错,确有一些问题的根源在过去,甚至在幼年。然而,有些问题则是由新近的现实挫折引起的。我们必须结合具体的问题,来作具体分析。而且,理论是源于实践的。也许,有些心理问题的解决没有现成的理论,需要我们结合实践来研究和探索。

相反,有些咨询师扔掉了理论,光凭感觉和经验解释求询者的问题,难以从理论的高度给予系统的分析解释。这样的解释,或过于表面化,或解释不清,或缺乏说服力。这就需要提高理论修养,否则,也会影响咨询效果。

为了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咨询师使用解释技术要做到哪几点呢?

第一,要全面了解求询者的问题。

咨询师解释之前,必须要对求询者的问题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释。否则,对求询者的问题还没有很好地了解就盲目解释,势必偏离求询者问题的实质。正因此,通常要在咨询会话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咨询师才能进行解释。

第二,要明了自己想解释的内容。

如果咨询师自己对相关的理论知识也模糊不清,你怎么能对别人解释清楚?如果你确实不很清楚,可以经过研究或请教专家后,再进行解释。

第三,解释应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咨询师的解释,对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时间,运用什么理论,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有些求询者文化水平较高,领悟能力较强,解释时可以深入些、系统些、全面些;有些求询者理解能力不够,文化水平较低,应尽量解释得通俗易懂,少用专业术语,多打比方,多举例子,这样更容易为求询者所接受。

第四,咨询师的解释不能强加在求询者身上。

就是说,一方面,不能在求询者还没有心理准备的时候就匆忙地予以解释,过早的解释往往会使求询者不知所措,难以接受。另一方面,不能把求询者不同意或有怀疑的解释,强加在他的身上。有的咨询师说:“你的问题就是这样,你不理解是因为你不懂。”或者说:“你不同意我的解释,我就没办法了。到底是你懂还是我懂?”这样强迫求询者接受,效果往往不好。

最有效的解释,是与求询者的知识背景有某种程度的吻合。比如,一位相信弗洛伊德理论的求询者,比一位反对这个理论的求询者,更容易接受幼年性体验有很大影响的观点。

第五,咨询师掌握的信息不一定都告诉求询者。

解释的时候,咨询师不能把知道的都说出来。比如,一位求询者得了强迫症,这本来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疾病。如果求询者对心理疾病这样的字眼很敏感,对强迫症又一点不了解,就不如告诉他这是一种“强迫行为”,再适当作些说明,免得他产生误解或增加心理压力。再如,有些心理障碍源于儿童时期父母的不当影响,咨询师可以适当地作些分析,但是不宜过多地强调这一点,否则可能会导致求询者把责任推到父母身上,放弃自己的责任,结果既不利于咨询效果,也不利于亲子关系。

二、解释的时机

一句话说得对不对,往往要看你说得是不是时候。生活中是这样,咨询中更是这样。咨询师不适当的解释时机,和不适当解释一样,也会增加求询者的心理困惑或造成误解,并影响求询者对咨询师的信任。因此,咨询师需要把握好解释的时机。

从广义来说,从首次咨询会话一开始,咨询师在倾听的时候,心里对求询者的问题就已经开始作出解释。但是,这时还不能说给求询者,因为还没到解释的时候。但是,在心理咨询实践中,过早地、轻率地向求询者提供解释,却是初学者容易犯的错误。不耐心倾听、过早作解释,是导致咨询会话失败的主要原因。

这是因为,过早的解释存在很多的弊端。

第一,过早地解释往往是轻率而错误的。

仅凭求询者的只言片语和咨询师的主观臆测,就过早向求询者提供所谓的“解释”,往往对求询者问题还缺乏真正的把握,甚至可能根本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样,就会使求询者感到自己没有受到咨询师的尊重,在最应当得到理解的地方被人误解了。作为回应,求询者自然会失去对咨询师的信任,也就难以保持咨询关系了。

第二,过早地解释会妨碍求询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救助。

心理咨询必须有求询者的积极参与,才能真正收到理想效果。咨询师不能代替求询者解决问题,咨询师的解释,只有在促进求询者的自我发现的时候,求询者才能真正理解它。就是说,似乎由自己发现而不是由别人提供的解释,更容易在求询者心中扎下根,产生更大的影响。同样的道理,只有求询者自己找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他才更愿意采取行动,并增进自信。

