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美感教育
2014-08-25温庆晓
温庆晓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干扰下,语文教学趋于功利化、格式化,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觉得枯燥乏味,这样的学习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还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何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认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语文教学艺术化,即加强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正如著名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先生说的:“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又要有感人的艺术性。”可见,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一方面要坚持科学性,另一方面要注重艺术性,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
其实,语文教材就是一座“美”的宝库,既有意境优美、诗情浓郁的散文,又有音韵和谐、结构形美且富于音乐美的诗歌,还有环环相扣、情节感人的小说……这些美的文章占相当大的比例。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美真可谓“得天独厚”。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美”启发学生去感受,去鉴赏,去追求,去创造。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美
美到处都有,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名篇佳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感知美、热爱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散文《春》时,考虑到初一学生年龄小,阅读能力不是很强,特别是对写景抒情的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体会,理解不到作者的情感,于是我从朗读入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让学生听这篇课文的配乐朗诵,并不时插播有关“大地回春”的画面——春风杨柳、春花灿烂、春雨润物、春光明媚,一一呈现在学生眼前。随后要求学生通过自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在不断读中逐步加深对美的体验,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加速了学生的理解。然后因势利导,让学生挖掘自己潜层意识中有关春的思考,赏析文本优美的语言,使学生心中感受到春天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极具感染力。见时机成熟,我动情地说:“是啊!春天是美好的,人生的春天——青春,更值得我们珍惜。青春象征着生机勃发、朝气蓬勃,是无限的希望,相信大家一定会珍惜这一美好时光,勤奋进取,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学生意犹未尽,圆满完成了本文的教学任务,效果甚佳。
二、循境入文,理解鉴赏美
美育是一种形象教育、情感教育,它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课文中,无论是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丰富内容,其中蕴含着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语言美、文化美等因素。学生在阅读这些优美深刻的文章后,都会被文中塑造的伟大的形象、动人的情节、优美的景色所吸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每一篇课文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把学生引入如诗如画的美景中,创建一个生动活泼、轻松愉快、融洽和谐、新颖与自由的创造性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这样,学生就会对自然、社会、人类现实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美的现象和事物产生惊异、赞叹、仰慕、热爱、振奋等美好的情感,从而激起强烈的向往、追求、探索的愿望和热情。
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可以通过设问、质疑来引导学生理解、鉴赏文中的美。文章借“背影”这一线索,表达的父爱只是浅层的父子情深,是人之常情,作者为何时隔八年才写呢?难道作者写此篇文章仅仅是表达父子情深的人之常情,还是另有目的呢?那么,作者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一连串问题的设问、质疑,便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使学生慢慢地从文中的语句里找出“理由”: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东奔西走”,“颓唐”等。从家庭变故到因为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的描写,均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这正是文章所要表现的灰暗的基调。因此,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出情深意切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感情,尤其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这自然而然地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审美情感由此得以诱发。随后,我因势利导,告诉学生:“父母的爱其实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你早上出门时放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父母的爱却很伟大,我们应该感恩回报。大家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父母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用心观察他们的反应,并记下你的感受,写在日记本上。”通过一连串的设问引导、扩展联想、加以想象、练笔训练,学生渐渐从文
学作品中,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美,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并为美的表现和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美育带来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坚持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学生就能学得兴致勃勃,不仅获得了知识,体验到艺术带来的愉悦,还能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理解、鉴赏美的能力,甚至还能提高写作水平。像这一类的课文很多,如《永久的悔》《孔乙己》《白杨礼赞》《沁园春·雪》等。
三、充分发挥想象,创造和表现美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尤其是想象力。高尔基说过:“想象——是赋予大自然的自发现象与事物以人的品质、感觉,甚至还有意图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当我们把文章的艺术美和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时,就能唤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作文就是这一活动的最好体现。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生却“闻写生畏”,毫无兴趣。因为他们生活中积累的素材甚少,加之平时不善于观察与思考,缺乏对生活中的事物尤其是身边美好事物的发现,往往视之不见,即使有所发现,也只是云隙中望月般感知甚少,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拼凑式的作文,千篇一律,毫无创新之意。由此看来,教师平时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若只关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而忽视相应的内心情感体验,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虽然像模像样,却是没有灵魂的“死文”“孤文”罢了。如果说生活是泉源,文章是溪水,观察是连接生活与写作的渠道,那么感悟与挖掘则是这条渠道的基石。仅仅满足于浅表性的观察是不够的,如果在抓住事物本质的同时,又能使自己有所体验,内心有所感悟,还能挖掘生活的感悟点,那么这样的观察才是有灵性的观察。有的教师曾经尝试过的具体做法是进行作文片段练习,让学生逐步学会观察。如在课堂上,请一个学生出来做模特,让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努力去发掘这个同学与众不同的地方,然后将它写成一篇短文,最后还比比看谁写得最有特色。结果,这些学生将他们熟悉的同学写得各具特色,既活跃了气氛,增加了乐趣,又激起了他们习作的兴趣。
让语文课“美”些,除了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美,还需要教师用美的方式去传递美。因此,语文教师要讲究引人入胜的导语,绘声绘色的讲解,富有哲理的小结,应追求教态上的从容不迫,语言上的生动精辟,板书上的美观精要。这样使学生在语文课上时时处处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
审美修养之路是漫长的,贵在自觉与有恒。我们眼前的世界到处都有美,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发现,如何带领学生在美的世界里遨游,教会他们去认识美、赞扬美,乃至成为美的化身。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