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理财要避陷阱
2014-08-26张正修
张正修
随着社会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年人的理财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专业人士建议,老年人投资首先以安全为主,其次才是资产的保值增值,尤其要避开心理陷阱。
老年人理财七大心理陷阱
陷阱1:痴迷症 50多岁的徐某自买上彩票后,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搞数字排列组合。每当买了几个号码时,他就会整天研究为什么没有中大奖,一连几天都有些萎靡不振。他还将买过的彩票号码贴成一本“书”,平时外出时怀揣着这本“书”,走到哪儿琢磨到哪儿。
陷阱2:好赌气 有的老年人心情不好时,就会盲目消费,以发泄心中不快。这种赌气式消费的念头无处不在。买些用不着的东西,把家里常用的东西损坏后再买,这种现象在老年人身上时有发生。有时,自己不知道要干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仅仅是被瞬间快感所左右,结果花了许多冤枉钱,买了很多根本不需要的物品。
陷阱3:无戒心 心理学上有一种“优先性偏见”,即人们在形成一种嗜好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歪曲其他的信息以支持自己的偏好。一些老人被广告上产品的外形和夸大的功能所打动,结果买回的产品存在很多质量问题。
陷阱4:时髦病 张先生本在市区有一小套住房,但为了追求“时尚”,他卖掉市区的房子,又贷款在郊区买了一套别墅。可是,郊区各项生活配套建设跟不上时代发展,张先生不仅每月要偿还贷款,支出也增加许多,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搞得家庭不和睦。
陷阱5:赶潮流 一些老年人,股市热的时候跟着炒股,基金上涨的时候抢着买基金。前些年,中央银行多次下调银行存款利率,一般保险公司的利率调整往往稍微滞后。因此,每次利率下调时,总会激发一些人去赶“末班车”的心理,演变成抢购保险潮。一些老年人并未了解那些险种是否适合自己便一味投保,没有为今后的承受能力做打算,几年后因无力支付保金而退保。
陷阱6:想当然 近年来,国债这个“金边债券”市场行情上涨。李大妈有几万元资金,便一股脑儿地买了几期凭证式国债。几个月后,李大妈有事急用2万元钱。她没料到,凭证式国债在半年内提前支取不但没有计息,而且还要支付2%的手续费,得不偿失。她只是想当然地认为买国债安全,利息有保证,而不认真地了解提前支取的规定,造成损失。
陷阱7:恐惧症 一些经历过股市投资失败的老年人会形成一定的恐惧心理,这往往是造成下一步投资失败的一个重要的心理误区。某次深度套牢的股民在下次买入股票后就会变得非常敏感,股市略有震荡,他就赔钱“割肉”了,从而造成巨额亏损。
老年人理财安全第一
存款是老年人最常用的一种理财方式。老年人认为,将钱放在银行里不仅安全,同时还有利息收入,是一种非常稳妥的保值增值方式。但是,很多老年人却不知道,存款也有窍门。
有位老人看到银行的利率表显示,存款期限越长利息就越高。于是,他便将自己所有的钱都存成了三年或五年的定期存款。结果,后来他突然生病住院急需用钱,从银行将钱取出来时,由于存款期限没到,只能按照活期利率结算,他因此损失了很多利息收入。
现在,有的银行推出的一些理财产品,例如中行推出的“变利多”,都是七天通知存款的“变身”,属于比较稳健的理财产品,非常适合风险承受能力有限的老年人。
理财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老年人也需要理财。但要合理安排自己的财务,以应对收入下降、开支费用上升等问题。要坚持稳字,秉承“100法则”,即风险投资等于100减去自己的年龄。对一位30岁的投资者而言,投资组合中70%可以是风险资产;但若是一位70岁的投资者,风险资产比重就至多只能30%。老年人理财安全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