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主义心理学视角下的进食障碍

2014-08-28郑春蕾刘建冲杜淑芳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4年8期
关键词:社会性别社会文化

郑春蕾+刘建冲+杜淑芳

摘要:进食障碍是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心理障碍。女性主义心理学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弥补了主流心理学的缺点,从社会文化、社会性别建构等方面来解释进食障碍形成的原因,使得人们对进食障碍的认识更完整。

关键词:女性主义心理学;进食障碍;社会文化;社会性别

一、引言

进食障碍是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心理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AN)和神经性贪食(Bulimia Nervosa,BN)两大综合征。进食障碍作为一种具有群体特征和时代特征的心身疾病,会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产生极大影响,严重者出现抑郁、自卑、自杀等心理性问题。进食障碍多发于13~20岁的青少年女性,尤其是少女发病率比较高[1]。研究发现,进食障碍的发病率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进食障碍受家庭子女数量、家庭收入、家庭教育方式、成长环境、是否留守儿童、是否经历过重大身体或心理创伤事件等因素影响[2]。女性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的分析模式,以社会解构的方式认识和理解女性的经验,强调经验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对进食障碍的影响。本文试从女性主义心理学的角度介绍进食障碍,以使人们对进食障碍的认识更为深入。

二、女性主义心理学对进食障碍的解释

女性主义心理学(feminist psychology)是20世纪60~70年代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思潮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支带有强烈政治目标的心理学分支,它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结合社会的现实状况揭示性别关系中的不平等和社会性别系统中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女性主义心理学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经验论女性主义心理学、立场论女性主义心理学和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

女性主义心理学是在继承和批判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心理学对女性心理发展的观点是:女性心理发展落后于男性,是低等的[3]。弗洛伊德的女性心理观是以男性中心为前提,“阴茎嫉妒”和“恋父情结”成为女性落后于男性的理论依据。女性心理发展是生物决定的。如弗洛伊德的“解剖即命运”,埃里克森的“内外部空间理论”。以男性的标准度量女性心理发展,如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3]。随着对女性经验认识的加深,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新精神分析学家霍妮、阿德勒、乔多罗等开始从生理结构、生长方式、性别认同和社会文化等方面探讨女性心理的发展,从而为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3]。随着后现代文化的发展以及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女性主义心理学理论形成并逐渐完善。女性主义心理学对进食障碍的解释也是从社会文化和社会性别的角度来阐述。

(一)瘦削的社会文化观点

菲克斯汀(Suzette Finkelstein)认为,进食障碍是社会发展缺陷导致的[4]。爱丽斯贝特(Elisabet)发现女性主义心理学建立之初就将进食障碍看作是与文化相关的综合病症[5],并且治疗的重点全在患者的体相障碍上,此时的治疗与行为治疗很接近。女性主义临床心理学将进食障碍与“瘦削的文化”联系起来,关注点从个人特质转变为女性与社会环境的适应问题[6]。心理学家认为,正是大众传媒中瘦削的女性身体魅力、瘦削与吸引在文化上的等同以及节食的流行让女性对“瘦削文化”内化、向往,让她们专注于自己的身体,并通过苛刻、无限制的进食来达到这一文化标准。外界对女性体型提出过高的要求的,同时也会降低女性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水平,较低的自我认同与接纳也是导致进食障碍的一个直接原因[7]。Robert Seidenberg认为进食障碍是一种文化模式(cultural pattern)。尽管女性主义心理学在建立之初就注意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但并没有深究患者内部深层的心理斗争机制和驱动力,治疗目标上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二)社会性别建构误区的解释

后现代女性主义者从社会性别(gender)的角度结合心理动力学的观点来解释进食障碍。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在社会建构理论的基础上认为社会性别不是个体的本质,而是人们对一定的社会语言和特定文化话语所建构[8]。当代社会体型与肥胖、节食等所表达的社会性别单一标准使得进食障碍患者认为控制身体能赋予心理一种权力感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同。社会认同作为一种心理动力,会使人们对食物、体型方面的信息更加关注,而“发胖”则会违背社会单一的性别标准,会失去自我控制感和社会认同感。玛莎(Marsin)通过对厌食症女性的话语分析,建构了她们作为女性的认同以及她们与身体的关系[9]。此种观点虽然关注进食障碍患者的内部驱动力和外界客观要求的关系,但没有详细阐述进食障碍患者社会认同的最终目的,也没有更深一步分析女性心理特点与社会的关系。

