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林业发展探讨

2014-08-23江锦烽

森林工程 2014年5期
关键词:石漠化片区重点

江锦烽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南宁 530011)

滇桂黔石漠化区涉及云南、贵州和广西三省区,是全国14个片区中扶贫对象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所辖县数最多、民族自治县最多的片区。广西片区涉及7个市35个县,贫困人口504.4万,集革命老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大石山区、库区于一体,即是矿区、水能、旅游、农林产品、民族文化等资源富集区,又是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攻坚难度大的区域。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1],把扶贫攻坚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2],两者统筹,协调推进,使人与自然和谐,推动片区经济、生态快速有秩发展[3-9]。

1 区域概况

广西片区位于广西的北部、西北部和西南的大部,是滇桂黔石漠化综合防治核心区之一,介于东经104°28′~110°55′,北纬21°51′~26°21′之间。

北面与贵州省、湖南省接壤,西部与云南省相连,西南与越南国毗邻。宁明、龙州、大新、靖西和那坡5个县与越南交界,陆地边境线长795.5 km,占广西陆地边境线的78%。该区域是滇桂黔石漠化综合防治核心区之一。片区处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及其与广西盆地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类型有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岩溶石山等。片区内岩溶地貌连片分布,石漠化土地面积大。气候横跨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北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充沛,雨热同季,夏长冬短,无霜期长。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冬季天气干暖。片区内林地面积740.97万km2。

2 林业发展现状

2.1 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情况

2.1.1 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保障了当地生态环境。2001~2011年,广西片区退耕还林工程规模达45.46万hm2。其中:退耕地还林15.57万hm2,占34.3%;配套荒山荒地造林23.79万hm2,占52.3%;封山育林6.10万hm2,占13.4%。完成工程投资23.3亿元,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6万hm2。

2.1.2 重点公益林建设

重点公益林保护工程建设促进林业生态功能不断强化[10-11]。自2001年实施重点公益林补偿项目以来,广西片区有311.76万hm2的重点公益林纳入国家和自治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比2005年增加135.55万hm2,是2001年的2.3倍,补偿资金41 843.5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273.41万hm2,补偿资金36 479.47万元;自治区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38.35万hm2,补偿资金5 376.10万元。

2.1.3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成效初显。2008~2010年,国家安排专项资金在100个石漠化县开展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广西有12个县列入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在这12个试点县中有10个县位于广西片区范围,主要实施了以小流域为综合治理单元的试点工作,治理面积达30万hm2,共计完成封山育林5.52万hm2,人工造林0.19万hm2。2011年根据发改办农经[2011]682号文,广西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由原来的12个增至35个,其中广西片区范围内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增至24个。

2.1.4 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珠江防护林建设促进了局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自1996年实施以来,已在广西完成了一、二期工程建设。广西片区在一期(1996~2000年)和二期(2001~2010年)工程中,共计完成造林总任务15.07万hm2,占全区完成造林总任务的30.7%,其中完成人工造林7.46万hm2,占49.5%;封山育林6.93万hm2,占46.0%;低效林改造0.68万hm2,占4.5%。按培育林种分:防护林11.5万hm2,用材林3.28万hm2,经济林0.29万hm2。

2.1.5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成绩显著。2001~2011新建自然保护区5处,新增面积4.75万hm2。使片全区自然保护区达到38处,总面积78.51万hm2。保护了片区90%的陆地生态系统、20%的重要湿地,90%以上的野生动物种群和高等植物种群。

2.1.6 速生丰产林基础建设工程

广西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之一,是全国速丰林基地建设工程的重点省区,片区具有培育桉树、马尾松、杉木等丰产林的资源条件,速丰林发展继续保持较快的速度增长,至2010年片区速丰林面积达到110.02万hm2。其中:松树39.94万hm2、杉木39.62万hm2、桉树30.85万hm2,其它阔叶树0.15万hm2。

2.2 林业产业建设情况

片区地形地势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宜发展林业,油茶、板栗、核桃、速丰林等产业发展良好,三江县被国家授予“中国油茶之乡”,东兰县被国家授予“中国板栗之乡”。近年来,广西大力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着力推进经济林和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片区速生用材林蓄积量达7 475.43万m3;特色经济林实现产量1 204.54万t,其中木本粮油209.30万t、木本粮食309.31万t、鲜果199.39万t、林产饮料13.84万t、林产调料253.62万t、森林食品53.48万t、中药材0.99万t、林产化工原料164.6万t;培育各种苗木106 310万株,盆花41 205万盆,为当地农民依靠林业建设增收减贫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3 存在问题

一是人地矛盾突出,贫困面广,程度深。生育观念落后,人口增长过快,超出有限耕地的承载量。二是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缓慢。岩溶地貌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同时人多地少,缺水少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三是缺乏产业支撑,农民增收不稳定。缺乏具有明显特色的大企业、大基地,产业链条不完整,农民增收途径单一,且不稳定。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瓶颈制约突出。交通主干网络不完善,县级公路等级低、质量差,严重阻碍贫困山村脱贫致富。五是农民综合素质较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教育落后、知识欠缺,接受新型农林业实用技术能力较差。六是建设资金短缺,扶贫任务艰巨。经济发展缓慢,财政状况十分困难,财政扶贫预算有限,扶贫项目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到位,扶贫任务还十分艰巨,建设投入亟待增加。

