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镇”走笔
2014-08-26方明元
方明元
春雨霏霏,稽山如黛,鉴水似烟。早春三月的一天,我怀着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心情,来到了魂牵梦萦的绍兴市鲁镇。
我清晰地知道,鲁迅先生在小说《孔乙己》中对鲁镇进行了描写:鲁镇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一个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伴随着淡淡的掺了水的绍兴黄酒的香味,在孔乙己唠叨的“多乎哉?不多也”的令人发笑的言语声中,鲁镇就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熟悉起来。
相隔不久,鲁迅先生又在他的小说《明天》《风波》《社戏》和《祝福》里,陆续出现了鲁镇的地名。而鲁迅先生的不朽名著《阿Q正传》中阿Q生活的未庄,也是鲁镇的一个村庄。从此,鲁镇就和孔乙己、九斤老太、祥林嫂、闰土、阿Q、假洋鬼子、鲁四老爷等文学人物形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鲁迅先生生前对鲁镇情深似海,源自于他对故乡山水、社戏、黄酒、石桥,对童年生活梦幻般的深深眷恋。鲁迅先生对母亲和外婆的关系一直十分亲近,母亲姓鲁,就是他特别喜欢用鲁镇作为小说背景的主要原因。而绍兴城外的安桥头是鲁迅先生的外婆家,舅舅家住在皇甫庄,大姑家住在吴融,小姑家住在东关,在这些村镇里,都曾经留下鲁迅先生孩童时代生活的足迹。
鲁镇既是先生的故乡,也是他的精神家园,走进鲁镇,我们就走近了鲁迅先生。
用青条石铺砌成的鲁镇广场上有鲁迅先生的青铜坐像,他双目如炬,烛照四方,这是鲁镇的点睛之笔。鲁镇有一湖两河三街,一湖为鉴湖,是越中名湖,绍兴人民的“母亲湖”;鲁镇依湖而建,两条小河自东向西穿过镇区,流入鉴湖,形成“人家尽枕河,楼台俯舟楫”的水乡风景,是“绍兴城建三万丁,十庙百庵八桥亭,台门足有三千零”的立体再现。三条街道店铺林立,清一色的黛瓦粉墙,灯笼高悬,酒幡招展,迎亲的队伍鼓号齐鸣,社戏台上,好戏连台。历史与现在在时空中交错,我仿佛走进了20世纪初绍兴的风俗人情画卷之中。
我行走在充满民俗风情的商业街上,不时会碰到阿Q、祥林嫂、假洋鬼子、鲁四老爷等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阿Q”头戴乌毡帽,身穿有补丁的短褂,手里拿着一枝竹制旱烟管,摇晃着辫子,嘴里喊着“造反了,造反了”!还唱出绍剧《龙虎斗》“我手执钢鞭将你打”的唱腔。而在狭路又碰上了“赵太爷”,头戴狐皮红滴子帽,穿着长衫马褂,手持水烟袋,看见阿Q的狼狈相,不禁捋捋胡子,仰天哈哈大笑;我正在观看这个“街头话剧”时,忽然看见了“祥林嫂”正缓缓走来,她手持一枝比她人还高的竹竿,提着一只破篮,篮里有一只破碗,见人就唠叨着:“阿毛,我家的阿毛呢……”博得了与我同行的数十位游客的同情和叹息。
鲁迅小时候的生活民俗和笔下风情正成为绍兴人招财进宝的招牌。漫步在鲁镇街头,“咸亨酒店”、“鲁镇茶店”、“百草园饭店”、“阿Q酒家”、“孔乙己商店”等以鲁迅先生小说中的地名、人名作店名、商品名的小店随处可见。鲁迅先生在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学遗产的同时,也为绍兴人民创造了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商业资产。许多有经营头脑的商家开始从鲁迅的作品中“淘金”,一些有影响的地名、人名、作品名被源源不断地挖掘出来,成了店名或商标。那些被冠以三昧、百草园、故乡、祥林嫂、孔乙己、闰土、阿Q、华老栓的商店及商品充斥鲁镇,像孔乙己的茴香豆、鲁镇牌酱鸭、七斤嫂乌干菜等注册商标,有的还成了省、市著名商标,成了一笔丰厚的无形资产。
我在鲁镇传统商铺区徜徉,这里汇集了众多的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商业店铺,具有浓郁特色的绍兴贡品店、锡箔店、毡帽店、越瓷店、油烛店、成衣店等,让人眼花缭乱。如果没有熙熙攘攘的游客在店里购物,岁月与时光顺序倒流,我好像回到了一百多年前的鲁镇。
回首烟雨朦胧的鲁镇,我想,如果鲁迅先生还健在的话,他那忧国忧民的愁眉一定会尽情舒展,欣然写下一篇崭新的《祝福》来。
责任编辑:黄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