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哀臣周馥
2014-08-27顾建平
顾建平
周馥(1837—1921),字玉山,安徽建德人,历任李鸿章的幕僚、津海关道、直隶按察使、四川布政使、直隶布政使、山东巡抚、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两广总督,加陆军部尚书衔。周馥从身处基层的道台升至雄镇一方的封疆大吏,并得李鸿章的栽培和眷佑,实属幸运而荣耀。周馥勤政实干,殚心竭虑试图振兴他所立志报效的国家和政府,但挽救危亡之壮志难酬,最后在失望中辞世。
投李鸿章开启仕途
周馥祖辈为当地名门望族、官宦人家,至其父周光德时,家境渐衰。周光德为重振家族雄风,对儿子周馥寄予厚望,在其幼时,就不惜破费搜集名家碑帖,促儿练字。周馥16岁已能吟诗作对,更出众的是能写得一手好字,当时乡村有请先生代作祭文书札等,父辈都嘱周馥代撰。周馥幼年时,家乡的淮河多次泛滥,老百姓经常是“丰年三分饱,饥年埋骸骨”,常年有大批老乡成群结队到外地做乞丐。目睹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幼年的周馥立志要“为黎民谋温饱,为万世开太平”。
在周馥迈入成年之际,太平天国战争把他的家乡变为残酷的战场。在战乱环境之中,无论读书、务农、做工、经商皆难以养家糊口,从军几乎就是唯一的出路。恰在此时,李鸿章在其老家安徽招募兵员和幕僚,组建淮军。周馥应招到淮军军营当文书,因其出众文字受到李鸿章赏识,被提拔为巡抚大营总文案。
襄赞军务是周馥早期幕僚生涯的主要活动,在这一时期,他还很少直接介入具体的战争指挥,只是协助筹措调拨军火、物资,招募和补充兵员。此时的周馥在李鸿章幕府已耳闻目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的腐朽感触尤深。后来,周馥以军功保奏知县留江苏补用。同治九年(1870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逐召周馥北上直隶。
投靠李鸿章无疑成为周馥一生转折的起点,从此,周馥一直追随着李鸿章南北驱驰,在晚清政坛的辗转腾挪中,不断得到李鸿章暗中伸手相助。
多次主持治理水患
1871年夏秋,直隶境内“阴雨连绵,数月不止,河水盛涨,奔堤决口”,永定河多决堤,造成百年罕见的水灾。李鸿章急派周馥负责堵修工程。周馥抵任后,对永定河流域进行了实地考察,提出“改道东趋,放堤使宽”的治河原则。这虽是标本兼治之法,但因牵涉面广,耗资较大,没被清政府采纳。为暂时阻止河水涨溢,周馥只能选择永定河险要地段修筑石堤。但他深知,直隶水患以永定河最为难治,在后来许多年里,还排除阻力筹集款项整治永定河,并重视与之相关的金钟河、北运河、潮白河、大清河等直隶河道治理,减轻了直隶水患。
光绪二十八年(1902)7月,周馥抵山东任巡抚时,因山东段黄河水患严重,又挑起督率官民治水的重任。
黄河自1855年河南铜瓦厢决口,从山东利津入渤海以来,流经山东境内的20多个州县。1855年到1902年的48年中,黄河东段治理不力,水政败坏,东河总督也换了18任。当时山东黄河的防汛事务由上、中、下游三游总办督率营委分段经理,后来河身日淤日高,险工林立,原设营委已不敷分布。此时黄河之害远甚于永定河,且耗资极大。
