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文字 诚挚的心灵
2014-08-27胡新林
胡新林
■
包利民,当代著名作家,在全国及海外各大报刊发表文章数千篇,其中很多篇被《读者》《青年文摘》《意林》《视野》《小小说选刊》《作家文摘》等转载。著有哲理散文集《当空瓶子有了梦想》;小小说《山上山下》获2005-2006年度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
■
《零下三十度的温暖》被选用为2012年云南省昭通市中考卷阅读材料;《冷风暖香》被选用为2012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农垦、森工)中考卷阅读材料;《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被选用为2013重庆市中考卷(A卷)阅读材料;《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被选用为2014湖北省孝感市中考卷阅读材料。
■
◆亲情氧吧
信
□包利民
李大叔最近很是兴奋,退休这几年来终于新潮了一把,买了电脑上了网。他烧了一辈子锅炉,没什么大文化,却也把儿子供出了大学,儿子如今在广州也混得风生水起的,这让他很是欣慰。
李大叔老两口就这么一个儿子,现在离得那么远,难免挂念。儿子李然也很懂事,说再过两年买了房子就把他们接过去。李大叔一听都是连声说“不”,李大婶知道后也是一个劲儿地摇头,他们可不想离家乡那么远。
有一天,李大叔给儿子打电话,问了一番生活工作的事,便说打电话总觉得飘,不如儿子上大学时写来的信看着实在,让儿子抽空给他们写几封信,没事时拿出来看看也是好的。李然却说:“爸,现在寄封信到家时间太长了!这样,我给你们买台电脑,上网,然后再给你申请个邮箱,以后我写信发到你邮箱里,很快的。我写完你就能收到看到!”
于是,电脑进了李大叔家,当李大叔棒槌一样的手指放在键盘上时,李大婶在一旁一个劲儿地捅他,意思是别把东西砸坏了。本来李然想给他们申请个QQ,这样可以随时聊天,后来考虑到老父亲学打字的困难,虽然有语音视频什么的,估计他们也学不会,即使学会了,老父亲也会觉得飘,跟电话一样,父亲也会在那儿嚷嚷,便也就算了。
当李大叔拿出烧锅炉的劲儿终于把怎么登录邮箱看邮件学会时,儿子的信便真的来了。那个晚上,老两口趴在电脑前,逐字逐句地看了很长时间。这时,又来了一封新邮件,儿子的第二封信,说,信收到了吧?快吧?以后我就常给你们写信!
自那以后,儿子的信总是接二连三地发过来,每天晚上,老两口都守在电脑前看信,特别是李大婶,看得更是认真。于是,李然趁热打铁地教会了父亲看附件的方法,这样他就可以发些照片给他们看了。老两口既能看信又能看到儿子的照片,觉得很是满意,确实是比打电话强多了。只是时间一长,李大叔那种飘的感觉又上来了,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儿的地方。特别是晚上躺在床上,两人睡不着时,那种感觉尤为强烈。
后来,李大叔就又给儿子打电话,说:“要不,你还是写封信寄回来吧,在电脑上看着有点不一样,也不是你写的字啊。你妈特别想看你写的字!”李然听了父亲的话,想了想,说:“这也容易办到,不过不用寄,你们继续看我发的邮件里的附件!”
晚上的时候,老两口又上了网,打开邮箱,果然有儿子发来的邮件,打开附件里的图片,两人惊奇地发现,竟然真是儿子手写的一封信!看着熟悉的字体,看着那一句句话,李大叔一拍大腿:“这才叫信!看着舒服!”李大婶也是笑着点头,然后便收不回目光了。
只是过了一段时间,晚上一关掉电脑,李大叔就觉得有一种失落感,就像儿子的信一下子被撕掉了一样。他想着再和儿子说说,还是把信寄回来,却被李大婶制止了,李大婶的意思是,儿子在外那么忙,还天天写信寄信的,多麻烦!
这一年春节,李然很难得地回老家陪父母过年。李大叔两口子乐坏了,有一天,他们出去买菜时,李然翻找一些自己以前的东西,结果发现在父母的床下有一个箱子。打开来,竟是以前上学时自己给家里写的信,都被好好地保存着。另外,居然还有厚厚一叠打印纸,翻开一看,他呆住了!那是他手写的信拍成照片后以邮件形式发给父母的!居然都被打印出来了!他很难想象父亲是如何做到的,一定是问了不少人,才最后成功的。
父母回来后,他问了父亲这事,父亲说:“主要是你妈晚上睡不着,就想看你的信,只是以前的信看得遍数太多了,又不能总守在电脑前,还怕你往家寄信麻烦。我问了邻居张老师,他帮着我把你的那些信的照片弄出来,再去打印出来。这样,你妈天天晚上都能看你的信了!”
