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秀丽抒乐情
2014-08-26何友生
何友生
摘 要: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借“醉”阐述了一种大度,一种心灵的愉悦,一种理想的追求,美不胜收。“醉”美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时空变化景物美;二是神形兼备人物美,描写的人物是“至美至乐”的,这里有歌唱生活的劳动美,有尊老爱幼的“德馨”美,有与民同乐的理想美;三是野趣野味野宴美,而“野”美美在哪里?四是由俗到雅追求美,从低俗的酒醉美到一般的山水陶醉美,再到高雅的“与民同乐”美,“醉”美的内涵在一层层变化着,追求着。读《醉翁亭记》还能品读到欧阳修的人生:一种心灵的畅达,一种理想的追求。总之,“醉”是美的。
关键词: 欧阳修 《醉翁亭记》 醉美
每次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总给人一种大度,一种追求,一种愉悦的感受,美不胜收。《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在被贬滁州后的第二年,与朋友宴饮醉翁亭,醉酒醒后所作,文章处处透出一种醉美。那么,这种醉美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
一、时空变化景物美
文章描绘了醉翁亭秀美的景色,远山、回峰、翼亭、清泉、佳木、游人、欢鸟等交织在一起,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如诗如画,人立于亭中,观四周景色,如品美酒,让人陶醉。这秀美的风景,是通过时空的变化描绘出来的。首先,从写景顺序看,文章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层层递进,绘出主景,引人入胜。文章开头以“环滁皆山也”五个字总领全文,将滁州的整体环境一笔勾出,再向局部推进,先写“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后写“蔚然而深秀”,再写“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最后推出主景——“有亭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整体局部,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山水画,这画有山、有水、有泉、有林、有亭。整幅画面以“环滁皆山”这一整体环境作为背景,在苍翠欲滴,风光秀丽的琅琊山中,峰回路转处,一泉“泻”出,“潺潺”作响,泉水的“潺潺”声点破了远处群山的寂静,构成了这幅山水画的动态美,“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点缀群山,给这幅画增添了灵气。再次,文章按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描写景物。文章第三段,先写夕阳,再写树林,然后写林中鸣鸟,最后写游人去,太守归,宾客从,运用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描绘出一幅日暮醉归图。“夕阳在山,人影散乱”由夕阳写到山、由山写到人影,仅仅八个字,就写出了醉罢晚归的美好情景,“人影散乱”透出了一种“晕乎乎”的醉态美。“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写人鸟相乐,显示出自然与人事的情趣,人去后,鸟儿们唱出了欢乐的歌,它们陶醉在秀美的山林间,这些,在醉意朦胧的太守眼里,似乎显现出一种迷人的醉态美。在这篇文章里,欧阳修写美景不仅讲究远近、高低的空间变化,还讲究早晚、四季的时间变化。文章第二段写早晚和四季的景色,显示出一种朦胧的、醉态的变化美:“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早晨的景色是美丽的,一束束阳光透过丛林,光彩夺目,这时,林中的雾气慢慢消散,雾气中的水珠,在阳光中,闪射出斑斓的色彩;傍晚的景色也是美丽的,夕阳下山,光线慢慢黯淡,山谷四周的烟云聚拢,山谷变得昏暗了,这种早晚的光线变化,使秀丽多姿的醉翁亭蒙上了一层轻纱,宛如一个美女,戴着面纱,行走在僻静的街道上,蕴涵一种神秘的醉美。这一段,欧阳修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美,而且进一步描绘了四季的景物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这一句,作者以高度凝练的语言,突出了四季变化的景物,加重了山水优美秀丽的色彩。一个“发”字,春意乍现,一个“香”字,便春满人间,从野草发芽,到百花芳香,既写出了春天鲜艳的色彩,又写出了春天扑鼻的幽香,更点明了春天时光推移的过程;其他三季也一样:夏“木”从“秀”到“繁”,秋天由“风”到“霜”,冬水从“落”到“石出”,都显示出时间的变化和推移,作者抓住最能体现四季变化的景物:春花、夏木、秋霜、冬水描绘,给人一种高度的浓缩美。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然,赞美自然,面对朝暮、四季景物的变化美,由衷叹道:“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之,欧阳修用时空的变化描绘了醉翁亭美丽的景色,表现了他寄情山水的情怀,给人一种心灵的愉悦。
二、神形兼备人物美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了五类人物,这五类人物虽是简笔勾勒,却写出了人物的神,体现了“至美至乐”①的人物美,读来令人陶醉。第一类是负者,“负者歌于途”,短短五个字,就把劳动人民的劳动美通过“歌”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歌”是负者的神,让人联想到劳动人民的欢乐,这里作者着重体现人物的劳动美。第二类是行者,“行者休于树”,这些人行走累了,随便找个地方或坐或倚,在树下休息,“休”是行者的神,他们在用辛劳之后的愉悦感受生活的美好,这是人物的愉悦美。第三类是游玩的滁州人,他们“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写出滁人幸福、和谐的生活,“呼”、”“应”二字,写滁人出游时的欢乐劲,“伛偻”写老人的形态,“提携”写大人对小孩的呵护,体现了人物的“德馨”美。第四类是众宾,他们行令喝酒,“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只几句,就把众宾欢乐的情形表现了出来,这是人物的欢乐美。第五类是太守,“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用肖像和神态描写太守,“苍颜白发”是肖像,“颓然”是神态,他因酒而醉,更因滁州百姓幸福、祥和的生活而陶醉,这样,一个勤政爱民、与民同乐的太守形象便跃然纸上。总之,《醉翁亭记》中,描写的人物是“至美至乐”的,这里有歌唱生活的劳动美,有尊老爱幼的“德馨”美,有与民同乐的理想美。作者没有着重写人物的外形,主要突出人物的精神,这正是庄子“非爱其形也”②,“德将为汝美”③的美学主张的体现。这美好的人和事,既是对自己政绩的陶醉,又是对自己治国理想的实践而陶醉,这是一种心灵的畅达与释怀,为下文抒发与民同乐的感情所铺垫。
