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地理教学中的误区及其对策
2014-08-25陆丽洁
陆丽洁
课改实施以来,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堂教学正走向和谐、走向科学,如教法日趋灵活务实,学法更加多样有效,教材使用有所创新。但是,大好形势后面还隐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一、学科教材分析处理
【误区】 ①教材处理只重视基本知识,不重视情感态度;②教材处理只重视知识再现,不重视能力培养;③教材处理只重视“课本死记”,不重视“现实活用”。
【对策】 ①要把握德育渗透点。地理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主题,如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等主题,是实施德育的好载体。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挖掘德育素材,授课时才能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灵活渗透。如在学习“内蒙古草原沙漠化”时,听着低沉优美的马头琴声,看着清清的河水、肥美的绿草、洁白的羊群,随着满怀激情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歌朗诵,学生跟着陶醉了。这时,教师再展示内蒙古草原严重沙漠化的图片,请学生分析出现严重沙漠化的原因。学生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不但获得知识,而且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从而唤起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和责任感。②要把握能力生长点。新课程标准不仅提出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而且提出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学科能力的生长点,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与智力发展。如在“植被对水土保持的作用”教学中,采用模拟实验——同量同速的水冲刷两杯同质沙土(一杯沙土表层覆盖草皮,一杯沙土表层不覆盖草皮)。让学生留心观察,亲身体验,不但能使学生认识到植被覆盖条件影响水土保持,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与观察能力。③要把握现实连接点。地理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只有最大限度地连接现实,才能让学生把知识学“活”,适应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创新意识的要求。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所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污染、能源等全球性问题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原理,从理论上大胆探讨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分析各种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的成因和危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课堂教学提问设计
【误区】 ①满堂提问,数量过多,学生感到疲倦;②突然提问,一步到位,学生感到无助;③平淡提问,平铺直叙,学生感到无趣。
【对策】 ①设计的问题要精心构思,体现教学重难点,反映课标对教学的要求。如在“海水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教学中,结合海水表层盐度分布图,可设计如下问题:“比较赤道附近、南北回归线附近和南北纬60°附近的海域盐度有何不同?为什么?”“总结归纳影响海水盐度高低的因素,具体分析红海盐度最高(波罗的海盐度最低)的原因。”②设计的问题要有宽度、难度和梯度,逐步接近“最近发展区”。如在“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教学中,结合地震波传播速度图,设计有一定难度和梯度的问题链:“比较同一深度,两类地震波的波速大小差异。”“两类地震波的波速在哪些深度发生突然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如何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推测各圈层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并说出判断依据。”③设计的问题要力争开放、新颖,带给学生意外的惊喜。如在“农业区位选择”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假设你是太仓市农业局局长,如何调整本地农业生产的结构和布局?为什么?”
三、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误区】 ①情境形式化,不考虑创设情境的有效性,违背了情境创设的真正意图;②情境泛滥化,不考虑主次进行“情境轰炸”,失去了思维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③情境赝伪化,不考虑内容是否符合基本事实,失去了学习情境的真实性。
【对策】 ①要避免创设与学习任务不相符的情境。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境,才是课堂教学迫切需要的“敲门砖”。如在“暖寒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中,创设“趣”境:“在南美洲西北部赤道附近有一个神奇的加拉帕戈斯群岛,这是一个干燥凉爽、植物稀少的地方,奇特的是这里栖息着成群的企鹅、海豹等南极海域的动物。”这样一讲“故事”,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状态。②情境创设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知识的重点处和疑难处,设计一个或几个具有启发性与挑战性的教学情境尤其重要。如用“房价贵、买房热”的材料创设“选房购房”情境,学习居住区的区位、布局及环境;用“神七”发射成功的材料创设“宇宙探索”情境,学习宇宙资源开发及宇宙垃圾处理的相关知识;用“汶川大地震”的相关事例创设“地质灾害”情境,学习地震成因、震级、烈度及分布。③情境创设要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中挖掘“资源”,让学
生将学习内容与自身经验建立联系,使真实可靠的情境成为学生感知的思维对象,使学生处于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如在“季风”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并运用海陆热容量不同的地理知识,可创设要求学生排除“生活经验”干扰的学习情境:“冬季早晨,太仓地区河流湖泊上空的白色雾气是‘冷气还是‘热气,为什么?”
四、课堂学习小组分组
【误区】 ①随意分组,不注重小组成员搭配的合理性;②合作小组内部成员的职责不明确;③“座位编排”不等于“形式”等。
【对策】 ①确定编组原则,注意组内人数为4人或6人;注意组员要包括好、中、差三类,以实现公平竞争;注意组员性别与学习能力的合理搭配,促进优势互补和全面发展;注意把平日要好的学生分开,防止组内出现小团体的现象;注意把平日性格较孤僻的学生,尽可能分配在关系融洽的小组,为其创造一个相对和谐的学习环境。②明确角色分工,保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如组长——学习小组的实际领导者,引导小组活动,确保指定任务按时完成;主持人——激励各组员积极参与活动,要求小组成员各抒己见;记录员——小组的秘书,分发小组联系材料,忠实记录小组讨论成果和个人发言活动;检查员——检查每个小组成员的知识掌握程度。③桌椅摆放恰当(“V”型、“U”型或“O”型),保证组内成员的座位尽量靠近,组间留有充分的距离,既方便小组活动,又不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
五、课堂教学媒体辅助
【误区】 ①对教材没有进行有效整合;②教辅资料使用“现成”,没有有效“剪贴”;③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多,没有发挥其辅助功能等。
【对策】 教学媒体主要包括学科教材、教辅资料、多媒体技术等。教材是新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学生知识的“源泉”;教辅资料是学生学习的延续,是知识巩固的重要载体;多媒体技术是“微观问题宏观化、静态问题动态化”的重要手段。但是,它们都是中性的,均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要保证质量、不要数量;要用到位、不要越位”是教学媒体使用的准则。换句话说,一节课需要使用多种教学媒体,教师要根据内容、学情和媒体的特点,正确选择,扬长避短,有效整合,使辅助功能发挥最大化,促进教学效果最优化。
总之,教师应努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一种饶有趣味的探求、一种令人激动的发现、一种使人充满胜利感的喜悦。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新课改要求,才能让地理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和活力,才能让地理课堂教学更精彩。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