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播新闻秀节目看新闻娱乐化
2014-08-26魏含冰
魏含冰
摘要:新闻与娱乐的融合是信息时代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这一现象在上世纪90年代最先出现在西方。同时,新闻秀发端于美国,新闻秀一词 “来源于英文的‘news show,它指的是电视新闻的有趣化、娱乐化现象。”① 。然而,随着我国新闻娱乐化趋势,在实践中,更多的情况是以“新闻秀”来指代含有娱乐因素的新闻咨询类节目形态,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新闻秀”的释义。本文以吉林市人民广播电台的《巧嘴二人转节目》为例,思考广播新闻秀中的新闻娱乐化倾向和其传播中的成功与不足。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广播;新闻秀
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一、广播新闻秀
考察“新闻秀”产生的历史语境,把它仅局限于电视媒体无可非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表现新闻有趣化、娱乐化的媒体必然不会仅局限于电视。所以,从媒体和逻辑推理的角度,我们完全有理由把“新闻秀”分为“电视新闻秀”、“广播新闻秀”等。
本文把所要剖析的吉林市人民广播电台的《巧嘴二人转》节目,归属于“广播新闻秀”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根据新闻秀的特点和《巧嘴二人转》节目的经验,“广播新闻秀”体现出:在新闻选题方面,往往重视新闻价值中的趣味性,重视新闻的故事性和情节性;在表现形式方面,挖掘听觉得魅力,用声音和语言来表现新闻,善于引发受众的想象达到再现新闻现场的效果。
二、关于《巧嘴二人转》节目
《巧嘴二人转》节目是吉林市人民广播电台的一档自办节目,定位为新闻咨询类节目。自2003年3月1号开播,凭借其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方式,通俗幽默的风格深受听众的喜爱。作为吉林市人民广播电台的品牌节目,它集新闻性、娱乐性于一体。主持人巧用东北二人转的形式风格及音乐材料,融合相声的表演艺术形成节目独特的娱乐元素。
节目的大体形态是,主持人根据选定的“话题”,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配合一定的音响来“再现”新闻的现场,并在节目的最后对新闻内容给以评价。可以说《巧嘴二人转》受新闻娱乐化影响是广播媒体中“秀”新闻的典型。认真剖析节目,可以发现其在新闻娱乐化道路上的特点。
(一)传播的视角
正如美国大众传播学者塞弗林等人在 《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中曾经明确提出的那样,“有效的传播节目往往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②大众传播应该是人际传播的扩大化形式,忽略了人这个对象,也就失去了大众传播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巧嘴二人转》节目中的“说新闻”、“演新闻”与传统的“播新闻”有很大不同,特别是由于采取了二人转和相声的有关形式,在传播形态方面融入了人际传播的特点。
广播新闻秀节目的主持人不是去个性化的人作为新闻的代言,相反这类节目往往要求主持人鲜明的个性特点,如《巧嘴二人转》节目中的男主持人王浩常以“王学者”表现出一种自恋的喜剧特点,而女主持人则心直口快具有东北女孩的爽气性格。主持人通过自身独特的语言表达树立起一个富于个性色彩的活生生的形象,既是受众的朋友,又是一种“意见领袖”,与受众之间构拟出一个准真实的人际交流情景,形成了所谓的“人格化传播”,即“以生活中具体的人同听众、观众说话的形式播节目”③。
二人转和相声表演艺术常用到“化入化出”形式,也可以称为“跳进跳出”,具体说来就是:“‘跳进指演员在表演中摹拟角色,类似戏剧表演中的‘代言;而‘跳出则是指演员不再摹拟角色,恢复叙述者的身份,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或现象予以评说。”④
广播新闻秀的主持人在“秀新闻”过程中采用的二人转形式和相声风格,同样利用了这种“化入化出”的形式,即在“演新闻”的过程中,主持人扮演新闻人物进入角色,同时以主持人或新闻人的身份评价新闻内容,这样节目中既存在新闻人物角色之间的交流、又存在主持人与角色之间的交流,而通过独特的音效甚至达到“拟态”的主持人与听众之间的交流。
(二)成功与不足
