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移动速度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2014-08-25林永涛陈敬军
林永涛,陈敬军
(湖北理工学院 体育部,湖北 黄石 435003)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移动速度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林永涛,陈敬军
(湖北理工学院 体育部,湖北 黄石 435003)
采用文献质料法、数理统计等方法,以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为对象,从运动员的基本素质保障与技术应用能力2个主要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和归纳总结移动速度的内在特征及影响因素,为青少年篮球移动速度的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移动速度
篮球移动的本质是在对抗中获得有利位置,以便争取对球控制权。快速移动能力是篮球运动员在竞赛中获得有利空间、位置的重要手段。培养运动员良好的移动速度是篮球技战术发挥的重要保障。青少年是速度训练的最佳时期,也是自身篮球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随着篮球运动的迅速发展,面对高强度、多变化、快节奏的篮球运动特点,“提速”成为现今国际篮球运动发展的趋势。因此对运动员的移动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学者提出 “移动速度”列为速度素质的组成部分并不确切。因为“移动速度”实际上是力量、耐力、技术、柔韧以及动作速度、动作速率等内容的综合能力的表现。篮球运动属同场竞技类项目,使其具备了对抗性特征,因此在动作技术上也提出更高要求。篮球比赛过程中,任何技术的应用都有间断性,(如投篮、传球、运球等技术)唯独只有移动是始终在不停地进行着[1]。运动员在实战中只有通过快速的移动技术发挥才能获得有利位置从而争夺对球的控制权,并直接影响着战术的实施。
1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移动特征
篮球的移动是运动员在比赛中为了改变位置、方向、速度和争取高度所采用的各种脚步动作的通称。走、跑、滑、转、跳等动作都是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时运动员在篮球场上需要保持一个既稳定又便于移动的站立姿势,以利于迅速、协调去完成各种攻守技术。分析与掌握篮球运动员移动特征是实施训练的重要前提。
1.1短距离起动、制动特征
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一次性奔跑距离一般不超过20m,特别是运动员在半场三分线区域发动突破,而在最初的3~5步内发挥最大速度是关键[2]。从技术意义上讲,直接缩短了加速距离。在起动后前几步积极迅速蹬地的强度并配合迈步的幅度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利用“简反”比“选反”要快的特点,篮球场上主动方做出动作后,被动方才能选择性做出回应。竟而,运动员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急停、急起动作达到摆脱对手而寻找处理球的时机。因此短距离快速起动与紧急制动是篮球移动速度的关键技术。测试方法:通过对黄石市体校(15~17岁年龄段男性)10名短跑运动员、10名篮球运动员,共计20名运动员进行移动速度的测试。采集20名运动员(篮球10名、田径10名)60m起动、加速、冲刺跑;10m大三角起动、急停、变向跑折成绩。通过统计百分比,比较田径运动员速与篮球运动员速度的差异以及在不同专项中速度发挥的差异。以确定速度训练特征与训练方法的可行性,见表1.
表1 60m、10m大三角对比测试成绩表
结果与分析:通过60m直线跑测试结果显示,短跑运动员均值明显小于篮球运动员,田径运动员移动速度具有明显优势,60m测试P值<0.05具有明显差异。观察发现,田径运动员的平跑与冲刺阶段,速度快于篮球运动员。主要表现在直线平跑技术的完善,田径运动员移动中以髋关节为轴心通过腿脚蹬地→折叠→摆动→拔地的滚动过程,有效的缩短了摆动的力矩,大大节省了腿部摆动的时间和力量的损耗。而篮球运动员在移动时重心较低、蹬地不充分、髋关节稳定性差等因素,致使腿部没有足够是时间与空间进行摆动,明显表现出步频慢、步幅小、躯干与下肢动作链脱节,速度损耗过大难以发挥出最大速度。
1.2移动轨迹多变特征
篮球移动的另一特征是移动轨迹,轨迹是技术动作的组成要素,移动的轨迹直接影响整体技术动作的平衡、幅度、频率、节奏与速度。100m运动是直线运动轨迹,为减少力量损失使其重心必须要保持平衡;跳高运动员为获得更大的起跳反作用力和起跳后的离心力,以弧线助跑保持身体“内倾”,使其左右腿动作幅度、频率、节奏的差异。篮球运动员场上积极的跑动、位置的争夺,复杂的场上环境,致使运动轨迹和距离相对多变。因其技术应用环境不同,必然不能完全引用以上田径的移动方式。篮球场以半场为单位,更多的对抗发生在半场三分线区域,运动员通常为了战术需求必须绕过多名队员,需以弧线的轨迹移动获得有利位置。同时在进攻突破时为了获得最短的路径通常又以直线轨迹移动。由此分析,篮球的移动轨迹随着场上运动员的位置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训练方法上应结合场上移动轨迹变化特征,使其在技术发挥上表现出更大的加速度。
