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手段激发课堂活力
2014-08-25蔡耀明
蔡耀明
目前,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主宰教学过程,学生这个主体被忽视,课堂教学呼唤改革。课堂教学中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少教多学”落到实处。
一、目前教学的现状
一直以来,人们对“教学”的理解是教师教、学生学。课堂上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师的教,重在对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学,重在知识的接受。“教”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这就导致了现行教育中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扼杀学生的灵性,教学活动中通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从头到尾“满堂灌”,更严重的是“堂堂灌”,从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很可能是由教师“一讲到底”,无论教师讲得精彩与否,学生的学习都是被动的,毫无个性可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有道可传、业可授,而无惑可解了。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与单向的逻辑思维使学生更加脱离了现实生活,难有创新。面对这样的教学状况,语文课堂教学呼唤创新改革。
二、新课改的需要
新课改要求教师真正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努力把教师的“讲堂”转变为学生的“学堂”,要求教师做到少讲精练,当好“引桥”,实现从“主演”到“导演”的角色转换;教师要正确处理好主体和主导的关系,学生为“主演”,变被动为主动,教师是“配角”,变主讲为主导。在课堂中,教师要努力把自己定位在引导点拨、解难释疑的“导演”位置,使“导”成为教学中最有价值的活动。这与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高度吻合,让学生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生成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既是新课改的要求,更是少教多学的直接体现。
三、创新教学手段,把课堂还给学生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尝试以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为教学指导的出发点,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给学生增加更多的自主思考、实践体验的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更具活力。
1.让课堂活起来
教师要相信学生,放心让学生做“小老师”。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能否持之以恒地学习,与教师的信任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首先让学生欣赏几幅富春江的风景图,然后出示本文的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品味语言,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围绕目标让学生读课文,把朗读文本的权利放心地还给学生。学生每一次读前,教师做适当的指导,使学生明确读的要求。“读书百篇,其义自见。”经过多层次读,加上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更直接地熟悉文章的内容。接着让学生说说富春江两岸美景,说说作者的情感,把课堂说话的权利还给学生。课堂上,学生相互讨论,相互质疑,相互探究,他们自由提出问题,再由其他学生充当“小老师”解释。教师充当“导游”的角色,在教室里巡视,指导、点拨学生质疑的地方,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如此,这篇文言文所要掌握的知识,学生在自己的讨论质疑中愉快地吸收、理解了。结果,我看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轻松,整个课堂给人感觉有一股鲜活的生命在涌动,在开花结果。
正是教师的“少教”,给学生“多言”,才使“小老师”多起来,教师教得轻松愉快。这种寓教于乐,知识性和灵活性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走上讲台,改变角色,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目的。这样的课堂必然会散发出迷人的魅力,语文教学定然会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2.让学生说起来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学科的关键所在。农村学生往往“说”的方面是一大缺陷,教师更应该以真情实意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和睦协调的课堂环境,激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大胆说出来。在教学《三峡》时,开始学生很害羞,提问时没几个举手发言。经过教师适当引导,先提问简单的问题,如实词“阙、沿溯、襄陵”等的意思,学生可由书本上直接找到答案,然后由浅入深。经过教师鼓励,渐渐地一个、两个、三个,学生活跃起来,由一个个点带动一个个面,由面组成片,其他学生受到感染,自然也大胆起来,各个争先恐后,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在学生进入状态后,教师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长江三峡的风光片,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绪后,教师问:“同学们,三峡很美,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美,你看的句式说一说吗?”一个学生毫不犹豫地说道:“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接着说水美的,说树美的……学生们滔滔不绝,说得头头是道。只要教师课堂掌控得当,问题设计巧妙,那自然能让学生有话可说。课堂中能持之以恒,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习惯,这样的教学必然会让学生在多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各种能力也会大幅度提高。
3.让教师解放出来
传统课堂中,一节课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拼命地想把知识全部教给学生,结果弄得教师身心疲惫,声音嘶哑。而学生在下面正襟危坐,似听非听,表情木然,效果欠佳。如果教师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注重“学生教学生,让学生当教师”,训练学生的交流能力、辩驳能力,让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在学生有困惑时适时点拨、引导,那么教师的“导”就成为教学活动中最有价值的活动,学生就会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求知,成为课堂的主体。当学生的观念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学会”的认知提升到“会学”,教师就成了一个“导演”,真正从教学中解放出来,也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造的有着无限潜能的个体,如果我们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他们,让课堂成为开放的课堂、灵动的课堂,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发展。他们就像一群想要展翅高飞的鸟儿,给他们开创一片广阔的蓝天,他们就可以自由地飞翔,我们就会看到亮丽又富有活力的景观。
解放学生、发展学生,是学校教育的追求。如果教师能把课堂转变成学生表演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张扬他们的个性,展示才华,真正做到“课堂大舞台,人人展风采”,“少教多学”自然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少教多学”的教学思想则顺应了这一教学规律的要求,显现出丰厚的思想内涵和实践价值。如何正确处理好“教”和“学”,还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只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探索、研究实践,不断提升自我素质,我们有理由相信,用“少教多学”来引领课堂教学,就一定能构建活力四射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唐荣祥.“少教多学”模式在教育中的具体效果探析[J].中国教育,2006.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