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政策遗忘的LNG汽车
2014-08-25张卫华
张卫华
LNG汽车作为安全、环保和经济的交通工具,较纯电动汽车有较大的优势。但在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频出的当下,LNG汽车不应被政策遗忘。
7月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宣布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明确“从2014年9月1日到2017年年底,对获得许可在中国境内销售(包括进口)的纯电动以及符合条件的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相信这一政策的推出,以及中央和地方一系列其他扶持政策的推出,会进一步拉动新能源汽车——毋宁说是电动汽车来得更准确——的市场需求。
与国家之前推出的多个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类似,本次免征购置税再次将天然气汽车(包括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天然气(LNG)汽车)排除在外,让人不禁为其鸣不平。LNG汽车,无论从技术的成熟度、市场的认可度还是节能减排的角度来看,与电动汽车都具有可比性,理应纳入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的视野。
电动汽车: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不知从何时起,电动汽车仿佛成了新能源汽车的代名词,但当我们从两个维度来审视电动汽车的优势时,或许其所代表的“新”,颇要打一点折扣。首先,就节能减排来看,电动汽车除使用环节近乎零排放之外,就其整个能源供应来看却并非如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曾表示:“新能源车每百公里电耗相当于标准煤5.6-6.5公斤,排放的二氧化碳相当于7.5-9升油。如果不使用清洁发电,而是通过传统烧煤发电,只不过是污染搬了个地方。”考虑到电力作为二次能源,其在发电、输配过程中的大量能量损失,恐怕这组数字将更加具有颠覆性。
其次,电池的生产和最终报废所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电池是各类电动汽车最核心的组件之一。无论采用铅酸电池、锂电池、镍氢电池还是其他类型的燃料电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需要用到大量的化学品作为原材料,这些化学品在提取、加工、生产以及达到使用寿命之后的处理等生命周期全过程中,倘若监管不严、管理不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给环境带来巨大风险。电动汽车在使用过程中面临的安全风险,很难说已经彻底攻克。即便风头无二的特斯拉,也已经发生了5起电池起火事件,相对其有限的保有量来看,这样的事故率并不是一个小数字。从这几方面来看,新能源汽车所标榜的“新”,恐怕颇值得怀疑。
毫无疑问,电动汽车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比如它可以将燃油汽车的分散式污染转变为煤电的集中用煤、集中治理,可以缓解我国机动车快速发展对燃油需求的快速增长,更符合我国“富煤、少油、贫气”的能源资源禀赋,还能够促进作为新兴产业的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等等。但这,并不足以成为其得到政策近乎排它的溺爱的原因。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应该针对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进行扶持。仅就目前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来看,液化天然气(LNG)汽车至少应该拥有相同或相近的优惠政策。
LNG汽车:自然成长,或堪重任
或许因为不够普及的缘故,LNG汽车的优势颇不为广大公众的认识,不明就里者甚至对其安全性颇有误解。实际上,LNG却是地地道道的清洁交通用能。一方面,LNG汽车仅排放二氧化碳和水,优势自不待言。与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相比,电动车优势主要体现在使用环节的洁净,电池的生产、报废等环保优势并不明显,同时电动车的能源经过多次转换,能量损失严重。而LNG作为一次能源,除液化过程需要消耗部分电能外(实际上液化过程也是一个净化过程,使得天然气中的杂质更少,使用起来更洁净),不存在过多的能量转换损失,续航里程等也优于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使用过程也不存在污染。
另一方面,LNG汽车强大的生命力已经接受了市场检验。电动汽车拥有令人羡慕的政策支持。以报价20万左右的比亚迪双模电动车秦为例,根据现行政策,可以拿到国家和地方近7万元的补贴,如果再免除近2万的购置税,意味着只需要十多万元,一辆配置相当全面的比亚迪秦即可到手。
中汽协公布的上半年汽车产销数据中,新能源汽车生产20692辆,销售20477辆。估计全国目前电动汽车的保有量78000辆左右。而至2013年4月,LNG机动车已达到94000辆,预计2015年保有量将超过250000辆。相比较于中国汽车总的保有量,这一数字并不显得耀眼,但LNG汽车是在国家层面没有任何实质性补贴政策、仅有少数地方政府有部分针对性补贴措施的外部环境下,完全靠自己的市场竞争力,点滴成长起来的。而且,LNG汽车安全表现也优于电动汽车。LNG汽车受到市场认可,既有使用成本优势,也从一个层面说明其技术的生命力——尽管这样的比较,并不是非常严谨,但却基本能够一窥电动汽车与LNG汽车发展态势。
事实上,LNG汽车面临的环境依然较为困难。新版《天然气利用政策》首次将LNG动力汽车纳入鼓励范围,并特别提出要鼓励和支持汽车、船舶天然气加注设施和设备的建设。但后续国家并未出台任何实质性扶持政策。包括“三桶油”、新奥及部分地方燃气企业在内的企业均表现出LNG加气站建设热情,但在各地面临的环境不一,加气站项目审批动辄需要跑十几个部门,实施难度大,建设进程相对缓慢。由于对LNG特性缺乏深刻认识,对其安全性存在一定偏见,LNG汽车在使用、年检等方面也面临诸多不必要的麻烦,对其推广构成不利影响。
或许有人担心,支持LNG作为汽车用能将不利于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从而让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起点便落后于他人,实在有过虑之嫌。目前,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市场。如此庞大的汽车市场,足以容纳包括LNG汽车和传统能源汽车在内的各种类型的汽车同场竞技。
而从气源保障的角度来看,一方面,近年来国内LNG接收站建设、国内小型LNG工厂以及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开采、来自中亚及未来的俄罗斯天然气等,均将为我国天然气保障供应提供良好支撑。实际上,随着本轮经济增速放缓,部分区域天然气市场正面临阶段性富余,亟待拓展新的天然气应用领域。日本重启核电,亚洲市场LNG价格有望进入价格下行通道,我国发展LNG汽车正面临一轮较好的资源市场机遇期。
诚然,有专家分析认为,天然气价格改革将可能导致LNG汽车的竞争优势有所下降,即便如此,LNG汽车仍具备一定的能源价格优势。从一个更加长远的视角来看待我国的天然气价格改革,即天然气价格改革是我国整体能源价格改革的一部分,环境治理成本纳入能源价格将是必然趋势,届时天然气的优势将更为凸显。
当然,LNG汽车只是新能源汽车在电动汽车之外的另外一个选择,如同电动汽车不能代表新能源汽车一样,即便加上LNG汽车,也并不能代表全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该有更开阔的视野,而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更不能厚此薄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