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软实力视阈下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成功之道

2014-08-28衣慎思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4年8期
关键词:软实力中国共产党上海

衣慎思

[摘 要]软实力既非从天而降,亦非与生俱来。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硬实力对比十分悬殊,中国共产党通过强化与释放软实力,不断分化、瓦解、削弱对手,同时,使自己的实力不断得以提升。在上海,共产党紧密结合形势,在加强核心价值认同、利用道德优势与正当话语权、回应社会大众呼声、发挥文化吸引力等方面下足功夫,从而赢得了民心,迅速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为上海的提前解放和全国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软实力;上海;革命实践

[中图分类号] D5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8-0017-03

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不是强制、利诱达成目标的能力”,“是一种吸引人的力量”。[1]对政党而言,硬实力通常指政党拥有的党员数量、组织规模、刚性社会资源、政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等;而软实力则往往基于政党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富有高度凝聚力的意识形态、价值观,能够获得广泛认同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国家、社会、民众的感召力与吸引力,软实力的获取与运用意味着不战而屈人之兵。

抗日战争胜利后,就国共两党的硬实力比较而言,相差十分悬殊,当时国民党拥有430多万正规军,而共产党的兵力只有120多万;国民党多为美式装备,又接收了大量日伪军的先进武器,而共产党只不过是小米加步枪;国民党统治和控制着中国的主要城市、战略要地;而共产党主要依托农村。然而,1946年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仅仅用了3年时间,就战胜了曾经不可一世的国民党,获得了执政地位。导致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过程,正是中国共产党获取与释放软实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共产党既削弱和瓦解了国民党的实力,又充实了自己的力量,使自己的总体实力由弱变强最终超越对手。以上海为例,中国共产党获取与释放软实力的方式和途径,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维度。

一、以民众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

抗战胜利后,实现和平、团结是人民的渴望,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力争取和平的实现。面对蒋介石和谈的政治攻势,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重庆谈判,这种和平诚意一举揭穿了国民党假和平的阴谋,迅速而广泛地赢得了民心,进而也赢得了斗争的主动权。经过努力,《双十协定》确立了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此后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又达成5项协议,从实质上否定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个人独裁的政治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将巩固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作为自己的使命,从而以和平、民主、团结的核心价值观感召群众,凝聚人心。

《双十协定》签订后,蒋介石密令进攻解放区,美国派出马歇尔来华调停。中共上海党组织根据中央有关指示,组织广大师生利用“迎接马歇尔”这一合法名义,揭露国民党要内战、反和平的真面目。针对政协后的形势,中共上海市委领导人又适时提出“与国民党的斗争方面是反对其各种假民主的欺骗群众”[2],“使民主运动变成对各阶层有利”的战略方针,既有效回应了包括知识分子、学生、民族资本家、普通民众等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的政治诉求与价值企盼,也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威望。

上海周公馆的建立与周恩来在沪的积极奔走,成为推动上海争取和平民主运动的新的影响源。在内战规模不断扩大,国共谈判时续时辍的危局下,周恩来屡次召见记者,揭露国民党当局一意孤行,不断扩大战争的真相。并与爱国民主人士保持密切联系,及时通报谈判情况与局势的变化,认真征询意见。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攻占张家口市,并宣布于11月12日正式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致使国共和谈的大门实已关闭。但周恩来仍没有放弃争取和平的努力,继续阐明共产党坚持和平的诚意。面对第三方面人士对恢复和谈的热情与幻想,周恩来明知无果,但仍与第三方面人士共赴南京。但国民党方面却极尽敷衍,蒋介石避往台湾,毫无诚意的态度昭然若揭。第三方面也由此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追求和平民主的诚意,进而愈发认同共产党的理念,从而也促使其走向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

