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文我做主
2014-08-25万亚峰
万亚峰
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如何去引导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因此我深思: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将批改方式做一些调整,还主动权给学生,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师生的“双赢”。
一、由教师疲惫地“单改”变师生轻松地“双改”
语文作业中最难批阅的就是作文,几十个学生写出的作文各式各样,参差不齐。出于对学生的不放心,教学秉着“重学生写,轻学生改”的观念,把大量的时间耗在作文批改上。教师花大量心血改完发下去,大多数学生拿到批改过的作文,随便瞥一眼分数和批语就扔进书桌,根本不会花时间去了解不足的地方,思考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甚至连错别字也懒得订正,久而久之,学生渐渐形成依赖心理,失去了修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为作文批改只是教师的责任,与自己毫无相关。所以,学生能在写作训练中学到什么很值得质疑。平时我常强调作文是三分写,七分改。学生也知道一篇文章需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使之更完美。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面对自己写好的作文,他们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从何处下手。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使他们了解结构、语言、内容和书写等方面的评判标准,让他们学会自己修改作文。比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自改作文十查”:一查格式是否符合要求;二查文面是否整洁;三查标点运用是否正确;四查有无错别字;五查有无病句;六查中心是否突出;七查条理是否清楚;八查内容是否具体实在;九查有无真情实感;十查内容有无重点。这个“十查”使学生作文时心中有数,下笔有标准,能在批改过程中学有所得。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精批、精讲上,长时间训练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由学生单个的“独赏”变全员参与的“共赏”
作文批改课后,在与几个学生的交流中,我得知在教师看来修改作文是一件小事情,学生却很认真地在暗地里较着劲儿,看谁评语写得贴切,看谁提的建议准确,甚至连批改的符号和书写都要比较,看谁写得漂亮整齐,套句他们自己的话“至少要把字写工整了,不能被别人笑”,足以见得学生的自尊心很强,很重视珍惜这样的自主修改机会。这可是平时再如何强调要书写工整、语句通畅都达不到的效果。而且在互相批改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对于别人的缺点和短处,也可以让自己引以为戒,在学习中就多了一个互相交流、了解提升的机会。如果能坚持做下去,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不仅能准确地记住写作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他们就会潜移默化地按照要求来进行,这对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三、由以往习作的“被动”变如今写作的“冲动”
我们平时的作文辅导,费劲心思地找素材、找案例,分析标题和结构,有时恨不得能代替学生写作,可是最终收上来的作文总有些不足。语言优美的只知道抒情,完全没有实在的内容;结构完整的只知道记录事件,语言直白简单;主题在首尾得到很好展现的,主体部分内容不知所云,偏题千万里……各种各样的文章呈现在我的面前,想修改都无从下手。现在,在课堂上将作文批改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热情与激情中去学习,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其实写评语的过程就是写一次小作文的过程,不知不觉中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训练。事实上,作文过程的本身就是学生自觉与不自觉地使用自改的手段,参与作文评析,这是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只有学生参与了作文的评析,亲身去体验,去感受,才能激起强烈的作文兴趣与作文欲望。
总之,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不仅是一个被评价的客体,更应该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学生通过互批互改,不仅可以学习他人的优点,还可以发现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失误,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形成自我检查、自我评定的良好学习策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在作文评改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学生是评改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评改教学的主导者,评改任务应该由师生合作完成。教师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要更好地执行新课标提出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心理下、在快乐活跃的氛围中逐渐提高写作水平。这是目标,也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奋斗的动力。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