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语上的错别字说明了什么
2014-08-25郑桂灵
郑桂灵
近日,网友“王震53”发微博称,某小学一班主任,在给一学生写素质教育报告单评语时,内容中竟然有4个错别字。面对家长质疑,这名老师回应称,学生太多,加之当时受到身体的影响,才导致评语中出现了错别字,严格来说是笔下之误。(1月14日《华商报》)
语文教师在一段并不太长的学生评语中有4个错别字,堪称低级错误。而更令人难以置信的,当事人竟然将其笔下之误归咎于“学生太多”和“身体影响”。在笔者看来,这名老师似乎更应从敬业精神和自身素质的层面予以反思,这才是面对质疑的正确态度。
每个人都难免有“笔下之误”的时候,教师是人不是神,也难免会写错别字。但是,身为语文教师,正确书写汉字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内功。如果一位语文教师把“顽”写成“玩”,把“争”写成“增”,甚至将“意志”写成“毅志”,就难怪家长会产生“这样的老师教学生让人怎么放心”的疑问。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有一桶水。为孩子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确保每一个汉字的书写规范,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板书要求,也是教师出具任何文字材料时都必须恪守的原则底线。也许,凭偶然的几个错别字就将其定性为“素质低下”难免有失武断,但当事人却应该认真反省内功缺失的自身软肋,而不是想方设计地推诿搪塞。
退一步讲,即便确属有原因的“笔下之误”,“学生太多”和“身体影响”也不是导致写错字的诱因。教师给学生下评语当为严肃之事,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不言而喻,容不得一丝马虎,而且应该体现一人一面。透过“学生太多”的托词,人们或许会产生“心不在焉”“敷衍塞责”或“千人一面”的联想,果真如此,将无疑是事关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和不辱使命的大问题。
写错别字是学校教育的大忌,其负面效应不可小觑。“有误”的学生“素质教育报告单”折射的是教师的素质“有失”。由“笔下之误”虑及“素质之虞”,莫怪民众过于较真儿或小题大做。惩前毖后,知耻后勇。只有涉事学校和教师从“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和“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高度,勇于直面问题,深刻反省自己,努力提升为人师表者的素质,贻笑大方的“笔下之误”才不会重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