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新式思想品德课的现实意义
2014-08-26邱凡英
邱凡英
摘 要: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国家加大了对初中各学科的课改力度,尤其是思想品德科目。新式教学在实践中有很多传统的教学模式所没有的优点,作者总结出几点经验:新式思想品德课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利用情感驱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时效性。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个性发展 思想道德水平 时效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它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四大特征,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而忽略学生的体会和感受,使课堂失去生命活力。新课改后的思想品德课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论,以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为手段,以面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生活为重点,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目的,全面落实新课改理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新课改后的思想品德课到底有哪些现实意义呢?下面我谈谈感悟。
一、新式思想品德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俗话说:“十根指头有长短。”每个学生由于性格、兴趣、生活环境的影响,个体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如果老师用一把尺子来衡量的话,则能力差的学生的积极性将会受挫,能力强的学生有可能骄傲自满、滞步不前。新式教学倡导教学尊重学生个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树立“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教育观念。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如在探究学习《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时,我应用“抢盐”风波设计了3个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1.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2.“抢盐”风波是如何体现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的?3.“抢盐”风波给我们哪些启示?学生对“抢盐”风波具有浓厚兴趣,设计的问题具有梯度,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二、新式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在新的教学要求下,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内容更清楚,学习方法更有效。每堂课都在学生完成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上课时教师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一带而过,而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对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通过精讲释疑帮助解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得到大幅提高。例如,学习《法律保护公民隐私》时,我编制的教案的正文部分的第一项是学习导航:预习检测:(1)什么是隐私和隐私权?(2)公民的哪些个人秘密属于隐私?(3)我国目前有哪些法律对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做了规定?(4)公民享有哪些方面的隐私权?学生通过课外预习基本上掌握了本课内容,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很大作用。
三、新式教学利用情感驱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情感是引发学生个人行为的内驱力。在思品课教学中,如果学生的认识与行为之间缺少情感驱动,就会导致知行脱节。因此要提高思品课实效,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知中激发行的情感,利用情感的驱动,促使学生自觉实践道德行为。思品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一些鲜活的事例,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但是有的课文中的事例由于时效性,不足以引起学生道德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可以利用学生课前收集的一些时事资料,充实感性材料,满足学生道德情感上的需求。
如上《身边的诱惑》一课时,教师借助大量丰富的录像、图片及报纸杂志上的报道并加上严肃的表情、动情的语言介绍黄赌毒的诱惑及危害。当学生观看了因赌博和吸毒而导致家破人亡的录像及图片后,都为片中的当事人感到愤怒,有些学生甚至流下了同情的眼泪。这样的教学充分利用情感渲染,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新式教学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时效性
应当看到思想品德课在解决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更应当看到许多学生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在解决学生知与行的统一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教学模式。马卡连柯曾经说:“在学生思想和行为之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回顾以往,思想品德课教学过多强调认知部分的灌输教育而忽视情感熏陶、行为导向,学生不能亲身感知并且践行所学知识。因此,这种缺少实践环节的“知识传授”是不可能内化为学生的“情意行”的,这种知与行相脱节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想品德课的时效性。
根据知行统一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强化认知的同时,要激发情感、指导行动,对学生的行为实践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让学生亲力亲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所学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行为实践;反过来,在具体的行为实践中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理论观点的理解,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