李然闻言心里一暖,又一疼,面对母亲微笑的脸,他有一种想哭的冲动。母亲是聋哑人,她打不了电话,在无眠的夜里,只愿意看儿子的信。
(选自《小说月刊》2013年第9期,有改动)
美文共赏
没文化的爸爸棒槌一样的手指击打键盘,拿出烧锅炉的劲儿学会看儿子的邮件,聋哑的妈妈在无眠的夜里看着那一沓有儿子手写字体的打印纸,面对身在异乡的孩子,父母只有无尽的思念。小说没有迭起的悬念,没有华彩的抒情,唯有涌动于朴实文字中不可遏制的真情,让读者在咀嚼橄榄般的回味中倍感父母之心的至真至善、至情至性、至爱至美。
◆心灵驿站
生 命
□包利民
夏天时,在大墙根下,从一块巨石下面便钻出一根嫩苗来。我发现它时,它刚刚横着伸展出来,分辨不出是一株什么植物。过了几日再去看,它已然粗壮了不少,并一个转折向上,叶片也抽出了不少,茎上一层细细的茸毛。我终于认出了它,它存在于我的少年记忆中,没想到在此时此地再度重逢。
面对这样一株小小的秧苗,我想起了田野里无边的葱郁,很奇怪地,并没有心生孤独的感伤。似乎人们都在赞颂着陡崖之上的青松,同样从岩间生长而出,却似乎一个是顽强,一个是挣扎。想来,对于那小小的植株,那块石头亦如山般沉重,那些斜风细雨之于它,更不下于风刀霜剑。而它却很难惹人注目,甚至会遭攀折。或许我们这些平凡的人,背负的压力也如巨石,却依然笑着生活,是顽强还是挣扎?
记起儿时,将一只小甲虫压在石块下,就在南园墙根下的遮风避雨处。我很是残忍地将它的半个身子压住,使之挣脱不出,又不能将它压伤压死。过了许多天,忽然想起,便去墙下看。小甲虫依然活着,在那里挣扎着,真不知它是怎样活下来的,吃什么维持生命。将小石块移开,骤然获得自由的它似乎很是惊愕,在原地爬了几圈,最后围着石块爬了一会儿,才钻入墙角的缝隙里去。此时回想起来,真不知它当时看到那石块会想些什么,如果它有思想的话。
又过了一些日子,再路过大墙下,那株植物已经相当高大,任是谁都能认出它是一株向日葵。已将近一人高,顶上开出了一个小小的花盘。身躯除了底部有个极曲折的弯度,再向上都是笔直的。它隐藏在绿树之后的墙影之中,不知不觉地将一朵花儿绽放。那一朵金黄的花就像一只巨眼,直接看到了我心中种种尘封的美好。真不知当初是谁无意间丢落在这里一粒葵花籽,便诞生了这样一个让我感动的生命。我知道,并不是所有岩石下的种子都能生根发芽,都能冲破那厚重的阻隔欣然生长,可是,只要它生长出来了,就值得我去为它动容。压力是什么,不是一种负荷,而是一种生活;学会了生活,再窄的缝隙也可以是天空,生命恣意生长。
秋天的时候,当我再次见到那株向日葵,已经粗如手臂,那花盘已经大如盆口,结满了整齐的葵花籽。这一刻,很是舒了口气,心上仿佛放下了一份负荷。何必纠结于是顽强还是挣扎,只要有了自己的收获,一切就都有意义。
快离开的时候,我又看了一眼向日葵下面的那块巨石,却立刻停下了脚步。向日葵就从石头下面横钻而出,由当初极细的茎到现在的粗壮,历经了整整一个季节的时间。而让我震惊的,却是那一块巨石,向日葵生出的那一端,竟然已经离地而起,足有一拳的距离!很难想象,最初那纤柔的苗,最终竟能将巨石抬起。
于是心里完全释然,已经不需要再去谈什么理论了。不管是怎样的生长、怎样的生活,重压之下,扭曲的是身躯,而不是方向。所以,在石缝间,在重压下,绽放的,更是一种执著,一种热爱。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3年第9期,有删改)
阅读训练
1.标题感知——文章的题目不完整,你认为在“生命”前面应该加个怎样的修饰语?请说明理由。
2.文本拓展——文中的向日葵会使你联想起现实生活中或者文学作品中的哪个人?请简述其事迹并加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