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家气质和人物形象对作品气韵的影响
2014-08-26高瑜
高瑜
摘要:一部作品要传达的精神需要通过它的气和韵的整合才能发挥,本文将结合茅 盾先生的《子夜》重点谈作家气质和人物形象对一部成功作品气韵的影响。茅盾创 作《子夜》时的心理,这些带有个人精神气质的要素都能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的 作品中;《子夜》中以吴荪甫为核心的诸多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的语言、行为、 心理等个体的要素共同组成了这部小说的外在气质,从各色人物的性格特点中完全 能够看到这部小说的客观审美倾向,而这种倾向是组成其艺术气韵的要素之一。
关键词:作家气质;艺术气韵;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王朝闻先生主编的《美学概论》认为,气韵犹如人的风度一样,是“一种难于说明却不难感觉的独特面貌” ①,通常标示艺术的外显形态,指称审美对象所呈现的神韵气力,即洋溢于审美对象周身的风采。“气韵”范畴本身是由气和韵合成的。早在魏晋时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谢赫在他的《古画品录》中就提到了人们运用“气”与“韵”品评人物。书中认为作品无气就如奄奄一息,若无韵则似庸俗鄙人。
评价一部作品的好坏,它的艺术气韵是重要的标准之一,“一部小说就是应该有足够的气韵的,不然的话,它就像一具僵尸一样,让人感觉不到生气” ②,有些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可以追求其作品的气韵气质,却不知作品的气韵完全是作家的心里动力的特征,即特定气质在艺术文本中的表现,也就是说它是作家在符号的操作过程中自然而然体现出来的特质,完全是无意识的产物,是作成后得之。茅盾先生的这部长篇小说以恢弘的气势,丰富多彩的人物以及深刻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完美地诠释了“气韵”二字。
《子夜》气韵的形成首先与茅盾先生自身的精神气质有极大的关系,毕竟一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气质神韵是作家的思想、经历的重大表现。胡耀邦在《在沈雁冰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中评价茅盾先生写道“在漫长的六十余年中,他始终不懈地以满腔热情歌颂人民、歌颂革命、鞭挞中国黑暗势力,这些作品刻画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为我过文学宝库创造了珍贵的财富,提高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水平” ③茅盾先生在一九二零年同郑振铎、叶圣陶等作家一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并积极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一九三零年,他同鲁迅先生一起参加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而且正是由于他的种种经历,茅盾先生始终处于一种高度自觉的都市拯救意识,其中更是渗透着另一种个人的气质:理性的冷峻。这种意识更是伴随着他的《子夜》的创作。在《子夜》开头的几段描写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一系列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事物景象:高耸的钢架、庞大的霓虹电管广告、雪铁笼汽车等,从静态到动态、从色彩到声光,都市外部的现代化特征均跃然纸上。他始终围绕着这些现代化的外在物资表象,去深刻揭示都市膨胀的内在躁动情绪,一种现代都市化历史进程中所特有的时代情绪——“欲望”的诱惑。正如茅盾先生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我写这部小说,就是想用形象的表现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④所以,我们在读《子夜》的时候,会发现整部小说中都充满了一种现实主义气息,其中又夹杂着都市欲望融合躁动情感的都市意象。
茅盾认为“人物是本位,而故事不过是具体描写出人物的思想意识” ,“ 所谓‘ 主人公,不过是故事发展的中心人物,作品中其他人物都是围绕着这中心轴的”⑤。在茅盾的创作理论中,屡屡具体而详细地论及人物,在他的创作中,人物是占有重要地位,而最终决定人物地位以及命运的,却是作者按照“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意图来安排《子夜》的人物。
首先一定是吴荪甫。《子夜》中,主人公吴荪甫的性格一开始就被硬性派定:“紫酱脸的人傲然问,声音宏亮而清晰。他大概有四十岁了,身材魁梧,举止威严,一望而知是颐指气使惯了的‘大亨”。吴作为工业界的骑士,充满雄心和魄力,同时武断而又刚愎自用,这种个性贯穿了全书的始终,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和变化。显然,人物不过是为了再现社会现象而设的情境而已。从小说中吴荪甫至高无上的地位,我们可以看出茅盾运用的基本上是功能性的人物观,而所有人物的共同作用只有一个,就是表现创作意图。吴老太爷是地主阶级的形象群体的一个代表,他古老僵化而又道貌岸然。小说的开始就摆出了这样的阵势,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垒以前者的失败告终,吴老太爷和吴荪甫可谓两个阶级的代表,吴氏父子的关系隐喻地说明了中国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关系,老太爷对儿子极不情愿的服膺正是地主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态度。
雷参谋特殊的身份使他和战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总是在吴荪甫急切想得知战争消息时及时赶到,为吴的公债事业提供时局的信息。战争在《子夜》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如果说吴荪甫所在的上海工商界是一个明的社会背景,那么战争则是一个暗的社会背景,它像一双看不见的大手,暗中操纵着明面上的一切。雷参谋的另一个作用是充当主人公吴荪甫内忧的牵扯者。以吴荪甫的手腕和能力,似乎一切都不足于使他失败,而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使他的失败有了一定的合理性。
屠维岳是被很多评论家提及的人物,和吴荪甫这个铁腕式人物相比较,我们发现屠成了吴在基层的延伸。这两个人物的气质有着惊人的相似。吴专制独断,屠针锋相对,毫不示弱。吴荪甫对屠维岳的欣赏,和他从另一个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有一定的关系。实写屠维岳,虚写吴荪甫,用实写来丰富虚写对象,达到拓展主要人物形象的目的,同时兼顾到工厂内部操作及工人运动。和前面人物使用的操纵性相比,吴、屠两人的关系则显示出作者的处理技巧。吴荪甫要应付几条线索的斗争,面面俱到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屠维岳作为其代理,采取了种种对付工潮的措施,吴荪甫多次出现在现场,来干涉和左右屠的行动,吴所遭遇的工潮困境正是通过他对屠的态度表现出来的。而屠对工人也由最初的和平到最终的使用武力,可以说是吴荪甫态度的折射。他们对付工人的态度是一致的,同样的气急败坏使他们的精神时刻处于紧张状态,控制局势的信心逐渐丧失。但由于两人不同的身份、地位,表现又有所不同。这就使吴荪甫和屠维岳的精神状态呈现一种既交叉又平行发展的态势。所以,尽管屠维岳也是一个性格符码,却体现了作者的匠心,显示出作者控制人物的能力。
此外.《子夜》还描述了其他众多的人物形象,大多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上层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类渣滓,他们没有理想,没有爱情,更没有道德,他们仇视工农,害怕革命.浑浑噩噩,是一群过着颓废无聊生活的资产阶级附属品,从他们身七进一步揭示了剥削阶级的社会关系和资产阶级的丑恶灵魂。难怪瞿秋白曾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⑥
注释:
①王朝闻.《美学概论》[M].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80页.
②迟子建,《芳草在沼泽中》[J].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序言。
③胡耀邦,《在沈雁冰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J].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6月北京第一版,第1页。
④茅盾,《<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J].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81页。
⑤《茅盾全集.创作的准备》第21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⑥瞿秋白,《读<子夜>》,《瞿秋白文集.第二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93页。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M].人民出版社,1981年.
[2]王晖,《茅盾文集》[M].吉林摄影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3]钱振刚,《茅盾评说八十年》[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4月第一版.
[4]《茅盾全集》第21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5]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8月16日。
[6]《茅盾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