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学子的福音
2014-08-25熊国英
熊国英
对于学生来说,中考就像一个战场,激烈的竞争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严重束缚了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了突破这一素质教育“瓶颈”,教育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但因种种原因,这项改革始终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方案中重点提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欲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从“减负令”的抗药性看当前中小学教育存在的弊端
早在1988年5月,当时的国家教委就发布规定,要“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2000年2月,教育部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切实把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下来”。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减负”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3年8月,教育部又发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严”是本次意见征求稿的突出特点,其内容包含很多“严格执行”“严禁”“必须”等字眼。
教育部此次“减负”措施符合世界儿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捍卫童年”、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决策。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如果中高考制度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考试升学还是用单一的分数标准选拔评价学生。在每分必究的升学录取制度指挥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被应试化,在这种情况下,“减负令”要求小学不要考试,不要百分制打分,不要排名,只是“听上去很美”。
现在学生苦、家长累,很大程度上还是我们的考试评价制度造成的。唯分数是举的考试评价制度和人才选拔方式不改变,学生减负就无从谈起。换句话说,是现有的中高考制度,决定了中小学的教育方式,而不是相反。在应试教育模式中,分数竞争被激发到不恰当的程度,从孩子上小学的第一天便能感受到。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2013年9月底在广州教育大讲坛上演讲时表示,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把学生“修理”得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是成为考试机器。
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但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由于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下被层层强化,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连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被挤占,影响了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
传统的应试教育倾向于强化训练、题海战术。这必然导致教师的工作负担加重,加之学校管理中的急功近利倾向,有许多学校甚至把学生考分和升学率跟教师工资、奖金挂钩,导致教师队伍中竞争加剧,加重了教师的心理压力。
考试不是为了检测和反馈,也不少为了服务于教学,而是成了教学的目的,教学只是为了考试,为了评分排名等,考试的功能和作用被严重扭曲了。
从潍坊市中考改革尝试看中考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一张试卷定终身、单凭分数录取人才的做法,已严重制约着新课程的推进,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为了突破这一素质教育的“瓶颈”,2005年7月,山东省潍坊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考改革试点市。
潍坊市中考改革,历经十年探索已渐入佳境。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变一次考试为学生自主选择的多次考试,学生以最满意的一次作为中考成绩,缓解了一考定终身的压力和焦虑;变考试成绩分数表达为等级表达,把学生从“分分必争”的极端追求中解放出来;将纸笔测试无法表达的学生各方面表现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中考录取考量之中,为学生全面、个性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变教育部门按分录取为高中学校自主招生、多元录取,开通了学生成才的多条渠道。
据报道,2011年,青岛市四区中考考生为13100人,而市区普通高中计划招生6600人,仅5成初中生能升入高中。有家长感慨,考高中比考大学还难。潍坊市的中考,就录取比例而言,竞争的残酷性并不亚于青岛,可潍坊的中考考场并不像“战场”。这得益于潍坊已经实行八年之久的中考改革。从初一开始,学生就可以提前参加中考,考生对成绩不满意可再考一次,用最好成绩参加录取;考试成绩不是分数制,而是采用等级制。潍坊考生的“待遇”让很多青岛中考考生羡慕。中考改革的潍坊样本,给人不少启示。
一分之差并不能真正说明学生的实际能力及素质差异。潍坊中考科目各科成绩均用分数统计,但是按等级公布,设有A、B、C、D、E五个等级。每个学生考完9门学科,会得到9个等级,成绩不能简单相加也就没有了名次先后之分。
在以往,数以万计的考生只能有一个第一,半分之差就是一个名次,这让大部分学生感觉自己是失败者。等级制让大量学生找回了自信。实行中考改革的2005年,潍坊市有8100多名考生,9门学科至少有一个A的占48.8%,每门学科都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是最优秀的。
潍坊中考改革就是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模式。比如,初一学生就可以参加地理、生物科目的考试。初二学生可以参加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物等科目的考试。什么时候参加什么学科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决定。如果学生对某一科成绩不满意,还允许申请重考一次,可从两次考试中选择最好成绩参加高中招生录取,避免了因一次考试发挥失常而抱憾终身的现象。
“综合素质”这个往往给人感觉是无法具体考察的项目,却被潍坊市教育局定为与高中招生录取“硬挂钩”。按照规定,高中录取时,综合素质要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值对待。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取综合素质等级高的考生,对综合素质特别优秀的考生可破格录取。
实行等级化考核后,学生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培养综合素质,如果综合素质不够条件,即使学科成绩再好也很难考上理想高中。综合素质考察是把学生不能用纸笔表现的素质,通过标志性成果进行等级评定,涉及品德修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六大方面,而且都有具体的量化标准。endprint
