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2014-08-27栾文平
栾文平
摘 要:重视文化知识积累、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新型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培养创造性心理品质、激发创造情感、培养创造意志。
关键词:情感;自由发展;心理品质;民主;意志。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名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名族兴衰的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因此,开展创造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务。
每个普通学生都具有创造潜力,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学生的创造潜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开发,创造力的培养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重视文化知识积累
创造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也就是说,知识准备是成功的条件。没有知识,人的正确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就缺少依据,创造发明也就难以为继。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大学时对数学不感兴趣,草率应付,但当他向广义相对论进行深入研究时,遇到了数学知识不足的困难,于是不得不进行为期七年的补课。可见,创造力的形成、发展,有赖于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基础和必要前提。
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的人,首先要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上下功夫,使学生切实学号课内的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学习技能。其次要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广阔的领域。前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智力背景阅读”,认为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求知欲望会越来越强烈,对知识的感受性越来越敏锐,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科学文化水平,为民展创造力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营造一种宽容、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具有心理自由和安全感,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充分展示自己的认识活动。是创造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条件。民主氛围的营造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1)简历新型的师生关系,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与课堂师生互动观念的形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完全进入学生的交流过程,把教与学统一起来,使师生双方都把对方看成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这样亲密、平等的师生关系,无疑会对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产生有益的影响。
(2)鼓励学生个性自由发展。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强调学生个性差异的美学意义,每个学生由于文化修养,生活经验以及思想境界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个性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每个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差异。例如对杜牧《江南春绝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此句讽刺了梁武帝等封建统治者废民尽力,滥造寺院,有的学生却认为杜牧只是把“四百八十寺”作为六朝文化的遗迹来描写,表现的是文化古迹之美,与前面“千里莺啼绿映红”句描写的自然交相辉映。学生这种在语文学习理解上的差异,正是他们个性的自由发展的表现,教师应该小心呵护,并给与积极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观点是有价值的,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就会在语文课上得到充分的张扬。
(3)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不少优秀教师在这一方面已为我们摸索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如钱梦龙老师的“三主四式”教学模式,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讲讲、议议、练练”等,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创设出一种轻松愉快地教学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创造潜力得到了不断地发掘。
三、培养创造性心理品质
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就必须注重创造性心理品质的培养。良好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俩方面的内容。
1.智力因素方面。
创造力是一种多因素的综合能量,它是由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多种心理品质构成一体的综合表现。
(1)创造力需要观察力作为基础。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要积极开展探索性的观察活动。比如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就要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只是观察各种云的特点,并以此为据来判断天气的变化。
(2)创造力更离不开丰富和新颖的想象力。大凡伟大文学艺术家的作品及科学发明家的成果,都是首先从他们非凡的想象力得到启蒙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从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想象,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如讲读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教师要设法唤起和调学生头脑中有关农村生活的种种表象积累,从而再现出一幅恬淡、祥和的乡村图景,进而体验和理解作品所传达意境。
(3)创造力还要求思维具有独特性,求异性和批判性。要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对事物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点见解。如教学《松树的风格》,可要求学生不准重复作者的观点,自选一个新的角度去赞美松树,也可以要求学生以“松树的短处”为题做口头文章。
2.非智力因素方面。
(1)激发创造情感。著名文豪托尔斯泰说:“我们的创作没有激情是不行的,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唱出来的”。因此,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哪怕是不成熟的创造见解,都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恰当的评价。
(2)引导创造兴趣。兴趣是一切心理活动的源泉,也是创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提出疑难,设置悬念,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享受创造性学习的喜悦。
(3)培养创造意志。坚强的意志是进行创造性工作和学习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无论是理论上的新发现,实践中的创造发明,还是文学艺术上的精品创作,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只有具备了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课文中的意志因素,让学生感受模范人物的顽强意志,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