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如何标准化
2014-08-26马龙
马龙
在当前,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对信息化的高度概括,而是对推进信息化方法的极度展示。要对“信息化”本身进行“标准化”或者 “数字化”。
当今有关信息化的论述已俯拾皆是,信息化已从十几年前的生僻概念,转瞬间成为了社会大众耳熟能详的寻常语言。讲发展、讲转型、论和谐必有信息化信息化已如春天绽放的鲜花,随处可见,随处可闻。这种情况使得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业内人士感到喜忧参半,喜的是信息化的好处被描绘得很多,忧的是实现这些好处的方法却有意无意被淡化。具体来说,就是在信息化论述中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宏观多,微观少;文字多,数字少;概念多,标准少;热情多,办法少。
宏观多,微观少。在宏观上,大家都在提信息化是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但在微观上,“倍增器”对不同经济体的增长到底能达到多少“倍增”没有定量的表述;“转换器”对哪种发展方式“转换”效果最优没有确切的指明;“助推器”对何类产业升级“助推”最为明显没有具体论证。实际上,我们对“倍增”多的、“转换”快的、“助推”好的方面应大力发展,“倍增”少的、“转换”慢的、“助推”差的,需谨慎推进。
文字多,数字少。指在对信息化的阐述中除信息产业有确切的数字表述外,对信息服务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环境等方面基本都是文字描述。在利用信息化对社会各方面进行“数字化”、“智慧化”的同时,信息化本身却无法用“数字化”来表述,给人一种“灯下黑”的感觉,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对此也颇为无奈。
概念多,标准少。是指现今信息化的概念层出不穷,热点转换的速度都快于摩尔定律。但这些概念都包含什么,其界定标准是什么,发展程度的标准又是什么,如何测定这些发展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却少有叙述。如在讨论信息化建设时经常能听到一种声音,就是整合,说通过整合可以实现共享,从而减少浪费。什么是整合?信息系统中哪些可以整合,哪些不适合整合却没有定论和标准。使得整合更多停留在字面上,而非实际工作中。
热情多,办法少。是指由于对信息化的热捧,社会各界投身信息化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现在时常能听到人们在谈论信息化建设时说“建信息化系统不就是买台电脑,联个网,再装个软件就行了吗?没什么复杂的”。但具体建设中他们又发现买了机器、联了网、安了软件后,并不能实现信息化。
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要对“信息化”本身进行“标准化”或者说是“数字化”。首先确定“信息化”的范畴,其次确定范畴中各项内容所占的比例,最后还要确定反映内容的依据。然后,在数字化层面再来谈论信息化和发展信息化的方法和方式。在当前,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对信息化的高度概括,而是对推进信息化方法的极度展示。
同时,我们还需对信息化中存在的三种“复杂性”保持清醒的认识。
技术的进步掩盖了技术的复杂性。如同车从独轮到两轮再到四轮,使车辆的操作逐渐方便一样,信息化中典型如软件的汇编语言代替机器语言、高级语言代替汇编语言、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代替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等等,把机器语言、面向过程等繁复、难懂的技术屏蔽了,代之以直观、明了的高级语言、面向对象等新技术,使大众产生了技术容易的错觉。
技术分工的细化分解了技术的复杂性。如同工业化大生产中的生产线,每个人只负责自己岗位上的有限工作,天长日久的重复动作,对生产线上的每个人来说都会认为自己的技术很容易。现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许多人员,其所处的位置就如同生产线的员工一样,只要掌握有限的技术,典型如几种编程软件,就可以应付自己岗位,使其认为编程不过如此,无复杂可言。但要问生产线是如何设计、制造出来的,很可能无言以对。一言以蔽之,这种情况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技术教育的失衡淡漠了技术的复杂性。要说信息化建设硬件相对容易,软件较难,最难的是数据和对数据的开发利用。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的重点应是数据(即业务系统),其次是软件,最后才是硬件。实际上,现在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教授的是各种编程工具,而对利用这些工具需要解决的业务系统却很少涉猎。这就如同汽车修理人员掌握了大量的工具,却对其需要制造或修理的车一无所知。也可能有人会说,业务系统成千上万,各有不同,我们怎么能把它们都传授给学员?其实,这就如同概率一样,有限次无规律可循,无限次则必然存在规律。业务系统虽然成千上万,各有不同,但它们在数据层面是有共性和规律的,各类数据编码标准即是明证。
(作者为威海市经信委副主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