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提问的问题在哪里

2014-08-26赵小英

剑南文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课堂提问阅读教学

赵小英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

形式,它既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环,课堂提问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进程和效果,影响学生的发展。纵观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

结合教学实例,就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出了相应的策略:遵循有效提问的原则、寻找有效提问的关键点、把握有效提问的时机、变更有效提问的方式。

关键词:课堂提问 阅读教学 认知层次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2

一、课堂提问及其意义

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学情等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把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分解为一个个的教学阶段,又把教学阶段分解

为一个个的教学步骤。这些步骤的不断推进,就构成了课堂教学进程的曲线。课堂提问是实施教学步骤的基本手段。正因为如此,人们认为它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课堂提问主要包括课前精心预

设的问题和课中主动生成的追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双方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实现师生双方平等对话的重要途径之一。有效的课堂提问,能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锻

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获得教学反馈,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及时调控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教师个体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的限制,在问题设计中存在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

1.问题多而琐碎。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和挑选,都是“由着性子”随意而问,很多枝节问题都没有思维的价值或偏离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目标。这不但不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而且

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活动的随意性,甚至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状态。

2.问题的质量不高。为追求课堂的热烈气氛,教师常常设计大量学生容易答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多为复述性问题,学生都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不利于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体会领悟作者的情感,

也难于提高学生分析概括、欣赏评价等方面的阅读能力。

作为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我们不得不深入研究:课堂提问的问题在哪里?即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与方法

(一)遵循有效提问的原则

1.设问应以生为本。新课程理念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首先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理解能力。问题要难易适中,把问题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果子能摘到”的“最近

发展区”,使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求知的需求,从而把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活动引入最佳状态,促进学生通过解答增强自信,产生快乐。

此外,设计问题在兼顾学生整体的认知水平时,还要注意个体差异。应针对不同的层次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他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及解答方案,从而使人人都有回答的问题和思考问题的

机会,实现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共同发展。

2.兼顾不同的认知层次。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依据回答问题所需要的认知操作,可以将提问分为六种类型:事实型问题、理解型问题、应用型问题、分析型问题、综合型问题和评价型问题。

其中,前三种属于低认知水平的提问,后三种属于高认知水平的提问。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上述阅读认知能力层次框架作为拟定问题的出发点,每堂课教师的提问应该要由低层次的机械记忆、认知类问题逐步过渡到深层次的分析理解、综合应用、鉴赏评价类的问题

,这样一系列的“阶梯式”提问方式,可以让学生的思考是由表及里的,从而养成从机械记忆到深层思考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3.问题要与教学目标相匹配。在设计问题前,教师先要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扣紧教学目标,把重点放在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的问题上,避免提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4.核心问题与辅助问题相辅相成。对文本的学习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不可过多,每堂课选择一至两个即可。辅助问题是由核心问题派生而成,应以更好地实现核心问题为前提。

(二)寻找有效提问的关键点

要使小学语文阅读课成为语言思维训练课,就必须精心设计问题,做到问之必须,弃之不行。教师在课前要领会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好教学目标,认真钻研教材,抓住文本的关键,精选问点,并使

提问力求体现“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的学习要求,以此引导学生紧扣问题展开阅读和对话,达到理解、感悟和运用的多重功效。

1.在课文题目处提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揭示中心、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作用。抓住了题目,即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因此,学文伊始,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问难,师生共同筛选

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激发起学生阅读全篇课文的兴趣。当学生急于解开心中的疑团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然水到渠成。如《草船借箭》一文,围绕课

题就可提出“为什么要借箭?”“借箭前需要做哪些准备?”“怎样借箭?”学生了解之后,就可再次提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妙在哪里?” 。几个问题可以说涵括了本课的目标、任务,既好操作,又

省时省力。

2.在课文重点、难点处提问。围绕课文的重难点,设计课堂提问,这对突破文章中的难点作用巨大。如果问题提得得当,文章的重难点极易突破,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我们老师要紧紧抓

住文章的重难点,有的放矢设计问题,为学生理解文本铺平道路。如在教学课文《中彩那天》 时,最让学生感到困惑就是那个似懂非懂的“道德难题”,而“道德难题”恰恰就是文章中所有矛盾的汇聚

点,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皆因它而展开。教学应教在学生的困惑处,所以在教学中紧紧围绕“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来设计问题如下问题:(1)父亲面临的这个“道德难题”是什么?(2)如果你是

文中的父亲,有哪些理由留下这辆车?(3)父亲为什么又把车还给了库伯?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展开阅读探究活动,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父亲内心抉择的艰难,并水到渠成地领悟了“诚信”这一主题。

3.在课文关键词、句处提问。每一篇文章都会有一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在阅读理解时,教师可以抓住这样的词语或句子,设计恰当的问题,采取层层剥茧的办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如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应该抓住文中的词语“震耳欲聋”来设计问题:“震耳欲聋”是什么意思?这“震耳欲聋”的噪声让你有什么感受?作者为什么要写“震

耳欲聋”?“震耳欲聋”这个词,它所折射的不仅仅是声音的大,更是一种弥漫在字里行间、无处不在的恶劣环境。从标点符号,从“大声”“喊”等语素中,学生感到“震耳欲聋”的存在,这就是语