在经费匮乏的情况下,基于治水先治水政之弊端的理念,周馥主要从整顿黄河水政管理体制入手。先是把原由营委管理的水务变为两岸各州县兼管,将黄河南北两岸21个州县原营委管理的水务,“一律改为兼河之缺,归三游总办节制调度”。同时,考虑到沿河州县“各有应办地方事件,尚恐照料难周”,将山东同通佐贰(注:清代知府、知州、知县的辅佐官统称佐贰)等缺改为兼河之缺。除分防要地及铁路附近的人没有更动外,其余人都命移驻河干,经管河务。通过这些改革,强化了河防管理人员职责,加强了救灾工作的统一指挥,山东黄河水务管理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周馥为官30多年,经常主持治水工作,百姓深得其益。他还将其毕生治水之法整理撰写了《治水述要》十卷和《河防杂著》一卷,是我国治水史上不可多得的参考书。时人称赞周馥“其功德在民,尤以河工为最巨”。
建设海防筹办海军
“同治中兴”时期,兴起了“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李鸿章推动的洋务运动从治理直隶总督府所在地天津城下手。为加强海防,将天津变成政治军事要塞,李鸿章决定在旧城之北建筑天津新城。李鸿章将营建天津新城的任务交给了周馥。营建工作从1873年开始,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建成了包括内外城垣、总督衙门、主要街道在内的新天津城。后来,天津绅商建议捐款修筑由天津城东到租界的马路,周馥带头捐银一万两,路修成后商民称便。此外,周馥还奏请设立了市政工程局,专门负责市政工程建设,集资拓宽街道、疏浚沟渠、设立警察维持秩序、改善供水。经过周馥一番治理,天津“气象肃然,天津商埠之盛自此始”。
当时,营建天津新城最主要的目的还不在于便利商贸,而是要在此筹建北洋海军。周馥早就认识到海防的重要,认为国家治安之道,尤以海防为重,中国沿海数千里,决不能闭关自治。这种进步观念很受李鸿章的赏识。在天津市政建设基本完成后,周馥于1881年出任津海关道台,同时兼任北洋行营翼长职务,担当起协助李鸿章组建北洋海军的重任。
筹建海军,须修建港口、船坞及相应的炮台等海防工程。1881年,周馥、马建忠随李鸿章到旅顺察看地形,筹划海港。因工程巨大,技术要求高,中国人自己无法承办,只能承包给外国人。当时打算承包此项工程的洋人很多,周馥多方物色,选中了善办船坞工程的法国人德威尼,因其“所开做法条理周详,价值亦较核实,且有法国银行作保”,如果“工程不精”,可“责成该银行赔偿”。随后,双方于1886年10月签订了修建合同。督办旅顺船坞工程之始,周馥认为威海卫和大连湾两处为北洋停泊兵舰的要塞,建议在这两个地方设防,他的建议被奕環和李鸿章采纳。以后,周馥历经艰苦,多次到旅顺、大连湾、威海卫等处督察船坞和炮台工程。1890年秋,旅顺船坞工程如期竣工。薛福成曾称赞旅顺船坞工程规模非常宏大,是中国坞澳之冠。周馥与丁汝昌、刘汝翼前往验收,亦称完美:全坞石工,俱用山东大方石,垩以西洋塞门德土,凝结无缝,平整、坚实,堪为油修铁甲舰之用……凡船入坞油底之后,即可出坞靠岸镶配修整,做工极为便利。李鸿章曾骄傲地宣称:“嗣后北洋海军战舰遇有损坏,均可就近入坞修理,无庸借助香港诸石坞,洵为缓急可侍,并无须糜费巨资。从此量力筹划,逐渐扩充,将见北洋海军规模,足以雄视一切,渤海门户,深固不摇。”
完成督办旅顺船坞建设是周馥在津海关道一职上最主要的成就。此外,1888年5月,周馥奉旨补授直隶按察使后,在李鸿章的授意下会同丁汝昌等其他海军统领议订《北洋海军章程》。周馥参照各国海军规章,详加筹划。经他制订的章程明确规定了船舰等级、人员编制、饷俸杂支以及人员升擢等事,赏罚各有条例,并规定每隔3年举行一次大会操。整个章程条目巨细,十分正规。完成此项任务后,周馥豪迈吟诗“天使鸿荒破,人须故辙移。饱腾看士气,十万壮熊罴。”后人对其制定《北洋海军章程》给予很高评价。
这是周馥宦海生涯最为得意的一段时期。