二、占据道德制高点,以道德优势和正当话语获取社会认同

道德优势关系民心向背,也是构成政党软实力的主体资源。当时,国民党推行的特务政治暴露了其政治道德的沦丧。较场口事件不久,1946年6月23日,以马叙伦为团长的和平请愿团从上海出发赴宁,在下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殴辱,引起广大民主人士的警醒。周恩来连夜赶往医院探望伤者,坚定地表示:“你们的血是不会白流的!”[3]使马叙伦等人深受感动。“李闻惨案”发生后,国民党政府的形象在民众心目中一落千丈。在沪举行的李公朴、闻一多追悼大会上,邓颖超宣读了由周恩来事先亲笔书写的悼词,大声宣誓:“心不死,志不绝,和平可期,民主有望,杀人者终必覆灭!”[4]义正辞严,赢得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中蕴含着无形的巨大力量,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此已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

中共上海党组织在揭露驻华美军帮助国民党打内战,特别是揭露其为非作歹欺压中国老百姓的暴行,更是利用了道德的优势。美国军人拒付车费,打死车夫臧大咬子的事件发生,为“美军退出中国”宣传周运动掀起新浪潮。此后发生的北大女学生被美国士兵强奸案,在上海等各大城市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暴斗争。在中共上海党组织引导下所开展的抵制美货运动,高举起“爱用国货”的旗帜,使国民党特务的暴力破坏无地自容。[5]一系列反美运动冲破了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当局对爱国民主运动的禁令,推动了群众的反美抗暴运动。此时,软实力的作用推动着全国性革命高潮的到来。

1948年是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军队发起战略反攻的第二年。中国共产党抓住一切机会,以正当话语表达争取民众,特别是努力争取中间力量。4月30日,中共中央颁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事宜。“五一号召”获得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其后社会各路精英纷纷加入到新政治协商会议的行列,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建政,奠定了新中国政权的合法性。

1949年初淮海战役胜利之后,上海解放在即,为做好里应外合的工作,针对国民党搬迁、破坏上海重要工厂、企业的疯狂行径,中共上海党组织审时度势地提出“反破坏、反裁员、反屠杀”、“机器是工人的命根子”、“保护工厂就保住了饭碗”等最能被大众接受的口号,极大地动员了群众的积极性,使护厂、护校等政治斗争成为群众自觉自愿的行动,从而有力地配合了上海的解放和接管。

总之,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人民利益的先进政党,有利用道德优势和正当话语表达获取和释放软实力的天然优势,而中国共产党也有效地掌握和运用了这一优势。

三、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在关注民生和回应大众诉求斗争中构筑了瓦解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解放战争期间,上海民众日益陷入生存危机。中共上海党组织扎根群众、把握形势、顺应民意,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同国民党当局之间最深刻的矛盾——吃饭问题、生存问题,坚定地以保障群众切身权益为斗争出发点。在开展经济斗争的同时,“密切关注中间群众与上层人士的变化”。[6]努力将经济领域的斗争与政治斗争相互协调,“汇合成为全面性的政治斗争”。[7]例如,由中共上海党组织提出的“反饥饿”这个口号本身就来自群众,当时的工人喊出了“肚皮吃不饱,什么事情干不了”,学生喊出“向炮口要饭吃”等口号,中共党组织将群众内心的呐喊加以概括,提出了“反饥饿、反内战”这一最能反映国统区人民心声的口号。五二〇惨案发生,学生遭受残暴殴打之后,中共上海党组织又补充了“反迫害”的内容,将国统区人民的反蒋斗争推向了高潮。

随着各条战线群众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共中央上海局又努力开辟第二条战线,进一步瓦解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五二〇惨案当晚,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刘晓指出要向社会各界充分揭露国民党当局的罪行,广泛争取和发动社会各界以及上层爱国民主人士,以各种形式支持和声援学生运动。[8]申城教育、文化、工商各界和民盟、民进、农工、民主建国会等民主党派接连集会讨论,发表文章,配合学生运动同国民党当局斗争。从学生、工人、店职员、舞业职工到文教界紧密围绕“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基本口号,在中共上海党组织领导下,不同阶层群众同仇敌忾、同声相应,汇聚成第二条战线,有力地策应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第二条战线”的形成意味着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所拥有的部分民心已经丧失殆尽;同时也表明中国共产党软实力的增强,以及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四、有效掌控舆论阵地,以文化宣传唤醒民众

