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饮食文化比较
2014-08-26朱敏
朱敏
摘要:本文在中日“端午节”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中国的粽子、日本的粽子和柏饼。旨在通过研究中日端午节的粽子和柏饼中所包含的饮食文化,更加了解两国
民间的风俗和饮食习惯,希望对促进今后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有所帮助。
关键词:饮食文化;端午节;粽子;柏饼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1. 引言
在中国,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诚然,食物对于百姓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因此,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过程中,必然要了解该国的饮食文化。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而在日
本,他们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之外,还会吃一种本土的点心——“柏饼”。本文以中日的端午节所吃的食物为中心,并分析所包含的饮食文化的异同,希望对促进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所帮助。
2. 中日的“端午节”
中国人和日本人都过“端午节”,那这看似相同的“端午节”分别有何象征意义呢?两者有何异同呢?
2.1. 中国的“端午节”
在汉语里,“端”字有“初始”的意思,故“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
字之转音也。”而“端午节”的别称又有“五月节”“午日节”“粽子节”等等,据统计,其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
农历五月五日,古时亦称恶月恶日(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自先秦以来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因古人认为疾病是恶鬼凶神附于人体所致,故人们于这天以挂菖蒲等方式来驱除瘟疫和恶运。而关
于“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普遍流传的说法是,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或说为纪念伍子胥),人们在这一天吃粽子划龙舟。然而,也有不少学者考证认为,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今江
浙地区)已有端午节存在。
此外,“端午节”已于2009年入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表明它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更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
2.2. 日本的“端午节”
作为日本“五节”之一的“端午节”,相传是在平安时代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古时,日本人模仿中国人在端午节“插艾蒿、悬菖蒲”,以求驱瘟辟邪。自镰仓时代始,由于“菖蒲”的发音跟“尚武”“
胜负”相同,而菖蒲叶的外形又使人联想到剑,于是,端午节又被视为“男子节”。在这一天,武士家悬挂起甲胄和旌旗,一般百姓也在家中挂上武士玩偶,立起鲤鱼旗。
此外,端午节吃粽子这一习俗也同时传入日本。不过,日本人端午节还会吃柏饼,这是日本本土的一种习俗。而柏饼如其名所示,就是一种用槲树叶包卷的糕点。因为槲树的叶子在新芽长成之前,老的
树叶不会凋落,蕴含有“家族世代生生不息”的吉祥之意。所以,在日本,“端午节”又称“菖蒲节”、“儿童日”,寄以祈祷男孩子茁壮成长。
3. 端午节的“粽子”和柏饼
3.1 中国的粽子
粽子又称“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端午节中国的传统节日食品。传说是为纪念屈原,或是祭祀龙图腾而产生的,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追溯其历史,从春秋时期的 “角黍”和“筒粽”,到东汉末年的“广东碱水粽”,至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还出现了“益智粽”。南北朝,开
始出现杂粽,并开始用作交往的礼品。唐代,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代,有“艾香粽”、“蜜饯粽”等,苏东坡曾写道“时于粽里见杨梅”。到了元、明时期
,粽叶已从菰叶变为箬叶,后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已开始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等作馅料。而清代,出现“火腿粽子”。如今,粽子的品种更是丰富多彩。
3.2 日本的粽子和柏饼
3.2.1. 日本的粽子
平安时代,“端午节” 和“粽子”传入日本。之后,受本国文化以及日本国民习惯的影响,“中国粽子”逐渐发生了改变。
古时,因为粽子是用白茅叶(チガヤ)包裹蒸制而成的,其发音逐渐由“チガヤ巻き”、“チ巻き”到“チマキ(粽·茅巻き)”。《延喜式》(927年)一书中,“粽料糯米二石”;《倭名类聚抄》(
931年-938年)中也有“マコモの葉をもって米を包み、灰汁をもってこれを煮る(用茭白叶将米包裹,以草木灰水煮熟)”的记载。此外,日本粽子的原料为糯米、粳米、米粉等,外形呈长圆锥形或
三角形状,以白茅叶、茭白叶、细竹叶、笋皮、稻秸等各种各样的叶子包裹,灯芯草捆扎而成。江户时代(1697年)刊行的本草书籍《本朝食鉴》中介绍了“三角ちまき(三角粽)”、“内裏粽(皇宫
粽)”、“餡粽(馅粽)”和“朝比奈粽(朝比奈粽)”4种粽子。
3.2.2. 日本的柏饼
柏饼和粽子一样,是日本端午节的食品,外形像中国的茶果,呈扁圆状,用精细的糯米粉和葛粉(猪芽花粉)混合做成蒸糕,中间包入馅料,然后将槲树叶对折包在外面,是典型的日式点心。关于馅料
的种类,比较受欢迎的有红豆粒馅、豆沙、味噌馅等。
一般,用来包裹的叶子是不食用的。在四国地区等近畿圈以西,因为没有野生的槲树,且原本端午节都是包粽子,所以多以菝葜科(土茯苓)的叶子代替使用。而槲树的叶子有个特征,就是在新芽长成
之前,老的树叶不会凋落,有着“子孙繁荣昌盛”的美好寓意。
端午节吃柏饼的习俗,可以追溯至江户时代。江户幕府第九代将军德川家重和第十代将军德川家治统治时期,由于《酒饼论》(1661~1673年间著成)中有介绍柏饼,所以,在各地大名参勤轮换(现东京
)之际,柏饼被广泛传播至整个日本。另外,《天正日记》7月23日记载,“五郎兵衛嬶、かしはもちくれる(五郎兵卫妻,予吾柏饼)”。由此可见,除端午节以外,日本人也会制作这种点心。据说,
有些地区在盂兰盆节也会食用柏饼。
4. 结语
本文在中日“端午节”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中国的粽子、日本的粽子和柏饼。中国是粽子的起源地,其形状(三角形、四角形、牛角形、羊角形等)、种类(肉粽、红豆馅粽、糯米粽等)、粽叶(艾
蒿、粽叶竹、芦苇等)丰富多彩。而且,粽子作为传统食品,是中国饮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意义。而在日本,以米粉制成的长圆锥形的粽子居多,粽叶也有白茅叶、茭白叶、细竹叶、笋皮
、稻秸等,从中可以看出与中国粽子的不同。此外,柏饼是日本特有的点心,槲树叶夏季新芽长成之际,旧叶才会凋零,预示着“后继有人”,也包含了祈祷家族繁荣的愿望。
总之,通过研究中日端午节的粽子和柏饼中所包含的饮食文化,可以更加了解两国民间的风俗和饮食习惯,有助于今后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ウィキペディアフリー百科事典,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1%A1%E3%81%BE%E3%81%8D,http://ja.wikipedia.org/wiki/%E6%9F%8F%E9%A4%85
[2]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B%AF%E5%8D%88%E8%8A%82,http://ja.wikipedia.org/wiki/%E7%AB%AF%E5%8D%88
[3]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567.htm,http://baike.baidu.com/view/30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