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布艺或者其他
2014-08-26李晓光
李晓光
如果在冬夜
一本打开的书,仿佛是一个行走的村庄,总是牵引着许多脚步长途跋涉甚至千山万水。眼前敞开的这本书,是从电脑上下载的一本简易书,名字是《如果冬夜,一个旅人》。卡尔维诺笔下的文字,总是带着某些玄机,让你的内心充满了无穷的想象,向着久远的未知,比如在那看不见的城市里,总有一些像我一样热衷于文字里行走的旅人,望风而动,在一个个暗寂的时光里,让你的心随着一些故事情节策马奔腾。
我不知道他要在这个冬夜里说什么,或者怎么说。但是这个题目确实已经吸引我了,我以饱满的热情期待下文。
阳台的门把热情的阳光请进来,对着窗子的花儿静静地开放着,开得满目金黄的心事,从浅春里一路走来,在这晚春里已愈见荼蘼之势。每天阅它无数,看着眼前一地的落瓣儿,想生命怎么这么不禁数?走着走着就老了。
窗外是一片明净安详的清晨时光,远处火车的汽笛声悠远地向远方驶去,渐行渐远……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是独自芬芳,还是春色满园?这似乎都不重要,但却十分重要。
最后一块家织布
曾经有那么一年,一个12岁的小女孩站在街口,渴望着蓝天白云,内心充满了温暖。
车子一辆一辆地从眼前经过,载走的无非是她要到远方去的想法。
那是个梦想没有发芽的季节:父亲和母亲迎面走来,在一个敞着口的三角布兜里,露出了一抹蓝,只记得那蓝色是那样地惊心动魄,以至于穿过迢迢岁月之后仍是不忍相忘。那是她至今仍以为是看到的最好的颜色了,是一套小姨送她的北京蓝衣服。她始终怀念着那个梳着两条辫子、穿着那套北京蓝的旧时光,棉布的质感传递着贴心的暖。
棉布衣不知从何时起逃遁得那样远,好像连化装舞会没来得及开?以至于遍寻良久仍无处打捞。我不止一次地在网上打开那些关于民族服饰的网页,希望在那里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儿时的布拉吉,或是祖母的炕桌上一层层糊好的袼褙,在初冬的室内散发着久违的味道,穿在脚上的布鞋舒适中带着母爱的温度。
那些素朴的花色在不经意间也会出现在小孩子挽着的袄袖子上,两只透红的脸庞燃烧着冬天,鼻子淌出的清鼻涕将袖子蹭得坚硬锃亮。
最后一块家织布成为我人生的“封底”,常常在孤独无助的时刻将它想起。
在我女儿出生的时候,婆婆送来婴儿用品里有一个小褥子,它的褥面据说是祖母留下的一块家织布,那是从遥远的地方带到东北来的,带着鲁地棉花地里特有的味道。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家织布,脸上透露着惊疑与不屑。看似粗鄙,那一行行布丝粗糙得能够看到它的纹路,好在这块家织布是褥子的封底,不会直接接触孩子的皮肤。
在祖母和姑婆婆们断断续续的谈话里,我知道了遥远的关里家埋藏着一个小村庄,小村庄里生长着大枣树,被他们亲切地唤作“祁庄”的地方。一个三寸金莲的妇人,也就是我爱人的奶奶,挑着沉重、笨拙的木桶,手扶着厚厚的墙壁蹒跚着,一步三摇,从泰安脚下走到了东北。那时爷爷带着两个大儿子闯关东,另一个三儿子在部队里当兵。那时,也就是这个从小出生在英雄的梁山泊的女子,带着三个嗷嗷待哺的小孩子讨生活,她的背影经常出现在村人的视线里,那倔强的不服输的性格一直印在她干瘪的嘴角,直到她80岁那年。
在最后的那块家织布上,我看到了她年近80岁时,为了能够回到故乡去看一眼屋前的大枣树,还想独自一人爬上火车,那些年她经常是以这种方式穿行于山东和黑龙江的。说起这番话的山东女人,脸上的那种坚强,让我对一个大字不识的她我肃然起敬,那布丝粗糙的纹理,分明是一条回乡的车辙啊!
也不知,老家的门是否为她敞开?
责任编辑:黄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