由此可见,咨询师在向求询者提供解释前,必须充分做好“铺垫”工作。有时候,即使时机已经成熟,咨询师也不一定亲自把解释“和盘托出”。真正高明的解释,应该是启发引导求询者,让求询者把咨询师心中想说的话说出来。下面的案例就体现了这一点。

求询者:我丈夫很有上进心,而我自己却不求上进,光知道打麻将,什么都不顾。孩子也是奶奶照顾。有一次,我在外面打麻将,整整一个通宵,都没顾上给孩子喂奶。孩子饿得直哭。丈夫这次很生气,我们吵了起来。我一生气回了娘家。他也不理我。后来我自己回家了,他还是不理我。我很生气,那天就找到他的公司,动手打了他,他也打了我。后来,我们还是常常吵闹。一吵闹,我就闹离婚。最后一次,我把他缠住不放,说他不去离婚我就死给他看。他这才和我终于离婚了……现在,我该怎么办?我真的很迷茫……

咨询师:现在,让你迷茫的是什么?

求询者:不想真的离开他,可是如果在一起又对以后没有把握……

咨询师:没有把握?对什么没有把握?

求询者:对我们,不,是对我自己没有把握。

咨询师:对自己?对自己怎么没有把握?

求询者:我不知道以后我能否当一个贤妻良母……

咨询师:你是说你们的婚姻走到这一步,你自己有责任?

求询者:是的,是我的性格不好,像个孩子,光顾着自己,让他受不了了……

咨询师:很高兴现在你已经意识到自己性格的问题了。

求询者:您是说我要改变性格?我知道了……

第三,过早地解释会破坏求询者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

所谓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一套无意识的自我心理保护的方法。各种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大都包含着潜意识里的自欺和歪曲现实的成分。通过自欺和歪曲现实,自己的问题和不利处境似乎变得不那么严重和不可接受了。在日常生活中,适当应用自我心理防御机制,确实可以起到暂时减轻痛苦的作用。

在求询者进行心理咨询之前,往往是凭借自我防御机制的支撑,才免于过分的精神痛苦的。在求询者刚刚开始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还没有做好直面现实的心理准备,还不愿意听到或不能接受对他的问题的新看法。如果在此时向他提供解释,“揭穿真相”,他不仅不能接受和领悟,还会感到焦虑不安,惶惑迷茫。这样,咨询师就成了求询者所畏惧的人,还怎么保持良好的咨询关系?

因此,只有求询者对咨询师有了充分的信赖,确信咨询师对自己是认真负责的,确信咨询师会为自己提供无条件的支持,咨询师才能去解释,以免破坏求询者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而造成难以控制的局面。

那么,在什么时间向求询者作出解释才合适?

在问题澄清阶段,特别是首次咨询会话时,肯定不是合适的时间,因为那太早。到了问题处理阶段,才开始提供解释,又太迟,况且,不提供解释也很难顺利进入问题处理阶段。

因此,提供解释的合适时间,应当是问题得到澄清以后,求询者对问题获得新领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内,咨询师就可以根据会话的情况,选择有利的时机向求询者提供解释了。所谓有利的时机,是求询者对有关问题在情绪上已经有了接纳的心理准备,并对问题已经有了一些理解或领悟,自己又似乎难以表达清楚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咨询师的解释对求询者获得新的领悟有较好的点拨作用,使求询者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从而就会更加满怀信心地进入问题处理阶段。

比如,有这样一个案例。求询者是一位当爷爷的老先生,为孙女的教育来访。老先生是一位退休的教师,说自己的子女没有教育好,就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孙女身上了。于是,学前就开始了对孙女的训练,什么都教。刚上学的时候成绩还真不错,总是前几名。谁知,后来就越来越不行了。老先生说,其实孩子从小就没有主动学习过,学习起来不安心,没有兴趣。很明显,孩子刚上学时的好成绩,不过是提前训练的结果。由于过高的期望、过度的训练,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就是说,是老先生自己把孩子“培养”成现在这个样子。可是,这一点怎能立刻对老先生挑明?第一次会话,咨询师只对智商、学习动机等进行了解释,建议老先生和孩子增进沟通。至于老先生自身这个更根本的问题,第二次会话的时候,才对老先生作了恰当的解释。老先生领悟较好,也反思了自己的问题。