感,这就是词语的张力。然而,为什么要写“震耳欲聋”,这是一个写作方法的问题,此问题让学生了解了环境描写的方法,也让学生理解到了文本更深的意蕴,并从词语中读出厚度,读出情味,感受

语言无穷的魅力。

4.在矛盾冲突处提问。在矛盾冲突的情境中向学生设问,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在教学《晏子使楚》时,初读课文,在理清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文

中找出描写故事起因和结果的两个句子:(1)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2)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从这两句话画出两个关键词:侮辱、尊重,向学生

提出如下问题:侮辱和尊重是一对反义词,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为什么在短短的时间内,楚王对晏子的态度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这个关键的问题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使“教路”和

“学路”呈现出清晰的脉络,教师的“教”变得有力有序,学生的“学”变得有“纲”有“目”,学生的探究热情瞬间被点燃。

5.在容易引起联想、想象处提问。抓住文本空白处,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大胆想象,有助于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在训练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如《普罗米修斯》一文,在许多故事情

景中作者就留有空白,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文本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故事情节。如普罗米修斯看到人们生活在寒冷和黑暗中,此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又如普罗米修斯被宙斯用铁链锁在

高加索山的悬崖峭壁上,他还会遭受什么痛苦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面对他的不屈服,你又想对他说什么?教学中这几处的想象补白,犹如一根彩线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串联了起来。学

生通过这样说的训练,层层深入,步步含情,提升了对文章的理解,对人物的感悟,深刻地反映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把握有效提问的时机

课堂提问应立足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课堂上都应该有一个个纵向的时间意义上的“问点”。只有把握了课文空间上的问点和学生思维时间上的问点的相交点,才能真正做到优化我们的课堂提问。

一方面,要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的兴趣点为问点,可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变教师课堂讲授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比如教学《小英雄雨来》,因课文篇幅较长,如果从文章开头依

次讲解,就容易陷入繁索枯燥的分析中。这篇课文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是“雨来为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同鬼子进行了顽强的斗争”,针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设置以下问题:为什么人们称雨来为小英雄

?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找出来读一读,说说被感动的原因。这既是学生的兴趣热点,也是课文的重点,由此发问,学生就能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及体会思想感情。

另一方面,要把握教学的高潮点。“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每一节课都要有高潮,这个高潮当然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于高潮点设问,能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并体会其思想情

感。如教學《穷人》一文,我们的教师通常都会设这样的问题:“屋外寒风呼啸,惊涛拍岸,渔家小屋却‘温暖而舒适,这‘温暖而舒适表现在哪些地方?”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的内容就在文章的

开头,因此教师都把这个问题安排在讲读课文的起始阶段,学生的回答基本上都大同小异:表现在地面干净、炉火未熄、食具发亮、孩子熟睡等方面。这样的回答当然不能算错,但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

层次上。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安排在学习课文的结束阶段,亦即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之处,学生会发现答案与前者迥异:渔家小屋的温暖而舒适不仅表现在地面干净、炉火未熄等表面的物质

现象上,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家庭生活和睦温暖、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穷人之间体贴关怀等深层的精神内涵上。从空间意义上说,两种提问问点一致,问法也相同,但发问的时机不同则效果就有差异

(四)变更有效提问的方式

1.立体式提问。讲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要改变以往的串问式的提问方式,改变以往的线性提问为立体式提问,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时空与机会,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

如,在《蔺相如》一文中“渑池之会”的教学片段,我们一般喜欢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来进行导读:1.在“渑池之会”上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特点?(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之心)2.他的机智、勇敢

和强烈的爱国之心各表现在哪里?表面看来,这样的问题设计合情合理,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非常妥当。

著名特级教师徐善俊在执教“渑池之会”时,上面的几个问题一个也没提,却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读题: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和楚王是打了个平手呢还是决出了胜负?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读呀、

想呀、划呀、写呀、争呀、辩呀,课堂上是你来我往,各抒己见,生气勃勃。最后学生意见得到了统一,大家都认为在渑池之会上是赵王战胜了秦王,并陈述了各自的理由。一位学生说:“课本上说‘

秦王没占到便宜,我推想一定是赵王占到了便宜,所以我认为赵王胜了秦王。”一个学生说:“赵王为秦王鼓了瑟,秦王也为赵王击了缶,但秦国是大国、强国,赵国是小国、弱国,因此可以说是赵

王胜了秦王。”另一个学生说:“还有,赵王鼓瑟是秦王让他做的,而秦王击缶是赵王的手下蔺相如让他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赵王胜了秦王。”这一问题设计对学生来讲,无论是导读面的广度

,还是思维训练的深度,都远远超出了前面幾个导读题。因为老师不是让学生从一个方面来认识蔺相如,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与不同角度来立体地感知蔺相如的人物形象。所以他不但训练了学生

的逻辑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2.师问与生问相结合。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活水。正如教育家顾明远所说:“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

因此,在教学中,除了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外,我们还要努力探寻教育的规律,遵循教育的原则,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地、创造地学习,从

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和学问,需要教师用智慧来精心设计。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语言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

精心设计,把问题设在重点处、疑难处,把握问题的难度和提问的时机,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

[2]王定铜.素质教育的真谛在课堂[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4]贾红霞.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的认识[J]学周刊,2011(5)

猜你喜欢

课堂提问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技巧
用问题打开学生智慧之门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