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中考思品试题引发的教学思考
2014-08-25赖小剑
赖小剑
【试题展示】
材料一:在劳动合同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过程中,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各方面提供意见近20万件。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材料二:朱雪芹、胡小燕、康厚明三人当选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成为历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首次选出的农民工代表。他们在2008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就农民工待遇问题、农民工与城市融合问题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以上材料包含了思想品德课的哪些观点?
审题步骤如下。
第一步:通读材料,找关键词。
(1)材料一、二中,体现了我国公民依法享有建议权的关键词分别是“”“”。(2分)
第二步:审清设问,明确方向。
第三步:逐句斟酌,提炼观点。
(2)“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体现的观点是:。(2分)
第四步:回归教材,拓展思维。
(3)除了(1)中的观点和(2)中你所列的观点外,材料还体现了:
①;(2分)
②。(2分)
【试题解析】
试题主要是要求考生通过对背景材料的分析,归纳出体现的观点,重在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1)要从材料中找体现我国公民依法享有建议权的“关键词”。考生存在对关键词理解不到位的情况,有些考生写了一句话。
(2)要从材料中的“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这句话,提炼归纳所学知识点。考生存在归纳能力差,不会运用知识点,习惯照搬教材中一大段话答题的情况。
(3)要求考生进行思维拓展,呈现材料还体现的知识点。回答这道题要善于分析材料,从材料中寻找关键词和关键句进行分析,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
【教学启示】
一、平时要善于归纳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我们在学习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分门别类地梳理基础知识,加强对知识的系统逻辑归纳,通过归纳、比较,从更高层次上把握教材体系;要善于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纵向和横向联系,采用归类的方法使之系统化、专题化,从而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为准确地答题夯实基础。
二、审题要善于分析材料及问题,培养学生提取答题信息的能力
解题过程实质就是实现信息、问题、知识三者转化的过程。因此,认真分析材料及审清问题,从中获取相关信息是解答试题的基础。所以,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材料的能力,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重视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对试题中的材料字斟句酌,寻找关键词和关键句,准确把握材料传出的信息;重视培养学生审清问题的能力,准确把握问题的设问方向和问题的实质。
三、解题要善于把握材料与知识间的联结点,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要将材料传达出来的信息还原到课本知识中,是解题的关键。所谓还原,就是将材料与所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应尽可能地从课本知识中找准反映材料信息的相关知识点,切忌张冠李戴。要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和分析问题。
四、答题要善于回归教材,培养学生筛选提炼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分析材料中的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筛选提炼、归纳概括,这是解题的落脚点。要引导学生学会将知识点与材料对接,学会调动所学知识进行答题。答案要点要全面准确,脉络清楚,层次分明,切忌简单抄书,知识堆砌。答题时尽量不要使用文学化、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要尽可能地使用学科专业术语,回归教材。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阅读,善于分析,养成理论联系实践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学会审题,学会理性认识设问的不同变式,学会发散思维,学会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优质课堂与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子课题《在文科优质课堂中渗透理科教学技艺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X-GZH-C-028。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