(三)母女客体关系复制解释

南希(Nancy Chodorow)认为在女性的生活中,女儿—母亲的关系是产生和推动女性神经症性障碍的核心关系[10]。Orbach(1986)认为在进食障碍的女性患者中“早已存在不适的状态”(preexisting state of discomfort),这种复制母亲的客体关系(reproduction-of-mothering objective relation)会使得母亲这个社会载体成为女性产生进食障碍的原因。他分析了母女之间的矛盾关系——母亲希望女儿比自己好,但是又怕女儿会威胁到自己;女儿不想离开母亲,却又不愿像母亲那样处于无助的地位,女儿或者会感到背叛了母亲或者会觉得应该超越母亲,这种矛盾心理和关系使女儿产生了不良的进食行为。母女关系的好坏、母亲的进食行为、母亲体型和对“美”的定义都会直接影响女儿的进食行为。现代社会充斥着对女性的评价,异性的凝视成为女性性客体化的标准,女性内化这一凝视,又通过评价这一“初期的身心自我”(nascent psychosomatic self)这一“社会化的自我”产生羞愧、焦虑、压抑,导致女性身体或性与人格的分离,从而产生进食障碍。无论是母女关系还是女性对社会性标准的客体化,都是从患者自我成长、人格角度来探讨进食障碍产生的原因,较之前两种观点是从更深的心理层次关注进食障碍患者的心理特点,但是客体化观点只是从单项的维度分析母女关系,对性的客体化过程也只是关注患者在社会中的性角色——性目的和爱的客体,忽略了患者的性体验、性需求。

(四)女性应对压力特有方式的观点

桑普森(Thompson)[11]的研究挑战了将进食障碍与满足性吸引与美丽的文化理想联系起来的观点,通过对有色女性、同性恋女性、贫穷女性和白人女性长时间的进食障碍问题的研究,桑普森指出进食障碍在这几种女性当中不存在差异,即瘦削的文化(culture-of-thinness)并不是进食障碍的原因,而与极度的情绪紧张有关,女性在面对生活中的性虐待、贫穷、社会歧视时会把进食行为当作一种应付的手段,从而改变她们的羞愧和内疚情绪。莫瑞科(Marecek)认为“当情境中没有其他手段可用时,进食行为是应付情境的积极方式。”[12]桑普森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女性身体与进食行为之间的关系:保证女孩的成长中没有性虐待;父母应该运用更多的资源来抚养子女;有色种族的孩子不应该受种族歧视;年轻的女同性恋者应该有机会与她们的先辈接触。因此治疗的重点也是让进食障碍的女性重新给自己定位,让她们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要。

以上各种观点都是从社会文化大背景、女性的地位及社会环境对女性的不利影响来解释进食障碍,正如沃尔夫所说“文化要求女性瘦身,并不是沉迷于女性的美丽而是沉迷于女性的顺从”。

三、讨论

正如卢梭所说,“生存于己身还是生存于别处?”作为一种社会哲学思想,女性主义心理学发出的声音是从社会文化环境与自身结合的角度来建立其理论。结合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价值体系、女性的社会政治地位。当代社会中女性处于被动的社会地位,政治权力和责任相对较小,加之以男性为中心的“瘦即是美”的单一价值取向,女性没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能力,只有“别人”在场的情况下自我才有现实意义,我是作为“你”来理解。女性主义心理学不但注重患者作为主体“我”在社会中存在的意义,而且分析客体“我”作为患者本身和社会评价的标准对主体“我”的限制。正是这种弱小的、发展不完善的主体“我”成为进食障碍患者产生和维持病症的心理原因。通过对进食障碍患者自我概念的分析,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对进食障碍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对所有女性经验的关注,使得对有色种族、民族、不同社会阶层和同性恋女性,甚至是男性进食障碍患者的研究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扩展开来,对了解进食障碍这个带有群体特征和时代特征的身心疾病更有意义。

女性主义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新势力解释进食障碍有明显的进步和优势,但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思想,其效果仍需进一步的实践检验。

参考文献

[1]陈薇,Leung F,王建平,Tang C W. 香港华人少女进食障碍问卷的信度、效度与常模[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33-36.

[2]王木生,邓香兰,周冬根,等.江西省高职女大学生进食障碍现状调查及因素分析[ 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5):781-784.

[3] Meredith M K. Developing a feminist psychology of women: Past and future accomplishments[ J ].Canadian Psychology, 1986, 27(3):248-259.

[4]Robert S. Psychoanalysis and femininity , Part III[J]. 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 5(3), 343-362.

