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图书馆的故事
2014-08-27赵真
赵真
又是人间四月天,轻触暖暖的日光,迎面是不寒的杨柳风,泉城路上桃花灼灼,大明湖畔绿柳依依,而我,聆听了一本会说话的书。
4月19日下午,世界读书日前夕,山东省图书馆四楼外文室。开放式的空间里,山大真人图书馆里的6本“书”,先后面对90位读者,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
浅浅的文字,载不动“真人图书”厚厚的人生积淀。让我们一起看看其中的一本书——
倒不下的妈妈
他们是星星的孩子——弱智和自闭症儿童。在济南市基爱智障人士服务中心,他们学会用不清楚的言语叫一声“妈妈”,学会嬉戏玩耍,会感动,会思考。这都是因为他们有一位不肯放弃的“战”妈妈。
战玉志的双胞胎儿子在8个月时突发高烧,之后出现了智障和自闭症状,让全家人的生活“仿佛坠入梦魇”。战玉志开始了对儿子20多年的康复训练和陪伴。最困难的时候,她独自带着孩子跑遍全国看病,颠沛流离,摆过地摊,累得晕倒。但两个儿子点点滴滴的进步,支撑她走了下来。智障或孤独症患者的家长往往走两个极端,一个是极端溺爱;再一个就是极端排斥,不让孩子出门。但她所走的道路与其他家长不同,在痛哭心碎的磨砺中,她逐渐学会给予这些特殊孩子最需要的——被尊重的环境。所以她建立了基爱智障人士服务中心。
“与一般的母亲相比,智障孩子的母亲承担的压力和责任更大。”战玉志告诉读者,刚到中心时,不少智障孩子的母亲并不承认自己的孩子有问题,也不承认自己的压力很大。而接触久了之后,大家敞开心扉,“有些家长抱头痛哭,甚至想要跟孩子一起离开这个世界”。
“在我儿子被诊断以后,我为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可以帮助我儿子解决所有问题的完美父母而感到巨大的压力。渐渐地我明白了,我的儿子并非需要我去拯救,我也不需要成为超人母亲。这两个目标其实都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要去做,那只能耗尽我宝贵的精力。我需要的是同时接受我儿子的天赋和他遇到的挑战。我的任务是为他提供他所需要的工具以便他能尽可能地自立。”
坚强的战玉志微笑着说:“你的负担将变成你的礼物,你受的苦将照亮你的路。珍惜现在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学着去感恩,做一个快乐的人。”
坐下来,谈一谈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是很多人的读后感。
一项返璞归真的阅读潮流——“真人图书馆”正在全球兴起,这是一项知识传承与文明交流的回归式尝试,诞生于新世纪初一群丹麦年轻人美好的愿望——让不同文明、不同国度和不同宗教的人坐下来好好说话,以消解人类愈演愈烈的暴力和偏见。
这股潮流由欧洲出发,由美洲、澳洲和日韩进入中国。山东大学一群“九零后”就是这样的践行者。2010年,陈诗羽和邱隽思有了创办“I think(我想)真人图书馆”的念头,里面有着一条不短的书单:新公益青年、脆骨症患者、同性恋、花甲背包客、白天法律顾问夜晚酒吧驻场的“骚锐”(网络用语,闷骚且尖锐)以及照顾“工读学生”与“麻风病人孩子”的社工。
在寻找“真人图书”过程中,大学生们经历了多次碰壁。“大多数人对别人遭遇的苦难无动于衷,”当陈诗羽问及被调查者“你的偏见是什么”时,“很多人都不知道,很多人认为自己没有偏见”。
“其实真人图书馆的概念很简单,只是源于一个理想:为了解决冲突,消除偏见,就回到人本身——坐下来,谈一谈”。世界“真人图书馆”创始人鲁尼·艾伯格说。这个39岁的丹麦人已经在近70个国家和地区帮助建立“真人图书馆”。
“消解偏见和阻隔,让缺少话语权的群体发声,是图书馆更应该为真人搭建的平等交流通道,”澳大利亚“真人图书馆”推行者罗伯特说,“这将是世界未来交融之旅最重要的资本。”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公立图书馆正意识到这一点并尝试改变。2014年,山东省图书馆已经连续进行了多场“真人图书馆”活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