测试方法:在实战中通过对5名不同位置的篮球运动员在1min内的移动轨迹进行统计。以起动到停止为一个移动单元,统计在场上的直线跑、变向跑、弧线跑、跳跃的百分比来判定运动员在场上的实际移动形式(见图1)。
图1 5名篮球运动员1分钟内的移动轨迹
结果分析:通过数据显示,篮球运动员在场上移动的轨迹具有综合且多变的特征,同时不同位置的运动员因其承担的任务及目的不同所表现的移动特征也有所区别。
1.3对抗性特征
篮球运动属于同场竞技类项目。项目的特征决定了运动员的运动方式,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同时避免不了身体接触。然而速度与速度的对抗在篮球场上从来没有停止过,移动速度的实效不仅取决于自身也取决于对手。进攻方通过快速移动试图摆脱对手的防守,防守方必须抑制进攻方的有效移动,其运动本质决定了运动员移动的根本目的。因此篮球运动员的移动速度、方向是不断变化的,随时都要面对对手的阻碍。是通过移动来限制对手移动,同时被对手移动所限制的不断反复。
2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移动的影响因素
2.1生长发育规律因素
事物的发展脱离不了自然赋予的规律,我们只能去发现并利用,而不要去试图改变。同样在运动训练中作为自然人的成长,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违背或者破坏发展规律,可能结果就会适得其反。在青少年时期速度素质也应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规律的明确有利于训练方法的实施和运动员速度能力的提高。青少年年龄阶段是发展速度的关键期,一个运动员速度能力取决于青少年时期速度训练的成效。在第一届武汉体院体能高峰论坛会议上,王安利对青少年的体能训练研究中提出了“训练机会之窗”的概念。从年龄指标上明确了青少年速度素质可训练性的最佳机会,见表2.为我们提供了可参考的实质依据。11~16岁运动员处在性成熟期,神经系统逐步完善,但生理机能、身体形态发展高度活跃。同时通过多年的训练形成了牢固的技术动作定型,为专项速度发展建立了良好的训练基础。在此阶段是运动员专项动作速度、移动速度提高的关键时期。在训练方法的应用上也应符合青少年各时期的发展规律。
表2 青少年速度素质发展最佳机会年龄表
(依王安利,2013)
2.2基本素质保障因素
“力量是基础,耐力是保障、速度是核心”。速度训练必须建立在力量完善的基础上,良好的耐力是持续完成快速移动的保障。力量是竞技运动的首要素质,是速度素质发挥的前提条件。而没有耐力的保障便违背了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科学合理的基本素质训练,有助于奠定良好的体能基础和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青少年时期素质训练在性质和部位上需符合其生理特征及专项特点。
2.2.1 速度力量一体化 没有力量就没有速度的发挥、没有速度的力量也是无效的。因此速度素质从来都是不能独立存在的。王安利在对“运动员需要什么样的速度”的问题中,根据速度与力量的关系,做出了“力量、爆发力、速度连续化一体”的回复,见图2。而篮球运动中速度素质的体现极为重要,它包含了所有速度属性的素质。比如:在传接球、运球等无负荷或轻负荷状态下,发挥肢体高速运动的能力时需要一定的速度;起动急停、迅速变向等,在摆脱对手阻挡的情况下身体的加速或获得水平速度的能力时需要速度力量;在纵跳抢篮板、封盖时,个方位向上产生巨大力量或克服较大阻力或产生较大推力时需要强有力的爆发力;在攻防队员身体对抗移动对手时需要力量速度。由此可见,不论速度的属性与强度如何变换,在篮球运动项目里,速度素质的发挥是极为广泛的。同时运动员需根据不同动作的需要表现出不同属性与强度的速度素质。因此在对速度素质的训练时应结合专项技术动作的要求,围绕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来进行方法训练。
图2 运动员需要的速度
2.2.2 无氧耐力保障因素 移动速度是篮球运动素质的核心,持续性保持高强度的移动速度是技战术发挥的保障因素,因此快速移动的耐久能力尤为重要。《运动生理学》指出,篮球运动 ATP-CP 系统和乳酸能系统供能占8%,乳酸能系统和有氧供能占15%,在篮球运动中诸如跳跃、运球、快速上篮、投篮和抢篮板球等持续时间短,动作主要靠 ATP 转化为 CP 供能。由此分析在篮球竞赛中运动员是以无氧供能为主的[5]。篮球运动员必须具备在大强度条件下持续、有效完成有球或无球跳跃及加速跑的能力。可见在训练实施中应提高保持反复进行的短距离,高强度间歇运动的能力,即无氧耐力。
2.3综合技术整合能力因素
速度是一种素质,而速度的发挥才是一种能力。试想,一个优秀短跑运动员其移动速度是何等迅速,即便博尔特来篮球场无球跑动,也不会很出色地完成篮球场上所需的急停、急起、变向、补位等任务的。可见,快速、稳定的技术发挥决定了篮球移动速度的表现。篮球运动员的移动速度,其内在逻辑是已经限定在篮球场上并且需要表现出来的一种移动能力。因此必须结合篮球运动的技术进行移动速度因素分析。青少年是技术学习的关键时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高起点,初认知”能给运动员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层印象,培养青少年正确、牢固的技术动作为移动速度的发挥打下坚实基础。