按照海军章程规定,战舰每隔3年就要出海校阅一次。1891年是第一个校阅之年。5月,周馥随李鸿章从大沽出发,先后到旅顺、大连、威海卫、刘公岛、胶州、烟台等地,校阅海军袭营阵法、施放鱼雷、演习打靶,并巡阅海军设施、验收炮台。巡阅中,周馥看到北洋海军虽初具规模,但因1888年后军费被挪用修建颐和园,再未添置新兵舰,实力尚不雄厚,就此,周馥向李鸿章建议:“不如趁此闲时,痛陈海军宜扩充,经费不可省,时事不可料,各国交谊不可恃,请饬部枢统筹速办,言之而行,此乃国家大计,幸事也。万一不行,我亦可站地步。否则,人反谓我误国事矣。”几日后,周馥再次力陈扩充海军的必要性,但李鸿章在迟疑中一直未能采纳他的建议。
甲午战争中总理前敌营务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日本首先攻击位于公海的中国运兵船。李鸿章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若宣战则中国海军尚未完成战备组织,而不宣战,则无以应对满朝臣僚对洋务运动取得成就的质疑。李鸿章一直希望扩大海军以保障海防,可是以翁同龢为首的帝党势力担心手握重权的李鸿章掌控海军日后更难驾驭,一直暗中阻挠购买新式船舰。周馥深悉内情,所以他建议李鸿章尽量避开这场可能招来麻烦的战争,同时向李鸿章建议战守之策。
1894年8月,周馥受命总理前敌营务,协助李鸿章指挥“进剿”事宜,具体负责联络诸将,指挥后勤物资的采购运输。当时很多头脑冷静的官员皆对腐败的清军不寄多大获胜的希望,有同僚问他:“此役必败无疑,尔往前敌何为?”周馥则回答:“明知必败而义不可辞也,余随相国久,不忍不顾,死生听之。”9月,周馥与袁世凯一同奔赴辽东前线,调度数万清军的驻防和后勤供应。10月以后,战事更加急迫,周馥奉命专门筹办后路粮台事宜,随后又兼管转运饷械事务。周馥设立转运局,往来于辽阳、营口、鸭绿江之间。因当时辽东军务毫无条理的计划,筹办饷械供应难上加难。周馥集军械粮饷转运采买数项职责于一身,艰难百折,掣肘万分。他奔走于各地,基本保障了前线各军的饷械供应,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清军将士的伤亡。后来,周馥曾不无感慨地说道:“故战事虽败,而将官无可推卸诿过于余也。”次年春,李鸿章担心周馥战死疆场,便电令他回天津署理直隶按察使,可驻军各统领一致要求他不要赴任。周馥深知自己对这场尚未结束的战争负有重大责任,当即表示:“军务一日未平,我一日不离营。决不舍诸公他去。战事皆公等任之,饷械各事我独任之。”甲午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随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更引起了举国上下一片非议。
周馥面对战败后的奇耻大辱感慨万端,这是周馥第一次为国运衰亡感到悲哀。
任直隶布政使处理乱局
1900年11月,周馥奉旨调补直隶布政使。12月,朝廷又命周馥赴京师随同李鸿章等人办理和议条款事宜。
周馥返京之际,北京城正处于八国联军的控制之下,避难西安的清政府噤若寒蝉地命令参与谈判的大臣们要妥善处理善后,特别是“善后传教章程”最关紧要,须秉公持平,使民教不致相仇,勿令再生事端。因头绪众多,周馥主要和洋人就京内教堂赔款、教民赔恤、立碑碣三事与各国使臣反复交涉辩难,最终在洋人的武力恫吓下将一系列难缠的问题初步商妥处理办法。京师及直隶地区的社会秩序逐渐恢复。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不久,李鸿章去世,周馥失去仕途上的主要靠山。
推行新政改良经济社会