潍坊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属标准参照考试,是对学生水平能力程度的一种认定。其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何时参加何种学科考试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特别是同一学科有两次考试机会,大大减轻了一次考试造成的过度焦虑和过重的精神压力,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二是所有学科的考试成绩都分别转化为A、B、C、D、E五个等级,使得学生之间没有了名次之分,大大淡化了分数带给学生和家长的压力,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考生的焦虑情绪。三是拓展了学生自主发展空间,等级制有意模糊同一等级内的差异,这就为参考其他方面的测评指标留出空间,也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空间。
改革不是某一领域的单兵突进,而是综合性、系统性的全面改革。
潍坊市中考改革作为新的“指挥棒”解放了学校、教师和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呼吸”,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制约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瓶颈问题,使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先进理念得到贯彻落实。同时,中考改革强化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查,引发了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和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为全面落实国家的课程计划提供了支撑。同时,为学校的制度创新与资源建设提供了契机。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积极推进中考改革的实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表示,我国教育改革已步入“深水区”,教育主要矛盾的转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教育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教育诸多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制约,以及不同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使得教育决策的难度明显增加,教育政策的出台和教育改革实践的推进更为艰难。钟秉林认为,当前教育体系内部改革的关联度增加,系统改革已成为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将显著扭转应试教育倾向,为亿万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部已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合理划定入学范围、有序确定入学对象、规范办理入学手续、全面实施阳光招生、不断减少特长招生、大力推进均衡发展、实行学区化办学等方面对各地提出了明确要求。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表示,中考将采取“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初中要引导学生学好每门课程,并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课程,充分发展个性潜能和学科特长,同时引导学生参加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等。高中将通过学业水平考试了解学生成长过程,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了解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比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体育和艺术活动的情况。
刘利民表示,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开展学生课业负担监测。2014年,将对各省所有地市学生课业负担进行量化排名,并把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布。据悉,减负工作开展情况将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认定等挂钩,这涉及全国300个地市。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2013年10月21日向社会公布了新的中高考改革方案,并拟定了《2014~2016年中考中招改革框架方案》。即将进行的这次改革可谓“大手笔”。从“禁奥”开始,北京市在基础教育阶段发起了多轮改革,去年年初又颁布了极为“严苛”的减负令,而此次进行的改革将是对这些政策的有力支撑。要通过试卷结构调整和试卷分值的变化,以及招生方式的更加合理化,给全社会一个明确的信号,在各个环节为孩子减负松绑,传递减负增效的正能量。
同时,北京市通过中高考招生计划指标的合理再调配,将更大比例的优质高中招生计划按照公平公开原则直接在一般初中招生,让一般初中学校学生有机会、有通道进入优质高中。将本科一批部分招生学校在京招生计划分一定比例定向投到生态涵养发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增加这些地区升入本科一批高校的学生数,从而加大学生在本地接受基础教育的吸引力。
上海教育部门发布的《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内涵发展提升质量项目报告》指出,对上海而言,继续追求“第一”学业成绩已经没有太大意义,当务之急是如何把学生一部分时间和精力解脱出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这是上海义务教育转型发展的现实起点——更加关注学生和学习经历,更加关注教师和改革自觉,更加关注学校和教育全过程,通过课程改革不断的推进来优化教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上海是中国大陆第一个与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合作,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的地区。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结果出炉,申城中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学三个领域的测试成绩在65个国家(地区)中位列第一。这一结果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与此同时,根据相关分析,上海学生作业时间为每周13.8个小时,在65个国家(地区)中也居榜首。这让家长和社会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中,看到实实在在的教育进步,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利益。
江西省教育厅最近发布《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积极推行中考制度改革,着力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力争在2014年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部实行初中毕业学生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
江西省中小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按照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组织教育教学,开齐开足课程。严格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普通高中要在开齐开足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选修课程建设规划,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保障学生有更多选择课程的机会。要给学生留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