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读悟写能力训练“协奏曲”
2014-08-28陈红秀
陈红秀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叶圣陶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月版)这句话道出了阅读之于写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感悟则是阅读与写作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当阅读成为爱好,感悟成为习惯,写作就成为自然。这三者共奏,便会成就一曲和谐奔放的协奏乐章。
一、“协奏曲”之三大乐章
1.热情的快板——阅读
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基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读书,才能让思想永远鲜活,才思不竭。阅读要深化课文的内涵和拓展课文的外延,把课文的空间范围引申拓展到社会中相关的人和事,教会学生认识社会、认识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强、自立、自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人性,教会他们会精神享受、能精神享受的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和认知,发展健康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2.优美的慢板——感悟
古人学习写作“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这句话实质上是强调了思考感悟是搭建生活桥梁通向写作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善于“披词人情”,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这样就可以尽量消除弥合时代或体验的隔阂,以达到真正的心灵交流和共鸣。
笔者曾经借助一篇文章让学生进行读悟写训练,那是一篇亲情美文——《与父亲抬担子》。文章以时间为经,串联了“我小时候与父亲抬担子,父亲怜爱我向后捋担绳”、“我长大后与父亲抬担子,为尊重父亲我偷偷向后捋担绳”、“父亲老了我与父亲抬担子,我爱怜父亲向后捋担绳”三个片段,道尽了那种朴素却深挚的父子之情。接触该文的时候,我们正在进行三段式构思写作训练,笔者粗略认清了结构后,引领学生走马观花一番,结果学生写出的文章大多只是形似,读之索然无味。听课的专家指出:“这是一篇可以读出眼泪的文章啊!”是啊,学生的感悟只是停留在表面,或者准确地说,这只是肤浅的浏览,只是用眼感知了,还未用心去感受,怎能有所悟,怎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呢?于是,笔者与学生一起重读,在音乐声中,轻声读、用心想,并且相机要求学生用心感悟:三次动作、三个细节、三种心理、三次表达以及一处父亲的外貌描写有什么区别和作用?你读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学生们在细细的品悟之中,热泪盈眶,品悟之后互相之间畅所欲言。
原来,感悟正如优美抒情的慢板一样需要文火煲汤似的离析出其间所有的营养物质,学生的情感细胞得到最富营养的滋润,怎么会不成长呢?当他们的感悟到位,急于交流、急于表达的时候,通向写作的桥梁已然在其脚下架起。
3.欢乐的舞曲——写作
帕斯卡尔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在阅读、交流、感悟中,学生们常常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些感悟需要表达出来,书写出来的体验和记忆才是真正的凝固了的可以触摸得到的收获(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1940年发表)。
在进行读悟写专项训练的时候,我们常常以片段练习的方式,结合课文进行一些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训练。以课文为基础,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具体方法是,读后的感想、评价、鉴赏,读书笔记、名句摘录与赏析,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谈谈读后的联想和想象,续写、扩写、仿写,交流、以主人公或作者为对象写信,质疑等等。
二、“协奏曲”之演奏技巧
在平时的阅读写作教学中,要真正奏响并奏出“协奏曲”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技巧性,那还是需要注意几个细节。
1.阅读要充分
只要是能为我所用的文章,我们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只有读出语感、读出理解、读出感情、读出共鸣,才能为下面的感悟做好先头工作。如果读得仓促,学生悟不出、悟不透,更不要谈写了。大体上我们用两种方式:一方面,“一文多读”,就是从点上、面上,立意上、结构上、语言上等等多个角度挖掘出其间的写作技巧,让它“物尽其用”(叶圣陶《文艺欣赏作品的鉴赏》,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比如教学《变色龙》,第一次要读出对比的表现手法,再次要读出语言描写刻画出的人物性格,第三次要读出细节描写的精妙,第四次要读出环境描写对于主题的烘托等等。另一方面,“多文一读”,就是根据某一标准,拓展阅读面,找出两篇以上具有同一角度的文章归纳其中类似的点进行专项训练。比如,教学了《父母的心》、《甜甜的泥土》等篇,再找出“亲情类”的类文《母爱不长霉》、《吊在井通里的苹果》,甚至可以跨越文体的界限,找出古诗如《游子吟》等,所找文章根据教学进度,相机而定,或以细节描写为抓手,或以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为角度。这样阅读的时间充分了,阅读的面广了,阅读的量也多了,阅读的方式灵活了,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言无疑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2.感悟要到位
感悟的关键在于要找到合适的感悟点。与阅读相应的,有时一篇阅读材料可以有多个角度。从宏观上讲,可以是立意方面、结构方面,或者说是内容和形式的角度,甚至是语言风格、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从微观上讲,可以感悟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对比手法等等。另外,可以根据写作训练的需要,从多篇文章中找到相关的感悟点,在同一个角度上进行揣摩。比如为训练学生用三个片段谋篇的能力,我们找到诗歌《乡愁》、记叙文《掌心化雪》等,让学生于其中求同辨异,深切地感悟这一个角度的多种呈现方式。同时,感悟训练必须循序渐进,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有目的、有侧重地感悟某个方面,然后学生可以逐渐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去发现个性化的感悟。这也是我们的最终愿望,因为阅读写作本来就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要允许并且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悟。
3.写作要自然
在为阅读作铺垫,感悟作蓄势之后,学生往往会急于表达,这就是功到自然成的境界。在此情此景中,他们的激情已经被激发。对于农村学生而言,他们会受到自身修养与文学素养甚至是表达能力的限制,无法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在训练初期先写下发言提纲,在与同座交流之后形成文字,自然就文从字顺了。而写作训练同样要按部就班地进行,先仿句,再写片段,然后成篇,甚至是创意写作。这样做,学生自然会融会贯通,水到渠成。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让阅读、感悟、写作三者结合,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学生的阅读面广了,视野开阔了;理解力强了,悟性提升了;表达力高了,文章更美了(《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