《辛丑条约》签订后,周馥旋即被派往山东任巡抚,收拾那里的残局,并为清政府推行新政。义和团运动期间,山东前任巡抚毓贤支持义和团打击洋人势力,教民和团民的斗争极为惨烈。除了内部社会矛盾极端激化之外,还面临着外来的威胁。1898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以后,加紧政治和经济渗透。继德国之后,英国与清政府签订了《威海卫租借专条》,坐镇威海,窥伺扩张。为支付战争赔款,山东地方政府已财政拮据,库储匮乏。
基于山东地理位置重要、幅员广阔、人口众多、教堂林立、路矿繁兴的状况,周馥首先从编练保甲入手。于各州县选择要地设立保甲局,遴选有名望的绅士担任局董。这些人可以随时见官商议境内应办事宜,并准许局董随时查访本地窝藏盗匪的人家,报官拿办。如平民、教民发生争执,由局董邀集两方亲族妥为调解。如果有情节严重的案件,局董可以一面设法排解,一面报官拿办。凡是有教堂、教士的地方,局董要加以保护以免生事。为了保障保甲制度的顺利推行,他还制定了赏罚严明的措施,以安抚地方,压住乱源,为推行改良经济的措施创造社会环境。
保甲措施见成效后,周馥随即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经济改良当中,其主要措施有开办学堂、劝农、通商、兴工、采矿等事,并聘请教师进行教导,集资设立公司等。
为了扭转基层社会的贫困局面,周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山东特色产品的出口贸易,为民众开利源,最典型的就是山东盐运销俄国海参崴的远程跨国贸易。
海参崴地区不产盐,平时所需盐都是由广东、香港等处运送的,但质差价高,且贸易量不大。而山东盐质量好。俄国官员就此向清朝外务部提出让中国政府运盐到海参崴,以避免走私。外务部同意了这一请求,并规定运往海参崴的货物免征关税。周馥闻讯随即派商人到海参崴考察,发现有大利可图,于是下令招集商股,在山东沿海一带购买滩盐,雇佣轮船运往海参崴。为推广此事,周馥采取了许多优惠措施,如命令筹款局免费发给执照、东海关免征出口税、内地课税免征3次。此外,他还命商人携带山东黑枣、茧绸、豆油等土货到海参崴试销。
周馥还着手从增开商埠来推动内地贸易的发展,他看到山东沿海通商口岸先前只有烟台一处,位于省城迤东的潍县及长山县所属的周村,皆为商贾荟萃之区,两处又都为胶济铁路必经之道,因此将潍县、周村一并开作商埠,作为济南分关。这三地开埠通商之后就打破了德国的势力范围,有力地推动了三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1904年10月,周馥调任署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从发展经济、调和社会矛盾、增强军备、提倡教育等多个方面改善地方民生,以巩固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作为清政府财政命脉的地位。
周馥下车伊始接手的第一件公务便是招商承办弊窦丛生的官办上海船坞公司。这个船坞是同治初年李鸿章在江南制造总局内开设的,目的是制造官商轮船和兵船。此后,由于无专业人员负责,再加上经营管理不善,亏赔累累。周馥经过与北洋大臣袁世凯的往复咨商,决定派专员管理船坞,并仿照商坞办法办理,借以清除官场旧习。由于船坞事务与海军联系密切,周馥决定船坞事宜一并由水师提督叶祖珪总理,副将吴应科具体负责,并派洋员巴斯久担任船坞的总稽查。周馥提出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员司人等果能始终出力,将来若有余利应酌提花红奖赏以示奖励。由此员工劳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提高,经营业绩大有起色。