再有,如果是涉及强烈情感的问题,在求询者正处于情感状态时就解释分析,也容易遭到求询者的反击,因为这时候求询者很容易进行自我心理防御。应该等求询者内心情感高潮降温了,自我心理防御撤销了,再进行解释分析。

一个女生爱上了自己的老师,老师有家庭,有妻子,有孩子。咨询师非常敏感地意识到女生陷进一个情感漩涡,非常危险。于是,求询者还沉浸在师生恋情的时候,咨询师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解释和分析,指出这种感情的危险。没想到,咨询师自以为一番好心,却遭到求询者的回击:许广平和鲁迅不就是师生恋吗?咨询师只有瞠目结舌的份了。第二次咨询会话的时候,稍加引导,求询者便选择了放下师生恋情。因为这时候求询者内心的情感高潮降温了。

三、解释的方式

解释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时,咨询师应当如何向求询者提供解释?

1.用启发探讨的方式向求询者提供解释

如果咨询师扮演专家和权威的角色,用肯定语气向求询者解释,那么,即使这种解释未必合理,求询者也会出于对专家的敬畏和礼貌,而作出似乎接纳的回应。其实,这种回应有时是勉强的,有时是盲目的,甚至是假装的。这样所谓的“接纳”,都不是求询者的真实心态。因此,咨询师在提供解释后,必须仔细观察求询者是否真的接纳了自己的解释,是否确实从中获得了新的领悟。

我们必须清楚,咨询师的话并非就是真理。我们对求询者问题的解释,只是一种假说,很可能并不符合求询者实际的情况。所以,咨询师应该用探讨的方式,说出自己的想法,提供解释。这样做就为求询者提供了与咨询师一起探讨自己问题的机会,从而也就使我们的解释得到完善;这样做也更符合咨询双方的合作关系,有助于调动求询者自我探索的积极性,更愿意把咨询师的合理解释消化吸收,从而变成求询者自己的解释,达到真正的领悟。请看下面的咨询会话片段。

咨询师:你说了那么多学不进去的情形,难道就没有学得进去的时候吗?

求询者:也有过专心学习的时候,特别是受到什么激励之后,就想自己要努力学习,于是,当晚就可以学得进去了;一学进去,就什么都忘了,什么干扰都没有了,很努力,很专心。

咨询师:就是说,你不是一个只顾玩乐放弃学习的人,而且,你还经常刻苦努力全神贯注,也就是说,你也学得进去,是这样吗?

求询者:可以这样说。

咨询师:那么,为什么说自己学不进去,甚至有时候故意学不进去?

求询者:从那次考试下滑之后,妈妈就是这样批评我的,说我学不进去……

咨询师:妈妈的话正好对了自己的心思,是吗?

求询者:是的,我感觉妈妈正好说中了。

咨询师:初中的时候一直是第一二名,到了高中你的名次怎样呢?

求询者:到了高中,刚开始很辉煌,前三名,后来,前十名,再后来,名次继续下滑,到了第二学期期中考试是最差的一次,考了二十多名,眼看又要考试了……

咨询师:很担心名次再下滑?

求询者:是,是很担心,我这个人比较争强好胜,真的很担心……

咨询师:不仅如此,你还隐约感到自己似乎难于再保持过去的辉煌,是这样吗?

求询者:您怎么知道的?

咨询师:(笑而不答)是不是经常给自己难保过去的辉煌找理由?

求询者:对呀!

咨询师:于是,你和妈妈一拍即合,觉得是因为学不进去,没兴趣,不专心,不努力,这样一来心里就感觉……

求询者:心里就感觉压力小多了,你学不进去,你不努力,成绩怎能不下滑?

咨询师:这样一想,似乎自己就找回了……

求询者:找回了面子,哦,我知道了,我总说自己学不进去,不努力,不专心,没兴趣,原来是在给自己找借口啊!