4 发展潜力

4.1 林权制度改革坚定林农信心

广西片区自2009年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至2011年集体林改面积629.26万hm2,已确权面积605.54万hm2,参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户196.53万户。喜获林权的林农成了山林的主人,真正拥有了可支配的生产资料和不断增值的家庭财产,极大地迸发了靠山致富的热情,坚定了林农育林、护林和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为充分发挥林地资源的潜力,推动片区生态林业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2 林地利用率和生产率进一步提升

片区“九山半水半分田”,林业无疑是支撑片区群众长久增收最具潜力的产业。目前片区有林地面积432.06万hm2,仅占林地的58.3%,即使增加国灌面积191.69万hm2,占林地的面积也不过84.2%。可见,片区林地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片区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仅为60.2 m3/hm2,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86.0 m3/hm2的70.0%,主要原因是缺乏经营管理。通过建立健全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全面加强森林经营工作,有效解决经营管理粗放,质量效益低下的问题;通过加强造林更新,调整树种和林龄结构、林分密度,完全可以实现森林质量、林地利用率和林地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

4.3 物种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片区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条件独特,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物种资源都极为丰富,其中不乏经济价值较高的物种。而这些物种绝大部分分布在山区林区,为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发展培育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增加农村就业和农民收入,提供了丰富的物种条件。林业很多物种资源还可以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资源。

4.4 林业资源丰厚

充分利用林下的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发展林下种养,使林农近期得利、长期得林,破解了林业生产周期长与林农投入有限的难题。特别在岩溶面积占土地总面积将近一半的广西片区,发展林下种植珍贵植物、林下种药、林下种菌、林下养鸡、藤芒编织加工等具有区域特色的项目,既可以改善当地生态状况,又可以促进林农就业增收、脱贫致富。近年来,林下经济的发展,已经为当地的农民带来了实惠。毋庸置疑,林下经济将是新一轮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所在。

4.5 特色林产品丰富

由于片区自然独特,特色林产品丰富,例如:田阳香芒、田林八度笋、凌云白毫茶、宁明八角、东兰板栗、融安金桔、三江油茶、融水杉木等都是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特色优势资源。加强特色林产品的开发利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必将有利于片区走出一条特色突出,以林增收的发展路子。旅游资源丰富,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4.6 林业解决劳动力就业优势明显

片区土地以山为主,解决山区农民贫困的希望在山,致富在林。要靠林首先必须做好营造林工作,在今后一个时期,片区将以实施重点工程为带动,加大营造林规模,森林抚育经营任务繁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参与才能保障营造林任务顺利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分山到户,吸引了大量农民务林创业,有效拓展了农民就业空间。以劳动密集型为特点的林业产业,可以有效拉动城乡就业。

5 发展布局

5.1 功能区划

5.1.1 重点发展区

主要包括地市级城市、县城和单独设立的重要项目区。总面积12 005 km2,约占片区总面积的12.0%。该区是片区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重点区域,要充分利用城镇空间和产业基础条件,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促进人口集中和产业集聚。重点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特色林业、旅游业,搞好城镇及重点项目区的绿化美化,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改善人居环境,着力提高区域环境承载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5.1.2 农业生态区

主要包括平原、低山丘陵区的农业生产空间和农村居住空间。总面积43 379 km2,约占片区总面积的43.35%。重点是搞好农产品主产区的农田林网建设,积极推进村屯绿化,提升贫困地区群众生活质量,增强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林业产业,重点发展杉、松、桉速生丰产林基地,珍贵乡土树种基地,油茶、八角、板栗、核桃等特色经济林基地和林下种养殖基地以及苗木花卉基地、森林旅游业、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基地等,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林业综合效益。

5.1.3 生态保护区

主要包括森林、高山草场、天然湿地及各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重点生态功能区,总面积44 680 km2,约占片区总面积的44.65%。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主,重点是深入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珠防林、公益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大森林植被恢复力度,保障珠江流域、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生态保护区除适当发展生态旅游、种养殖业和必要的科学实验外,限制其他生产建设活动。结合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有序推进人口异地安置,并争取政策增加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提高补偿标准,让林农得到更多实惠。功能区划如图1所示。

图1 功能区划总体布局图

5.2 特色林业经济带

5.2.1 南岭山地特色林业经济带

包括资源、龙胜、三江、融水、融安、环江、罗城、天峨、南丹和金城江区10个县(区),土地面积30 829 km2,占片区总面积的31.47%。该区域是长江流域资江和湘江、珠江流域漓江和贺江的源头区,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之一。在涵养水源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重点发展油茶、柑橘、竹木、山葡萄、香猪、“三木”药材、珍贵树种等特色种养业、林产品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