这一时期,清末著名状元实业家张謇计划在家乡兴办新式渔业公司,希望得到总督周馥的大力支持。周馥深知此事若能办有成效将对发展地方经济大有助益,便亲自上书清政府陈述此事。清政府采纳了周馥的建议。1905年5月,张謇获准在上海设立渔业公司总局,广设分局,利用新法捕鱼。渔业公司成立后获利颇丰,沿海渔民争相采用新法捕鱼,渔民生计颇有改善。
周馥又把目光转向有厚利可图的矿业。他倡议成立査矿公所,以期査明苏、皖、赣三省矿产所在,并聘请日本专业矿师辅助查矿。周馥把矿产资源分为上、中、下三等:脉旺、质佳、运道方便、附近产煤堪资熔炼者为上等;运道不便或远处购煤熔炼者次之;脉不旺、质不佳或运道不便而就近又无煤炭可资者为下等。他的这种分类方法非常有助于提高矿产开发的可行性。经过勘查,基本确定了三省境内煤、银、铜、铁等著名矿苗所在。随后周馥招集商股试办,并出示晓谕严禁民间乱售,以保障商股获利。尽管由于种种原因,矿业开发未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但周馥提出的发展矿业的基本原则无疑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江苏海州当地绅士沈云沛、道员许鼎霖陆续设立了豆饼、面粉、垦牧三公司,生产渐多,风气渐开,商务渐兴。有鉴于济南、潍县、周村开埠对发展地方商业大有裨益,周馥不失时机地奏请海州开埠。为了建设好海州商埠,周馥函请总税务司赫德选派工程师前往海州,会同当地官绅实地查勘。经过勘测,认为海州临洪口最宜开设商埠。1905年9月,清政府同意海州临洪口开辟为通商口岸,定名为海州关,附近赣榆县青口及其余各口均作为海州关分卡一并设立。鉴于海州位于青岛、上海之间,为航路往来必经之地,清政府同意该地绅士自雇小轮船装运货物,往来行驶。海州开埠成功后,基于当时国内风气日开,周馥上书清政府要求各省逐步增开商埠,以保利权。这建议得到清政府的釆纳,岳州、长沙、安庆、江门、南宁、昆明、思茅等一批沿江或内陆口岸陆续开埠。与以往的“约开商埠”不同,这些新开的口岸均属于“自开商埠”,其商贸管理权归中国政府所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外国势力通过在通商口岸的各项特权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钳制。
周馥还大力兴办各类新式学校,着手推行一系列教育改革。如将三江师范学堂改为两江师范学堂,设有附属小学,作为学堂学生的实习场所,又将江北高等学堂改为江北初级师范学堂,将江南陆师学堂改为五省武备中学堂,格致书院一律改为农、工、商、实业学堂等。经过这一系列改革,学校开始转为培养实用型的专业人才。周馥还十分重视推动学生出洋留学。1905年,他派水师优级学生吴振南等六人前往英国学习驾驶兵船。后因编练新军的需要,又派谭鸿佑等20人前往日本学习陆军。1906年,周馥筹集官款选派熟悉日语学生四名前往日本专门建筑学校学习。这些留学生学成归国后成为江苏推行新政的重要力量。
在山东任职期间,周馥还推行了不少有益的社会改良措施。
周馥大力提倡旗人自谋生计,鼓励旗人开垦荒地及读书求知。周馥还非常痛恨并坚决反对妇女缠足,认为欲扭转积习非严刑峻法不可。他还大力提倡满汉通婚。清政府认为周馥等人“筹划旗人生计,教养兼施,所虑甚为周妥,应请准其试办。至缠足陋俗,应随时劝导,毋庸特设科条”。
发展经济的努力取得一定成效之后,周馥决心不遗余力地消除地方官场丑恶现象。
首先从整顿吏治入手。事情起源于1904年7月清政府下令裁撤淮安关监督一缺,所有事务由两江总督负责。周馥在权力交接的过程中发觉淮安关积弊极深,主要是因奸胥蠹役作恶多端。一怒之下,他将一千多名该关奸胥蠹役全部裁革剔除。全省上下为之震惊,吏风一度大整。在以后的任期中他还陆续惩处了许多地方贪官污吏。