2.用求询者能够听得懂的语言来解释

当发现某一理论观点特别适合解释求询者的问题时,初学者往往直接而生硬地搬用抽象的理论和概念。于是,往往会使求询者不知所云,迷惑不解。求询者不理解,怎么办?于是,往往会再换个另外的概念来解释,解释陷入从概念到概念的困境中。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疑病症的案例。我们看到,两位咨询师运用同一种心理学理论,对同一求询者的同一问题进行了解释。虽然都选择了合适的时机,并沿着正确的路线进行,但是,解释所产生的效果却明显不同。

咨询师A: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你这种情况属于疑病症。所谓疑病症,是指人们为了减轻心理冲突而无意识地扮演病人。所谓心理冲突是指……所谓无意识是指……

咨询师B:你在得病前精神压力很大,不能为你的家庭分忧解难,这使你感到痛苦。于是你平生第一次喝了酒,之后便胃里不舒服,以致发展到今天你仍然时常感到胃痛。如此说来,你现在的情况,是不是同你当初的家庭情况使你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有关系?你看是这样吗?

不难理解,咨询师B的解释效果更好。咨询师A的解释不仅让求询者费解,还会让他感到难堪,因为这一解释中隐含着责难的意味。

为了让求询者能听懂你的解释,必须考虑到求询者的文化背景、个人经历、年龄特点和价值观念。解释应该是理论的通俗化和生活化,应当使用日常生活语言,尽可能少用专业术语。如果必须使用专业术语时,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求询者说明白。通常,许多概念不必言明,妙喻点化最好。

我们说用求询者能听懂的语言解释,不是说不能在解释中引用理论,而是说理论的引用,要和求询者的理解能力相适应。比如下面的案例,咨询师发现求询者有较强的自卑感,咨询师怀疑这种自卑可能与他过分概括化的思维方式有关。考虑到这位求询者有较强的领悟能力,咨询师就在会话中较直接地引用了心理学观点,并用一个练习来实际验证这一观点。

咨询师:我一直听你说“我做任何事情总是特别慢”“我总是这么软弱”,就好像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是这样。其实,在心理学上这属于过分概括化的思维方式,就是仅仅根据片面的、根本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信息就作出概括。由一个小小的失败,推论永远都是失败,或一次失败证明所做的都是失败的。一叶有时未必能知秋,一个麻雀并不代表整个夏天。你需要多视角看事物,看看事情别的方面,就知道以偏概全不可取。心理学的大量研究发现,尽管人们常常以为自己“总是”这样、“总是”那样,但当你仔细考察他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行动时,就会发现他们有时快,有时慢,有时坚强,有时软弱。因此,我想和你一起做一个练习,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你在某些情况下是不是不那么慢,不那么软弱。你看好吗?

3.用由近及远的方式提供解释

为了让求询者能够理解,咨询师可以先从贴近求询者的认知开始,进行浅近的解释,再逐步进行深远的解释。这种最初的解释,与咨询师真正想要提供的解释可能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你必须有足够的耐心,为求询者留有一定的时间,以便他逐步深入地理解你后面的解释。如果一上来就太深了,求询者会拒绝接纳你的解释,或虽然在表面上接纳,却没有真正理解。

4.不在一次会话中过多地提供解释

心理咨询的整个过程,通常要经历若干次会话。在每一次会话中,咨询师都不能向求询者提供过多的解释。否则,求询者不仅难以承受,难以消化,而且还会对咨询师产生怀疑或干脆不再来访。一般来说,在一次会话中,针对求询者诉说的问题,咨询师就某一个方面提供合乎情理的解释就够了。当然,咨询师对求询者的其他方面的问题,也会有自己的理解,但是,必须把它们暂时藏到心里,等下次会话再找合适时机进行解释,或者启发求询者自己作出合理的解释。

5.紧紧围绕求询者的问题灵活地提供解释

在任何时候,咨询师的解释都不能脱离求询者的问题。否则,会话就偏离了主题,变成咨询师卖弄学问了。因为对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所以,咨询师要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到这些多种可能的解释,并结合求询者的情况灵活地选择,使解释有利于增强求询者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四、解释的方法

具体说来,咨询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解释方法。

1.同感解释法

同感,意味着咨询师准确而敏锐地领会和理解求询者所表达的意思及情感,并进一步把这种领会和理解传递给求询者,让求询者明白。同感要求咨询师善解人意,机敏而准确地捕捉求询者的有关信息,设身处地地体谅和理解求询者。这里所说的同感解释法,可看作是同感技术的深化,也就是对求询者的问题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作更深一步的解释。我们看下面的案例。

求询者:(显得忧虑的样子,坐在椅子里动来动去)我的女朋友总是说我每件事都做错了,唉,我真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

咨询师A:你开始怀疑自己,因为在她的眼里你从来没有做对一件事,是吗?

