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莫高窟洞窟文化调查与研究

2014-08-26刘菲

文教资料 2014年13期
关键词:供养人殿堂佛教文化

刘菲

敦煌莫高窟洞窟文化调查与研究

刘菲

(日本国学院 文学研究科室,日本 东京都 155-0041)

敦煌莫高窟洞窟文化是我国古代洞壁建筑、佛教文化、壁画文化三位一体的集中体现,其中蕴含的佛教文化与建筑人物信息,为世人展现了一个辉煌的南北朝时期。本文对敦煌莫高窟洞窟涵盖的佛教文化、建筑文化和人物画像进行了简要分析。

敦煌莫高窟 洞窟文化 洞壁建筑 佛教文化 壁画文化

引言

敦煌莫高窟被称为千佛洞,为十六国时的前秦所建,主要以佛教文化为主,并围绕“佛”的主体,既有明显的佛教建筑特点又不失中国传统建筑特色。莫高窟洞窟内现存大量人物画像壁画,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仅针对目前被破坏的莫高窟进行莫高窟文化研究,虽然不能全面还原古时敦煌的盛况,但是其文化的点滴已经渗入洞窟的细节中,当时传入中国的佛教融合了大量印度佛教文化,使敦煌具有了一抹异域风情。

一、敦煌莫高窟洞窟佛教文化渗透分析

此说未载于正史,为坊间流传,因作据说。南北朝时期,国内政权纷争,但对于佛教都持尊崇态度,特别受到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的推崇。由于统治阶级及大量王公贵族的信奉,敦煌的修筑佛像大肆流行。丝绸之路的修建和佛教文化在全国的盛行,敦煌的开窟活动越发活跃,直到元代,敦煌莫高窟的开窟活动才停止下来。莫高窟修建前后约有一千多年均以佛教文化为中心,还有少量的道教等其他教派文化掺杂其中。敦煌莫高窟的洞窟佛教保留了大量的佛教藏经和资料,每个洞窟所藏内容均是一个历史时期内的佛教造诣的集中体现,对古代文化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在莫高窟中,以佛教人物和佛教供养为主题的壁画随处可见。因其佛教的藏经数量巨大,所以南北朝时期,将莫高窟理解为一座大型石窟寺庙也不为过。

在莫高窟第290洞窟中,有大量描佛教故事的壁画,具有明显的“连环叙事图”特征,以及说法图、经变画、佛教史迹画等,壁画中有明显的印度初传佛教特色和中国服饰特色,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其保留了传入佛教很多的原有特点。在很多洞窟中有关于佛教人物的彩塑和壁画,如释迦牟尼、弥勒等人物形象经常出现。南北朝期间,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使得莫高窟的佛教文化五彩缤纷。自唐朝“安史之乱”后,吐蕃实力进入河西,成了敦煌的主人,将藏传佛教的内容带入了莫高窟之中,虽然仍留存些许盛唐时期的风格,但是在壁画之中开始出现密宗神像和表现佛教圣迹的瑞像,人物也开始出现吐蕃的僧人造型。自党项人建立西夏后,从西藏迎来了藏传佛教的噶举派大师,藏传佛教由此在敦煌地区发扬起来。至1227年成吉思汗率部进入敦煌后,莫高窟中加入了信仰密宗佛教的蒙古族特色。截至元代初期开窟活动停止,敦煌莫高窟中蕴含的佛教文化就已经涉及印度原传佛教、中国中原融合后的佛教、藏传佛教和蒙古族所信仰的密宗佛教多重佛教文化,可见敦煌莫高窟的佛教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

二、莫高窟窟前殿堂与窟檐建筑分析

敦煌莫高窟的石窟建筑,主要包括扩洞窟建筑、窟前殿堂建筑和窟檐建筑。窟前殿堂建筑与窟檐建筑,主要指洞窟前同洞窟相连接的木质建筑结构,具有浓郁的中国建筑特色,将佛教的印度特色与中国的木质建筑完美结合在一起,两种建筑体系相互渗透又不失违和,文化价值十分重要。

在莫高窟的洞窟中,窟前殿堂建筑和窟檐建筑基本在形式上是一致的,在一些细节上略有差异。窟前殿堂建筑主要在底层洞窟中见到,因为底层洞窟前的空间十分宽阔,地面允许建筑大型的木结构建筑。窟檐建筑主要在底层洞窟以上各层洞窟中见到,这些洞窟的建造位置较特殊,空间较小,限制较多,与洞窟相连建筑木质结构的建筑物多以窟檐形式存在,但其与窟前殿堂建筑的功能作用是基本一致的。窟前殿堂建筑的最早记载是五代宋曹氏归义军时期,目前已知的是第98窟,这个时期敦煌莫高窟的开窟特点是开大窟、窟形甬道、绘制真人大小的人物画像等,第98窟甚至成了之后时期开窟的模型。曹氏对于窟前殿堂建筑和洞窟的开窟有佛教思想的原因,曹氏的尊佛思想对此后的开窟活动影响极深。在敦煌莫高窟中,已知最早的窟檐建筑是晚唐的第196窟窟檐,稍迟一些的是宋代时期,这说明在晚唐时期,张氏归义军与曹氏归义军时期就有很多窟檐建筑存在。当然,并不是说晚唐、五代宋时期是窟前殿堂建筑和窟檐建筑的开始时期,这个阶段的莫高窟已经开始大量使用中国化的木结构建筑,至于何时开始进行印度佛教色彩与中国木结构建筑结合的,可以向前追溯。