2.3.1 移动平衡能力因素 从人体运动力学角度来看,移动技术动作包括静态平衡与稳态平衡。在篮球运动中,相对人体的位移一定时间内人体的姿态不变,平衡表现为一种静态,称为静态平衡。运动员在有对抗或无对抗的条件下,为了达到技术效果或战术目的,根据时空条件快速变换体姿与体位,把多种综合动作衔接组合并及时调整重心、惯性等来保持身体平衡,表现为一种动态,称为稳态平衡[6]。篮球运动员在移动中身体平衡是在静态和稳态中相互转化的过程,是由平衡到破坏平衡再到平衡,频率快慢不一的循环过程。通常运动员为了更好的应对外力对自身移动平衡的破坏,在移动中适宜的屈膝降低身体重心,以保持身体的稳定性,在对抗中维持身体平衡,使其身体具备了较大的灵活性,保证了向各个方向迅速移动动作的衔接,使移动技术的稳定性和灵活性趋于统一,身体的平衡也持续保持可控范围内。身体失去了平衡,移动就失去了延续性,也意味着移动的终结。因此平衡能力的发展是快速移动中的重要因素。
2.3.2 移动控球能力因素 控球技术又称运球技术,控球技术是篮球运动员的又一基础能力,这里是指在移动过程中完成有球技术动作时对球的控制能力。篮球运动是场上10名运动员围绕球权争夺的运动。快速移动是为了获得球权的有效手段,而争夺对球的控制权才是根本目的。竟而篮球的移动不仅是徒手的跑动,在重要时机,特别是突破或者助攻时运动员是以持球状态移动的。与此同时防守队员针对持球队员的进攻不仅是对身体位置的争抢,而更大的目标则是对球的争夺。因此运动员在快速移动的同时必须保证对球的控制权。失去了球权,意味着移动的失效。控球的能力直接决定了篮球运动员快速移动的成效。熟练的控球是保障篮球运动员快速移动中获得效益的重要因素。
2.3.3 动作衔接能力因素 篮球比赛过程中,任何技术的应用都有间断性,唯独只有移动是始终在不停地进行着。
在竞技对抗中运动员为了获得场上有利的位置,必须在移动中结合多种动作来完成。如:移动中的起跳、急停变向,传接球,转身等动作。篮球运动员的移动并非只是单纯的加速跑,而是通过节奏的调整、方向的改变、动作与动作之间快速的衔接来完成的。运动员不仅要具备急加速的能力,同时要具备跑动中快速完成各种技术动作的能力。因此快速移动的完成并不是单一且一次性的结果,而是多次或者是多个技术动作的完美衔接。
3 结论
篮球运动员是通过急停、急起动作方式,其根本目是达到摆脱对手而寻找处理球移动的时机。通过数据显示篮球运动员的最大速度的发挥在篮球项目中没有相关性,短距离起动变向等专项特征等因素限制了运动员最大速度的发挥。因此短距离快速起动与紧急制动是篮球移动速度的关键技术。
通过数据显示,篮球运动员在场上移动的轨迹具有综合且多变的特征,同时不同位置的运动员因其承担的任务及目的不同,竟而所表现的移动特征也有所区别。11~16岁运动员处在性成熟期,神经系统逐步完善,但生理机能、身体形态发展高度活跃。同时通过多年的训练形成了牢固的技术动作定型,为专项速度发展建立了良好的训练基础。在此阶段是运动员专项动作速度、移动速度提高的关键时期。篮球运动项目里,速度素质的发挥是极为广泛的。同时运动员需根据不同动作的需要表现出不同属性与强度的速度素质。因此在对速度素质的训练时应结合专项技术动作的要求与目的进行方法训练。
通过影响因素分析,青少年的移动速度的训练应以基础的一般性训练为主,培养跑动中的带球能力、平衡的控制能力、动作与动作的衔接能力等。
青少年篮球移动速度素质特征主要由青少年生理特征、篮球专项特征两个方面因素构成。青少年的身体形态与生理机能处于发展速度最基础层次,在篮球速度训练中发挥着最基础作用,而专项特征是建立在前者之上的,它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移动速度的发挥。
[1]毕务萍.篮球移动技术分析及运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9,(3):45~46.
[2]李勤友,徐文升.篮球移动技术动作结构与分类的探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2,( 12): 472~473.
[3]徐世巍,浅谈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J].体育世界, 2008,(3): 69~70.
[4]黄华生,徐锡杰,丘大为.浅析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专项力量素质训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4):33~34.
[5]邓树勋,王 健,乔德才.运动生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马建龙,田振生.身体平衡在篮球进攻技术中的特点与运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S1):86~87.
[7]侯广庆.篮球运球技术教学训练的系统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5,(2):132~133.
2014—04—21
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领域攻关课题“篮球青少年体能训练方法研究”(2012B065);湖北理工学院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资助计划项目(人文社科类)“黄石市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竞技能力研究”(13xtr06)。
林永涛(1981— ),男,湖北黄石人,讲师,学士,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
G804.3
A
1009-2714(2014)04- 0040- 05
10.3969/j.issn.1009-2714.2014.0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