二人转是底层的、民间的、草根的艺术形式并且在东北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巧嘴二人转》采用这一形式就有着天然的亲近性,在心理上得到老百姓的认同。节目中采用的演新闻、说新闻的形式使传播形态更加活泼,它修整了大众媒介一贯高高在上的形象。生动活泼的新闻语言、自然流畅的串联词,宛如在与做面对面的交流,其亲和力大大增强。“主持人变成了普通人,创造了平等、和谐的氛围,形成了虚拟的信任感”⑤,用平民化的语言说平民化的新闻节目,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朋友间在闲聊家常,尤其是节目通过特殊的音效产生一种拟态的互动效果。
“在传播中,诉诸幽默(appeals to humor)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技巧。”⑥《巧嘴二人转》节目的主持人在娱乐的过程中运用幽默之一元素,而这一元素对加强主持人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有很大作用,为创造上文所说的“人格化传播”创造条件。节目中比较典型的幽默方法有故意的重复和构造后现代文化元素,比如,女主持人张薇对于新闻中的不良现象常以同样的语言:“你怎么能这样呢,这样做是不对的,你以后不要再这样了”来引出,然后再深入评价。节目中对体现后现代文化的电影《大话西游》充分利用,除了在音乐中使用《only you》这首喜剧化歌曲外,主持人常说“唐僧”一词用来自嘲或指那种反反复复教诲人同时语调平稳态度谦逊的体现出《大话西游》中唐僧气质的角色。
节目考虑到受众的“求趣”心理。具体说“求趣心理是一种得益心理,指人们对于有趣味性的事物的心理指向。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对于有趣的事实,常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⑦。《巧嘴二人转》节目在内容的选择上重视新闻价值中的趣味性因素,所选择的大都是软性新闻,这就满足了受众的“求趣”心理的需要。
广播不同于电视,它传播的信号只诉诸人的听觉,单通道接受虽然缺少视觉信息,但“这一缺憾给听者提供了广阔的驰骋想象的自由空间,以补充视觉感受的不足,人们可以在听的过程中对各种人们形象和事件场景加以想象的补充,从而形成一种再创造,一种对所听内容的积极的心理参与。”⑧而《巧嘴二人转》节目,正是考虑到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在“演故事”方面的娱乐效果和相声这种对视觉要求不高,是一门语言艺术作为节目的元素,起到了“扬长避短”的作用,使节目获得成功。充分认识媒体的自身特性,考虑地域元素的艺术特点,有机的是两者相结合,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这一点对我们认识广播新闻秀有很大启发。
在肯定《巧嘴二人转》节目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节目在信息含量和娱乐“度”的把握上的不足。具体说来,虽然我们不能要求半个小时的《巧嘴二人转》节目与《新闻联播》、《午间半小时》等新闻节目的信息含量相同,因为毕竟《巧嘴二人转》节目的主要目的在于娱乐。但是由于《巧嘴二人转》的节目定位在新闻咨询类节目,所以在信息量方面应引起重视。在娱乐“度”的把握方面,由于节目中采用东北二人转的风格和节目自身的特点,要求节目的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娱乐性,但是如果不加限制往往会把“随意”变成“随便”,把“娱乐”变成“媚俗”,这其中度的把握至关重要。
注释
①包军昊,张晓明.相聚〈新闻会客厅〉.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29
②(美)塞弗林、坦卡德 《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142
③邓文能 .人际传播与主持人节目..广电战线.1985,(11)
④王丽娜 .浅谈相声的“拟误”手法. .现代语文. 2006,(4)
⑤王怡红 .人人之际:我与你的传播——读《是桥不是墙:一本关于人际传播的书》.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2,(2)
⑥[美] 沃纳·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198
⑦童兵 .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P152
⑧周小普 . 广播新闻与音响报道.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