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注射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0例※

2014-08-25雷淼娜朱叶珊石志敏

河北中医 2014年7期
关键词:腹痛脾胃穴位

雷淼娜 朱叶珊 石志敏

(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脾胃科,河北 唐山 063000)

穴位注射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0例※

雷淼娜 朱叶珊△石志敏

(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脾胃科,河北 唐山 063000)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穴位疗法;辨证论治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临床以腹泻型最为常见[1]。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该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中医学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属泄泻范畴,其病位主要在肠,但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脾胃虚弱存在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整个过程[2]。2012-05—2013-05,我们采用穴位注射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30例,并与西医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 依据2007年修订的肠易激综合征罗马Ⅲ诊断标准[3],在最近3个月内,每月至少有3d具有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症状,并具有下列中的2项或2项以上:①排便后症状改善;②排便频率的改变;③粪便性状的改变。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比例≥25%,硬便或块状便比例<25%,至少在诊断前6个月出现以上症状,并在最近3个月持续存在,疼痛和(或)不适症状1周至少出现2d。

1.1.2 中医诊断 依据《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4]相关内容,辨证为脾胃虚弱型。主症:①经常餐后即泻,大便时溏时泻,夹带黏液;②食少纳差;③食后腹胀,脘闷不舒。次症:①腹部隐痛喜按;②腹胀肠鸣;③神疲懒言,肢倦乏力;④面色萎黄;⑤舌质淡,舌胖有齿痕,苔白;⑥脉细弱。具有主症2项加次症2项或以上即可确诊。

1.1.3 纳入标准 以腹泻为主症,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18~65岁;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一般资料 全部60例均为我院脾胃科门诊(35例)及住院(2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9~65岁,平均(42.7±9.5)岁;病程0.9~15年,平均(5.2±0.85)年。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8~60岁,平均(39.5±9.0)岁;病程1.2~10.6年,平均(6.3±1.10)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予穴位注射治疗。 取穴:天枢、大肠俞、气海、太冲、内关、中脘、足三里(以上穴如为双侧则取双侧)。药物:黄芪注射液(石家庄神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3020999,规格10mL/支)。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取5mL一次性无菌注射器1支,用5号针头,抽取黄芪注射液3.5mL,刺入穴点有麻胀感即可注入药物,每穴注射0.5mL。隔日1次,左右侧交替进行。

1.3.2 对照组 予匹维溴胺片(法国苏威制药厂,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080424,规格50mg/片)1片,每日3次口服。

1.3.3 疗程 2组均连续治疗30d后统计疗效。

1.4 观察指标 将患者症状分级记分,以腹泻为主症,分为无、轻、中、重4级,分别记为0、2、4、6分;以腹痛、便急、腹胀为次症,分为无、轻、中、重4级,分别记为0、1、2、3分[4]。

1.5 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减少≥70%,且<95%;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状积分减少≥30%,且<7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好转,甚或加重,症状积分减少<30%[4]

2 结 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30例,临床痊愈17例,显效11例,有效2例,无效0例,显愈率93.3%;对照组30例,临床痊愈15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0例,显愈率8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1。

组 别n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3017.5±4.71.5±1.5∗△对照组3018.7±1.93.2±1.4∗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由表1可见,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

2.3 不良反应 2组病例均耐受良好,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和尿、血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改变。

3 讨 论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器质性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发病率高,情绪因素、饮食、药物或激素均可促发或加重高张力的胃肠道运动。单纯西药治疗效果差,其中匹维溴胺片是一种对胃肠道具有选择性解痉作用的钙拮抗药,是临床上对症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常用药物,但也有腹痛、腹泻或便秘等不良反应。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属中医学腹痛、泄泻范畴,认为不管是何种外因所致腹泻,其根本内因是脾胃损伤,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脾胃受损,则运化失职,肠道传导功能失于正常,水谷不能转化为津液,反转为湿邪,清浊俱下,则成泄泻。正如《沈氏尊生书》所指:“泄泻,脾病也。脾受湿而不能渗泄,不能分别水谷。并入大肠而成泻。”因此,中医治疗着眼于辨证施治,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穴位注射法又称“水针”,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将药液等注射到相关腧穴的方法,是传统针刺方法与现代医学肌肉注射在临床应用上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了“针刺”和“药物”的协同作用,既可以对穴位保持较久的刺激,又通过应用药物发挥治疗作用。根据传统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我们进行辨证选穴,其中中脘、天枢、气海为治脾胃虚弱之有效穴;足三里、大肠健脾助运;太冲、内关具有疏肝理气作用。诸穴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助运功效。研究表明,针刺气海、大肠俞、足三里能使发生紊乱的胃肠电图趋向正常[5],具有明显的双向良性调整作用,使失常的肠管运动功能趋向正常化。选用黄芪注射液,取其益气养元、扶正祛邪、健脾利湿的作用,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穴位注射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临床疗效优于西药,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胡品津,潘国宗.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肠易激综合征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消化杂志,2003,23(7):428.

[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5):587-590. [3]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长沙)[J].中华消化杂志,2008,28(1):38-40.

[4] 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90-95.

[5] 周国赢,周国胜,靳建宏.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9,29(6):436-440.

(本文编辑:曹志娟)

※ 项目来源: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2013年度中医药类科研计划课题(编号:2013257)

雷淼娜(1977—),女,主治医师,学士。从事脾胃科临床工作。

R442.2;R245.95;R283.611

A

1002-2619(2014)07-1043-03

2013-09-02)

△ 通讯作者: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脾胃科,河北 唐山 063000

猜你喜欢

腹痛脾胃穴位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夏季穴位养心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排卵后腹痛,别大意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腹痛候”导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