[5]Young-Bruehl E. On Feminism and psychoanalysis:In the Case of Anorexia Nervosa[J] . 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 1993, 10(3), 317-330.

[6]许艳丽,李燕.女性主义心理学:从批判到主张[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17(2) .

[7]聂淼,姚应水,陈燕,等.医学院女生进食障碍与自我接纳的现况调查[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4):569-572.

[8] Kenneth J G.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a postmodern context[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10): 803-813.

[9]郭爱妹.女性主义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0]Nancy C. Family structure & feminine personality in women, culture & society [M]. Rosaldo &Lamper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11]Carie F, Anne E H, Beverly B. Reading in the psychology of women:Dimensions of the female experience[J]. 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98:340-351.

[12]Marecek J. Disorderly constructs: Feminist frameworks for clinical psychology[M]// Handbook of the Psychology of Women and Gender, 2001:311.

栏目编辑 / 王晶晶.终校 / 黄才玲

(四)女性应对压力特有方式的观点

桑普森(Thompson)[11]的研究挑战了将进食障碍与满足性吸引与美丽的文化理想联系起来的观点,通过对有色女性、同性恋女性、贫穷女性和白人女性长时间的进食障碍问题的研究,桑普森指出进食障碍在这几种女性当中不存在差异,即瘦削的文化(culture-of-thinness)并不是进食障碍的原因,而与极度的情绪紧张有关,女性在面对生活中的性虐待、贫穷、社会歧视时会把进食行为当作一种应付的手段,从而改变她们的羞愧和内疚情绪。莫瑞科(Marecek)认为“当情境中没有其他手段可用时,进食行为是应付情境的积极方式。”[12]桑普森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女性身体与进食行为之间的关系:保证女孩的成长中没有性虐待;父母应该运用更多的资源来抚养子女;有色种族的孩子不应该受种族歧视;年轻的女同性恋者应该有机会与她们的先辈接触。因此治疗的重点也是让进食障碍的女性重新给自己定位,让她们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要。

以上各种观点都是从社会文化大背景、女性的地位及社会环境对女性的不利影响来解释进食障碍,正如沃尔夫所说“文化要求女性瘦身,并不是沉迷于女性的美丽而是沉迷于女性的顺从”。

三、讨论

正如卢梭所说,“生存于己身还是生存于别处?”作为一种社会哲学思想,女性主义心理学发出的声音是从社会文化环境与自身结合的角度来建立其理论。结合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价值体系、女性的社会政治地位。当代社会中女性处于被动的社会地位,政治权力和责任相对较小,加之以男性为中心的“瘦即是美”的单一价值取向,女性没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能力,只有“别人”在场的情况下自我才有现实意义,我是作为“你”来理解。女性主义心理学不但注重患者作为主体“我”在社会中存在的意义,而且分析客体“我”作为患者本身和社会评价的标准对主体“我”的限制。正是这种弱小的、发展不完善的主体“我”成为进食障碍患者产生和维持病症的心理原因。通过对进食障碍患者自我概念的分析,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对进食障碍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对所有女性经验的关注,使得对有色种族、民族、不同社会阶层和同性恋女性,甚至是男性进食障碍患者的研究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扩展开来,对了解进食障碍这个带有群体特征和时代特征的身心疾病更有意义。

女性主义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新势力解释进食障碍有明显的进步和优势,但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思想,其效果仍需进一步的实践检验。

参考文献

[1]陈薇,Leung F,王建平,Tang C W. 香港华人少女进食障碍问卷的信度、效度与常模[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33-36.

[2]王木生,邓香兰,周冬根,等.江西省高职女大学生进食障碍现状调查及因素分析[ 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5):781-784.

[3] Meredith M K. Developing a feminist psychology of women: Past and future accomplishments[ J ].Canadian Psychology, 1986, 27(3):248-259.

[4]Robert S. Psychoanalysis and femininity , Part III[J]. 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 5(3), 343-362.

[5]Young-Bruehl E. On Feminism and psychoanalysis:In the Case of Anorexia Nervosa[J] . 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 1993, 10(3), 317-330.

[6]许艳丽,李燕.女性主义心理学:从批判到主张[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17(2) .

[7]聂淼,姚应水,陈燕,等.医学院女生进食障碍与自我接纳的现况调查[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4):569-572.

[8] Kenneth J G.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a postmodern context[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10): 803-813.