周馥多年的官场阅历使他对酷吏虐待百姓的内情格外痛恨。他决心改良监狱,以恤罪囚。他饬令下属各府厅州县将监狱房屋一律整顿重修,狭者扩建,低者增高,在檐际多开钢窗,地铺改用活板,使空气清新通畅,不致触秽染疾,死于非命。另外,还规定对罪名未定暂时关押者以及因案株连的人都要格外体恤,不使他们遭受皮肉之苦。周馥还下令各地都要大力开办习艺所,让犯人参加劳动,加强对他们的改造。
合并南北海军编练新式陆军
甲午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的惨败在身历其事的周馥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他看来,不增强军备就无以应对外来横祸。
周馥先是主张南北洋海军合并。这种南北分制的格局起源于海军创办初期,当时因财力问题,清政府先创办了北洋海军。因投入财力较多,北洋海军规模较完备,装备较精良,而南洋海军则因陋就简,规模未备,人才匮乏。周馥到达两江后,认真察看了南洋海军,认为南洋兵舰亟应分别裁留,认真整顿治理,并且需要重新制订章程革除旧习。同时,他考察各国水师、陆军,发现其都号令整齐、联合一气,虽然也有分合聚散,但都是统一管理。为了复兴海军和海防布置的便利,周馥提出南北洋海军应联合编成一队,由专员统率,以便号令整齐。1905年,清政府采纳周馥的建议,将南洋各兵舰归并现统北洋海军的叶祖硅统领,并委派其统一督办各水师学堂及各地船坞等。
海军调整完成后,开始对旧式陆军进行编练。周馥认为,改变清朝武装力量积弊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按西方国家的营制、采用洋操训练、使用洋枪洋炮的新军。鉴于江苏兵制存在营制参差不一和饷章不统一两大问题,周馥着手从裁汰旧军开始编练新军。江苏原有陆军70营旅,共计3万余人,且年龄结构不合理,周馥下令裁汰4000名老兵。同时,他还将江南各路防营进行整顿改编,最终新组建为南洋常备兵步队四标,南洋常备兵要塞步队四标,常备马队、炮队、工程队、辎重队各一营及军乐一队、留防步队三十二队等。为了操练新军,周馥会同督练公所订立了《征兵总章》、《劝征章程》、《劝办征兵局章程》,各地按这3个章程来招募新军。为了办好征兵,周馥认为必须先建新营房、换军器被具,以便整齐训练。在周馥的努力下,江苏编练新军进行得有条不紊,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江苏新军的战斗力是比较强的。与此同时,开始编练新式巡警,在南京设立了总局、分局、巡警所分级巡警管理机构,负责逮捕、侦探及水上巡警事务。南京巡警办有成效之后,周馥将编练巡警事务陆续推广到江南及江北其他地区。这些地区的巡警事务很快就开展起来,对全省的安定发挥了保障作用。
壮志难酬宦途谢幕
1906年7月,朝廷调周馥出任两广总督。
当时的广东经济活跃,但社会秩序混乱不堪,长期以来号称难治,历任总督巡抚几无作为,更有甚者竟以趁乱敛财为务。周馥到任后原打算仿照李鸿章“治乱世,用重典”,刹住这些歪风,但很难在短期内收立竿见影之效。而与此同时,远在北京的清政府也因组建“皇族内阁”的丑闻而大失人心。束手无策的慈禧太后一面调张之洞等重臣进京议事,一面盲目撤换有违其意旨的朝臣,此时周馥也受到猜忌并被当成“无用的老奴”。
1907年5月,任职还不到一年,周馥被迫以老病为由辞职,从此退出晚清政坛,在忧国忧民的悲哀与愁苦中,于1921年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