咨询师B:你开始怀疑自己,因为在她的眼里你从来没有做对一件事;但我从你的话中也听出忧虑的口气,意思好像是说“我希望她不要离开我”,是这样吗?

上面咨询师A的对话,没有解释。而咨询师B的对话,就有解释的意义了,而且是在深入理解基础上的解释,指出了求询者的忧虑情绪及其背后隐藏的意思。这就是同感解释法。这种同感解释不是无根据的猜测,而是基于对求询者语言以及非语言行为的观察与思考。这种解释可以使求询者获得对问题从未有过的新的领悟,深切感受到咨询师对自己的理解,并愿意和咨询师一起进一步探讨自己的问题。

利用同感解释法,不仅可以向求询者说明隐含在他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中的有价值的信息,促进求询者的领悟,还可以在求询者提供的片段信息或几件事之间发现相互之间的联系。比如,一个中学生在咨询会话中,分别提到学习的困扰和亲子关系的紧张。咨询师想到,这两个问题同时提出来,可能这两者之间有某种联系,于是,用试探的口气提出自己的解释:“你说过,你最近的学习让你很困扰;你又说,你和父母的关系很紧张。看起来,这两者之间好像有联系……想想看,是这样吗?”这样就促进了求询者的思考。

2.替代解释法

替代解释法是指咨询师把求询者消极看待的东西换一种积极的说法或解释。这种解释的特点,一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解释求询者的问题。比如,把求询者的痛苦症状说成是预示着问题即将获得解决。这和发现求询者的优点和长处不一样,因为替代解释的注意力还是指向问题的。二是对求询者认为是问题原因的东西,给一个积极动机的解释。下面的两个案例,正好说明这一点。

求询者A:(烦恼地)我讨厌我自己这么慢,我真的很厌恶我整天慢吞吞和懒散的样子。

咨询师:可是在我看来,你行动较缓慢,是因为你想先仔细地把事情想想清楚,然后再行动。

求询者B:(苦恼不安地)我做事总是匆匆忙忙毛手毛脚的,像个愣头青,这让我有时候感觉很不好。

咨询师:你做事的速度适合你活跃的个性,使你可以同时对几件事保持兴趣,假如你违背你的天性而行事,也许你会感觉更不好。

在上面的两个例子中,咨询师都采用了替代解释法,求询者A的“缓慢”被说成是为了“先想后做”,求询者B的“匆匆忙忙”被说成是“可以同时对几件事保持兴趣”。

这种替代性解释技术有哪些功能呢?

一是改变求询者消极的自我意象。

这是这种技术的最重要的功能。许多求询者往往消极地看待自己,过多地看到自己的弱点或缺陷,较少看到自己的长处。求询者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象,是解决问题的一大障碍。怎么克服这个障碍呢?咨询师除了帮助求询者看到自身的长处和优点,就是进行替代性解释。这样能够更有效地改变求询者的自我意象,增强求询者的自尊和自信,从而逐步解决问题。

在上面的例子中,求询者A的做事缓慢,经积极的解释后,与理智谨慎的生活方式联系起来;求询者B的匆匆忙忙,被说成“可以同时对几件事保持兴趣”,更适合其“活泼的天性”。这样一来,原先被看作消极的东西,现在都成为积极的或可以接受的东西了,求询者的自我意象也就会向积极的方向转化。

二是使求询者容易确定自己的行动方向。

如果求询者接受了替代性解释,那么,他就不一定必须改变原来的行为,或改变自认为消极的东西。比如上例中,求询者A不必变得做什么事都快起来,求询者B不必变得做什么事都慢下来,他们都可以选择接纳现状,或选择中间路线:有些事可以做得快一些,有些事可以做得慢一些。这样,他们的行动方向就很好确定了。