三、野趣野味野宴美
文章第三段,在写太守宴的美好时,作者从“野”入手,绘秀丽,抒“乐”情。“野”美在哪里?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宴席的地点美——野外(醉翁亭);宴席的菜美——野味(“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鱼”,说明鱼是他们自己钓的野鱼;“山肴野蔌”,说明是山里打来的鸟兽和山里采来的野蔬菜);宴席的酒美——土酒(“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宴席中的游戏美——野趣(“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说明宴席没有王公贵族家酒宴的高雅,无管弦助兴,他们有的是野餐的无拘无束,射饮弈棋,猜拳行令,想说就说,想站就站。)这美好的野宴,是欧阳修对美酒的品尝,更是对生活的品味,为下文抒发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所铺垫。
四、由俗到雅追求美
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醉美的第四大特点是“醉”的追求美。被贬滁州后,欧阳修已经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和精彩,他坎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悟出了生活的真谛:以“醉”衬乐,以乐排忧,与民同乐,其乐融融。一个刚正不阿,有追求,有理想的志士被贬到边远的滁州,他忧伤,他愁苦,但是,他不能一忧到底,一愁不振。是金子,不管放到哪里都会发光的,他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自己的理想。他先是以酒消愁,即便是给亭子取名也取“醉翁亭”,给自己取别号也用“醉翁”,后来,他意识到,这样下去是不行的,李白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④接着,便以山水之乐来排忧,他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看到这优美的青山秀水,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这样,“醉”美的意思就更深了一层,由纯粹的酒“醉”美上升到了观赏景物的“陶醉”美,这时的“醉”美已经是一次质的飞跃了。如果仅是以山水之乐来排忧,那么只能算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说的迁客骚人,他们“以物喜,以己悲”,也就是说,他们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样的人算不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志士,欧阳修是不是这样的迁客呢?文中写道:“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里的“乐其乐”是以滁人的快乐为快乐,这些滁人都是欧阳修治下的“民”,也就是“与民同乐”。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⑤由此可见,欧阳修“乐其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再现,他传承了儒家的治国理想。“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时,他不仅陶醉在酿泉的美酒、醉翁亭优美的风景中,更陶醉在“与民同乐”的治国理想中,他由一般的迁客上升到了仁人志士,他“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样,“醉”美的意思又深了一层,由山水之醉上升到了“与民同乐”之醉,这是“醉”美的第二次质的飞跃,这时的“醉”,其美学价值已经上升到了最高层。总之,在这篇课文中,欧阳修的“醉”美是从低俗的酒醉美到一般的山水陶醉美,再到高雅的“与民同乐”美,“醉”美的内涵在一层层变化,他的“醉”贯穿一种大度,一种心灵的畅达,一种理想的追求,这是一种追求美。
总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篇千古美文,文章描绘了醉翁亭秀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读它,就如同品尝百年美酒,从《醉翁亭记》,我们品读到欧阳修的人生,他的“醉”,贯穿一种情怀,一种大度,一种心灵的畅达,一种理想的追求,他的“醉”,很美。
注释:
①庄子·田方子.
②庄子·德充符.
③庄子·知北游.
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⑤孟子·梁惠王下.
参考文献:
[1]戚廷贵主编.美学原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
[2]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9.
[3]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用书.
[4]总主编薛金星.中学教材全解.八年级语文下.
[5]主编张泉.金榜学案教师用书丛书.八年级语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