报纸、书刊是当时的主流媒体,深刻影响着社会舆论动向。抗战胜利后,中共上海党组织结合新的形势,立即展开抢占舆论阵地的工作。就在日本投降的第二天,中共上海党组织借用苏商时代出版社名义创办了《新生活报》(后改名为《时代日报》),开辟了党在上海的舆论新阵地。随后创刊的《联合日报》,无情揭露国民党官场腐败、政治无能,深受读者欢迎,日销售量曾高达20万份。[9]1945年9、10月间接连问世的《周报》、《民主》、《文萃》,倡导民主宪政,反对内战独裁,成为国统区三大民主刊物,有力地充实了党在文化战线的力量。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还积极支持、影响各种由民主人士在上海主办的民间报刊。《文汇报》复刊后,中共上海党组织及时派遣陈虞孙、宦乡等进入该报编辑部,担任副总主笔,团结了《文汇报》社内的进步力量,使该报在推动上海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打入并利用国民党御用报纸,也成为党开辟舆论宣传阵地的一个重要方面。以汤恩伯名义主办的《改造日报》,总经理金学成是共产党员,利用该报每日10万份的销量,扩大了党的影响。[10]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华夏书店、群益出版社推出了《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等红色读物,以及《患难余生记》、《腐蚀》、《红色中国的挑战》等一大批进步著作。这些进步报刊以大量的革命的宣传唤醒了民众,积聚了革命力量。

五、发挥新兴文学艺术的革命作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染民众

将抽象的理论和价值观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润物无声”的途径感染群众,是中国共产党获取和释放软实力的主要方式。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上海党组织继续发挥左翼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联华影艺社、昆仑影业公司,先后推出《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等佳作,揭露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反映人民的苦难与抗争,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赞誉。进步的价值理念经由大屏幕传至人心深处,有效地配合了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剧艺社、上海观众戏剧演出公司,先后演出《升官图》、《棠棣之花》、《北京人》等针砭时弊的优秀剧目,不仅获得观众的欢迎,更是鼓舞了上海民众为争取民主自由而斗争的勇气。中共上海党组织还充分利用漫画、木刻等美术作品,进一步唤起民众的觉醒。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政党的硬实力与软实力乃是刚柔相济、相互协调的关系,硬实力为软实力的依托、基础,而软实力亦可反哺硬实力。国共斗争既有人心争夺,亦有疆场厮杀,尤其不能离开共产党在军事方面的节节胜利这一条件。早在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对于如何争取中间势力,毛泽东就曾明确指出,“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而条件之首即为“我们有充足的力量”。[11]毫无疑问,这里的“充足的力量”,显然包含军事硬实力。这也就是为什么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军事战场的一路凯歌,获致软实力的工作也进行得越发顺手之所在。

参考文献:

[1]Joseph S.Nye,Jr.Soft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M].N.Y.:Public Affairs,2004.6.

[2]刘晓致华中局并报中央电(1946年2月3日)[A].中央档案馆.

[3]不尽的思念[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44.

[4]中国共产党驻沪办事处纪念馆.上海周公馆:中共代表团在沪活动史料[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31-332.

[5][6][9][10]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上海史(1920-1949)(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637-1638.1653-1654.1671-1672.1850.1588.1590..

[7]刘晓.群众斗争复趋高潮[J].文献与研究,1985(2).

[8]刘晓.1947年“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的一些回顾[J].上海党史资料通讯,1984(9).

[1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7.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猜你喜欢

软实力中国共产党上海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