窟前殿堂建筑间窟檐建筑并不是每个可见都有的,受到洞窟崖面位置的影响,以及石匠与木匠的合作。莫高窟洞窟的窟前殿堂建筑和窟檐建筑,修建时先选择洞窟的位置,再由石匠挖石开凿窟型,画工同时进行壁画的绘制,塑匠负责彩塑环节,木匠的工作是洞窟的最后部分,负责窟前殿堂和窟檐建筑的工作,从而避免影响窟内其他工作,有利于窟内工作的采光。在晚唐、五代宋甚至更早一些时期内,只有完成洞窟的窟前殿堂建筑和窟檐建筑,才认为一个完整的洞窟开掘完成,窟内外的工作是莫高窟洞窟的整体设计内容,这使得随后的洞窟开窟活动中有了更多中国元素。在敦煌石窟中,洞窟中有石窟部分,有木质结构的建筑部分,这种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传承,表明了莫高窟的中国色彩。

三、莫高窟洞窟人物画像认识

莫高窟内的人物画像,主要以佛教人物形象为主,按照佛教中的人物设定,有佛教故事图、说法图、经变画、佛教史迹画等。在敦煌莫高窟的第285窟、第138窟、第249窟、第290窟中有大量的洞窟壁画,特别是第290窟中的佛教故事壁画,同中国传统手卷画类似,但又有大量注释文字存在,自身特色明显。壁画内容中有山水风景、花鸟鱼虫和人物,其中深受佛教思想影响,人物画像较多。除去一般的佛教人物画像外,供养人画像也是敦煌莫高窟人物画像的一大特点。在敦煌阴氏家族的归义军时期,供养人画像较多,其中第138窟中是阴氏家族的供养画像,洞窟外面是清代时期修建的木质结构建筑。窟内的东壁门南侧绘有维摩诘经变,下面画有十五身女供养人和小孩供养人,供养人面向北;门北则画有报恩经变,其下画有十身女供养人,同样面朝北;在南壁,上方画有楞伽经变、金刚经变、阿弥陀经变、法华经变和天请问经变共五幅经变;在下面画有立佛、地藏和弟子画像,十身菩萨;在前面画有十身男供养人,供养人面部朝向西;同样,在西壁和北壁也画有供养人画像,在顶部是千佛画像,中间是说法图。如此多的绘制,可见阴氏家族对莫高窟的贡献之大。另在第285窟中,在说法图下方,供养人的画像长达一个壁面,其中不乏一些穿着王公贵族服饰的供养人画像,可见在敦煌莫高窟的开窟活动中,为之奉献的人涉及层次之多。

对莫高窟人物画像的研究,始于第420窟的说法图的研究。在第420窟中,说法图中蕴含丰富的佛教思想,在其他洞窟如第196窟的密教观音经变等,均是以单独的人物画像为主,人物画像位置较独特,而供养人画像则多以组合团体的形式出现,且这些供养人之间均有亲情关系。在莫高窟中见到的供养人画像,所供养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对洞窟中的彩塑的主尊进行供养,如对佛教主塑像人物的供养等,包括观音、释迦牟尼、弥勒等主要佛教神话人员的供养;二是对洞窟中的一壁之上的画像的供养或造像的供养,体现在洞窟中的壁画上,便是供养人物画像一般都向着中心龛内的彩塑主尊朝拜。吐蕃统治时期,在第231窟的东壁上绘制有供养人画像,而在吐蕃统治晚期、归义军晚期和沙洲回鹘西夏统治时期,供养人的画像比较少见,其中以阴氏家族中的阴伯伦夫妇的供养人画像尤为闻名,被视为原创性画像。

除去供养人画像外,在敦煌莫高窟中最负盛名的就是飞天画像,窟内菩萨的造型被称为“东方的维纳斯”、“东方的圣母”,这使得莫高窟被称为东方的佛教文化圣地。飞天画像源自印度的古神话中专管娱乐和歌舞的神,在佛教传入中国后,飞天的形象被赋予了更多中国仙人的形象。飞天是中国佛教中天龙八部中的一员,在神话传说中飞天是一个群体,有男有女,但在莫高窟中,多以女性形象出现在壁画中。飞天在天空飞翔,脚踩彩云,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弹着琵琶箜篌,横笛竖琴,联袂歌舞,互相追逐,似燕似风,如同莲花般飘来飘去。

结语

敦煌莫高窟洞窟文化中的佛教文化、建筑文化和人物壁画文化,在第285窟、第138窟、第249窟、第98窟、第196窟等洞窟中表现得较集中。且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如莫高窟的窟前殿堂和窟檐建筑就有初唐时期的建筑特点,晚唐五代时期在全国盛行,莫高窟洞窟文化的民族化和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在人物画像上有浓郁的中原韵味,这是敦煌莫高窟中原汉文化和佛教文化相结合的证据。

[1]萧默.敦煌建筑研究[M].文物出版社,1989.

[2]马德.敦煌莫高窟史研究[M].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

[3]张先堂.唐宋敦煌世俗佛教信仰的类型、特征[C].佛教物质文化:寺院财富与世俗供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4]梁尉英.敦煌佛传慨观及其中国化之特点[C].1990年敦煌国际研讨会文集——“石窟艺术编”,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供养人殿堂佛教文化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叩访尘封的殿堂
“上海1934”闪耀首尔艺术殿堂
这些大要案为何摆上了议决国是的殿堂
千佛崖805窟供养人造像的几点思考
Barovier&Toso灯饰殿堂
西夏时期莫高窟的营建——以供养人画像缺席现象为中心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西夏重修供养人像蠡探
西夏佛教艺术中的“家窟”与“公共窟”——瓜州榆林窟第29窟供养人的构成再探
从佛教文化中汲取精进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