[9]郭爱妹.女性主义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0]Nancy C. Family structure & feminine personality in women, culture & society [M]. Rosaldo &Lamper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11]Carie F, Anne E H, Beverly B. Reading in the psychology of women:Dimensions of the female experience[J]. 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98:340-351.

[12]Marecek J. Disorderly constructs: Feminist frameworks for clinical psychology[M]// Handbook of the Psychology of Women and Gender, 2001:311.

栏目编辑 / 王晶晶.终校 / 黄才玲

(四)女性应对压力特有方式的观点

桑普森(Thompson)[11]的研究挑战了将进食障碍与满足性吸引与美丽的文化理想联系起来的观点,通过对有色女性、同性恋女性、贫穷女性和白人女性长时间的进食障碍问题的研究,桑普森指出进食障碍在这几种女性当中不存在差异,即瘦削的文化(culture-of-thinness)并不是进食障碍的原因,而与极度的情绪紧张有关,女性在面对生活中的性虐待、贫穷、社会歧视时会把进食行为当作一种应付的手段,从而改变她们的羞愧和内疚情绪。莫瑞科(Marecek)认为“当情境中没有其他手段可用时,进食行为是应付情境的积极方式。”[12]桑普森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女性身体与进食行为之间的关系:保证女孩的成长中没有性虐待;父母应该运用更多的资源来抚养子女;有色种族的孩子不应该受种族歧视;年轻的女同性恋者应该有机会与她们的先辈接触。因此治疗的重点也是让进食障碍的女性重新给自己定位,让她们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要。

以上各种观点都是从社会文化大背景、女性的地位及社会环境对女性的不利影响来解释进食障碍,正如沃尔夫所说“文化要求女性瘦身,并不是沉迷于女性的美丽而是沉迷于女性的顺从”。

三、讨论

正如卢梭所说,“生存于己身还是生存于别处?”作为一种社会哲学思想,女性主义心理学发出的声音是从社会文化环境与自身结合的角度来建立其理论。结合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价值体系、女性的社会政治地位。当代社会中女性处于被动的社会地位,政治权力和责任相对较小,加之以男性为中心的“瘦即是美”的单一价值取向,女性没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能力,只有“别人”在场的情况下自我才有现实意义,我是作为“你”来理解。女性主义心理学不但注重患者作为主体“我”在社会中存在的意义,而且分析客体“我”作为患者本身和社会评价的标准对主体“我”的限制。正是这种弱小的、发展不完善的主体“我”成为进食障碍患者产生和维持病症的心理原因。通过对进食障碍患者自我概念的分析,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对进食障碍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对所有女性经验的关注,使得对有色种族、民族、不同社会阶层和同性恋女性,甚至是男性进食障碍患者的研究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扩展开来,对了解进食障碍这个带有群体特征和时代特征的身心疾病更有意义。

女性主义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新势力解释进食障碍有明显的进步和优势,但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思想,其效果仍需进一步的实践检验。

参考文献

[1]陈薇,Leung F,王建平,Tang C W. 香港华人少女进食障碍问卷的信度、效度与常模[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33-36.

[2]王木生,邓香兰,周冬根,等.江西省高职女大学生进食障碍现状调查及因素分析[ 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5):781-784.

[3] Meredith M K. Developing a feminist psychology of women: Past and future accomplishments[ J ].Canadian Psychology, 1986, 27(3):248-259.

[4]Robert S. Psychoanalysis and femininity , Part III[J]. 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 5(3), 343-362.

[5]Young-Bruehl E. On Feminism and psychoanalysis:In the Case of Anorexia Nervosa[J] . 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 1993, 10(3), 317-330.

[6]许艳丽,李燕.女性主义心理学:从批判到主张[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17(2) .

[7]聂淼,姚应水,陈燕,等.医学院女生进食障碍与自我接纳的现况调查[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4):569-572.

[8] Kenneth J G.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a postmodern context[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10): 803-813.

[9]郭爱妹.女性主义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0]Nancy C. Family structure & feminine personality in women, culture & society [M]. Rosaldo &Lamper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11]Carie F, Anne E H, Beverly B. Reading in the psychology of women:Dimensions of the female experience[J]. 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98:340-351.

[12]Marecek J. Disorderly constructs: Feminist frameworks for clinical psychology[M]// Handbook of the Psychology of Women and Gender, 2001:311.

栏目编辑 / 王晶晶.终校 / 黄才玲

猜你喜欢

社会性别社会文化
广告语中的社会文化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社会性别研究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中国梦与社会性别平等问题探微
六曜与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