三是帮助求询者放弃不适当的行为标准。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行为标准,应当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依据个人的主客观条件来确定。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或常规,这是判定一个人行为是否正常的一个标准。严重背离社会规范的行为,不是心理障碍,便是犯罪。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并不违背社会规范,却同他们所处的直接环境的行为标准不相协调。比如,上例中的求询者B,本来没有感到自己的行为有任何不对的地方,不过是比别人快一些,后来同一些沉稳缓慢的人经常在一起,才觉得需要改变自己。在这里,直接环境的压力迫使他接受了不适合自己性格的行为标准,想强迫自己慢下来,却失去了自我,并变得感觉不好。替代性解释可以帮助求询者摆脱偏见,放弃直接环境的行为标准,为自己确定既不违背社会规范,又适合自己的行为标准。

替代性解释主要适用于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求询者自己对个人的心理或行为作出消极的解释,这种消极解释使求询者的问题变得更麻烦了。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师的替代性解释可帮助求询者改变态度,增强信心,使他们的问题变得较容易解决。另一种情况是求询者不能说明自己的问题情境。这种情况下,替代性解释可以使求询者对不能理解的问题情境,获得一种新的领悟。

在咨询会话中,咨询师使用替代解释法要注意一些问题。一是,在咨询师提出积极的替代性说法前,最好启发求询者先动脑子,自己想出新的可能的解释,这样可以发挥求询者的积极性,使咨询师的解释容易得到求询者的理解和接受。二是,替代性解释要有可信度,使求询者觉得合乎情理,否则,求询者就会认为你不着边际,拒绝你的解释。三是,替代性解释不能滥用,不能把任何消极的东西都说成是积极的。

3.比喻解释法

好的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会话中进行解释的时候,不能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这就需要善于运用比喻解释法。

比喻解释法,就是在咨询的过程中,针对求询者的问题,咨询师选择恰当的比喻进行解释,来促使求询者的领悟。在咨询对话中,打个比方,讲个故事,举个例子,都可以看作是比喻解释法的运用。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高一新生入学不久就想退学。咨询中了解到,作为初中长期的尖子生,他不适应升入高中后的角色反差,入学后第一次考试倒数第几名的成绩,一下子把他打蒙了,心灵的希望彻底没有了,于是心灵的潜能也就被压抑了。因此,咨询的关键是帮助他重新找回希望。只要找到了希望,他就会满怀信心地重新走进校园。这时候,咨询师就运用了比喻解释法。

咨询师:你知道跳蚤吗?心理学家用跳蚤做过有趣的实验。实验者先把跳蚤放进玻璃杯子中,跳蚤很快轻而易举地跳出来。然后,在杯子上罩一个玻璃罩。于是,跳蚤每次往上跳时,都撞到这块玻璃罩,自然也就跳不出去。连续多次后,跳蚤降低了起跳高度,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玻璃罩以下。过了一些时候把玻璃罩拿掉,跳蚤也没有跳出杯子。这是为什么?

求询者:这是因为跳蚤以为自己跳不出去了,就失去了信心,就放弃了努力。

咨询师:你的领悟很好,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求询者:我知道了,我不能当那只跳蚤,我要坚定信心,我要继续努力,明天我就去上学!

善用比喻解释法的优势显而易见。一是容易领悟。善用比喻可以把一些深奥复杂的东西说得深入浅出,有助于求询者领悟你的解释。二是容易接纳。善用比喻可以和求询者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有助于求询者接纳你的解释。三是容易记忆。善用比喻可以让抽象的道理变成形象的实例,有助于求询者记住你的解释。领悟了,接纳了,记住了,往往也就带来了求询者积极的心理变化。如此说来,善用比喻来进行解释,可以说是咨询师的一个重要的功夫。

这就需要咨询师做一个有心人,平时多多积累,从感悟中积累,从读书中积累,从闲谈中积累,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积累。这样,在咨询中才能不失时机地运用比喻解释法,提高咨询会话的效果。

栏目编辑 / 丁 尧.终校 / 王晶晶

猜你喜欢

咨询会咨询师领悟
无为而无不为
了解“SSA” 领悟全等形
请移走麻木对我的伤害(下篇)
多么痛的领悟
让生殖健康咨询师走近你我身边
典型社会源电子废物产生和回收处理情况调查研究项目专家咨询会召开
吃“螃蟹”之后的领悟
文言文要诵读也要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