5.2.2 红水河流域特色林业经济带

包括上林、马山、忻城、都安、大化、东兰、巴马、凤山、凌云、乐业、田林、西林、隆林以及右江区等14个县(区),土地面积38 675 km2,占片区面积的39.48%。该区域是广西石漠化最集中、最严重的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在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工程、恢复生态保持水土前提下,重点发展油茶、板栗、核桃、火麻、中药材、黑山羊、香猪、香鸭、山羊、乌鸡等特色种养业、林产品加工业、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和森林休闲旅游业。

5.2.3 沿边特色林业经济带

包括宁明、龙州、大新、天等、靖西、那坡、隆安、田阳、德保、田东和平果11个县,土地面积28 452 km2,占片区总面积的29.05%。该区域毗邻越南,矿产资源丰富,是广西石漠化比较集中、比较严重的地区。在实施石漠化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坚持产业发展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重点发展油茶、八角、茶叶、花卉、中药材、速生丰产林、珍贵树种、非粮生物质能源、草食畜牧业等特色种养业和林产品加工业。特色林业经济带如图2所示。

图2 特色林业经济带示意图

5.3 特色产业组团

5.3.1 森林休闲旅游产业组团

以乐业、资源、龙胜、三江、融水、融安等县为重点,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森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和生态休闲产业,重点建设融安红茶沟国家森林公园、龙胜温泉国家森林公园、八角寨国家森林公园、黄猄洞国家森林公园等著名景点景区,打造“八桂生态家园”,发展高山生态无公害水果、茶叶、油茶等特色林产品,建设世界级森林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建设一批森林旅游示范县、示范村,不断拓展林农创收渠道和生态旅游市场的深度与广度。

5.3.2 特色林产品加工产业组团

以田林、隆林、西林、乐业、凌云等县为重点,发挥独特的林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油茶、中药材、竹子、茶叶、木材、食用菌等特色林产品种植、加工业以及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技术和发展模式创新,建设片区重要的特色林产加工业基地。

5.3.3 森林养生保健产业组团

以巴马、东兰、凤山、凌云和乐业5县为重点,依托独特的森林资源和地理优势,突出养生特色,提升巴马世界长寿之乡品牌,深入挖掘区域内森林特色养生保健资源,重点开发森林资源的养生保健功能,打造世界级森林养生保健基地和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特色旅游目的地。

5.3.4 特色经济林产业组团

以隆安、三江、融水、凤山、东兰、乐业、巴马、环江等县为重点,发挥名特优经济林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油茶、核桃、板栗、八角等名特优林产品种植、加工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技术和发展模式创新,建设片区重要的名特优林产加工业基地。

5.3.5 特色林下养殖产业组团

以马山、上林、忻城、巴马、东兰和凤山6县为重点,发挥独特的森林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黑山羊、香猪、香鸭、乌鸡等特色林下养殖业和加工业,创新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建设全区重要的特色林下养殖和加工产业基地。

5.3.6 沿边特色种养产业组团

以宁明、龙州、大新、天等、靖西、那坡、隆安、田阳和德保9县为重点,在实施石漠化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根据当地森林资源支撑能力,重点发展八角、花卉、中药材、乳猪、山羊等特色种养业和林产品加工业,打造全区重要的特色种养业和林产品加工业基地。产业功能组团如图3所示。

图3 特色产业功能组团示意图

【参 考 文 献】

[1]陈秋华.经济社会发展与广西林业改革管理创新[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2]蒋忠诚,李先琨,曾馥平,等.岩溶峰丛洼地生态重建[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3]梁瑞龙,黄开勇.广西热带岩溶区林业可持续发展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4]李阳兵,王世杰,李瑞玲,等.关于西南岩溶山区生态建设的一些讨论—以贵州省为例[J].中国岩溶,2004,23(1):20-24.

[5]韦复才,周游游.西南岩溶区生态地质环境特点及生态恢复重建策略[J].中国岩溶,2005,24(4):282-287.

[6]李先琨,何成新,蒋忠诚.岩溶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重建的原理与方法[J].中国岩溶,2003,22(1):12-17.

[7]万 军.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与生态重建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3,18(3):447-453.

[8]王震洪,段昌群,徐以宏.云贵高原小流域生态系统治理效益研究一以云南省牟定县龙川河小流域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00,20(5):25-28.

[9]李先琨,苏宗明,吕仕洪,等.广西岩溶植被自然分布规律及对岩溶生态恢复重建的意义[J].山地学报,2003,21(2):129-139.

[10]林中衍,麻新.广西天等县石山区生态综合治理[J]广西林业科学,2004,33(3):159-160.

[11]及 莹,蔡体久,琚存勇.一种森林流域生态系统管理与评价的新技术[J].森林工程,2013,29(2):45-47.

猜你喜欢

石漠化片区重点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广西南宁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白塔寺片区地图
重点推荐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石漠化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以广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