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笔筒
2014-08-22王贞虎
王贞虎
今天是父亲的忌辰,我照例回到老家。在父亲的遗像前,我伫立很久,忽然,看到了摆放在条几上那只小笔筒,我的思绪一下子就不安起来。那精美绝伦的小笔筒是父亲亲手雕琢的,是我家永远可作纪念的遗物。望着父亲这件珍贵的遗品,我的眼眶一湿,泪珠儿便扑簌簌地落了下来……
父亲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他少年辍学的事。小时候上私塾,他读“子曰:学而时习之”,虽不能过目成诵,但成绩总在学友们之前。正当他踌躇满志、决心要读出个名堂时,我的爷爷却逼着他停学了。我家住在一个川东奉节的小镇,家人既种田又开作坊。开业不久的“德盛祥”门神(年画)作坊生意兴隆,伯父一个人忙不过来,就要我的父亲去作帮手。因此,父亲便没有了上学的机会。这件事使他懊恼了一辈子。他经常说,一个人不患贫穷,只患没有学问。后来,他的墓碑上就有“少年辍学,常为学业不竟而懊恼不已”的措词,这是我替他抱怨和喊委屈的话。临终前,他还提起这件伤心事。
父亲在作坊专刻年画木版。起初,木版是从县城的作坊里求援购买的,价高不说,买来的还尽是些劣质版,印出来卖不出去。那时候同行是冤家。父亲很有心计,手也不拙,他把人物形象不美的版面改制一番,再添加些新内容,雕成新版,印出来的年画畅销附近几个邻县。不久,“德盛祥”年画作坊便兴隆起来。生意好了,父亲并没有因此而惬意,仍思念着少年辍学的伤心事。不过,再伤心也是没有用了,因为,我已经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他也过“而立”之年了,父亲很无奈。后来,他一转念,把憋着的那股劲儿转移到培养儿子身上:不管今后是穷是富,一定要供儿子上好学!这是他最大的一门心事。就在这时,他利用自己娴熟的刀法技艺,开始制作教育儿子用的物件。精致的小笔筒是他花费半年心血制成的第一件。这笔筒的四个面全是镂空雕刻,通体大漆罩面,金粉勾边,玲珑精巧。父亲指着笔筒上那“敬惜字纸”四个字说,读书人要敬惜字纸。字是圣人脸,尊敬圣人就要学圣人把书读好。书能清人肺腑,开人心窍,昭人未来。做有用的人,首先就要读书,读书是人世间第一等好事。当时,对这些话我是似懂非懂,没太放在心上,惟一喜欢的就是那只玲珑剔透的小笔筒。
大约是“文革”时期,全国经济萧条,“德盛祥”同其它商号一样早已关门。爷爷去世,又和伯父分了家,人也穷了。后来,我的弟弟们也一个个来到了这个世界。父亲的生活担子就更重了。5口之家连吃饭也成了问题。然而,他决心供我们都上学读书的信念没有变。我9岁时,失迷多年的笔筒找到了,父亲又开始了他那呕心沥血的教子事:“敬惜字纸”四字的背面,是半边春阳一枝草花和一位留有发盖的幼童,叫春阳图。父亲告诉我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他的解释是,少年如春阳初升,草花才发,正是少年“学如渴而饮河海”的大好时光,若能捉书大饮特饮,就可储才八斗,成就一番事业。看着父亲那一脸慈祥,知道他要我苦读成才的希望值是相当高的。笔筒两边各作姿态的人物,是囊萤读书的车胤和映雪读书的孙康。世人称赞他们是苦读典范。父亲说,“夜是日之余”,能在夜间苦读,就等于延长了白昼,这夜也就有价值了。许多古贤都是不贵尺璧而重寸阴的人。一番难忘的劝学话,催启我稚嫩的童蒙。父亲平时口紧言语不多,然而,他一旦和儿子们在一起,那督你学习的话语就说不完了。他常常说,重庆有个川剧名角,戏唱得好,常常得到观众的鼓掌叫好。有人问她,你听到这掌声有什么感受?她深情地说,这正是我过去学戏挨打最重,吃苦最多的回声。像鼓励又像训诫,父亲意味深长地说:苦能换甜,苦能砥砺人生,不会吃苦就不会做人!读书人要有“咬定诗书忘饮食”的精神,不然就成不了像车武子那样有大学问的人!
一只小小的笔筒,似乎是一个大大的剜菜篮子。可怜的父亲提着它辛苦了一辈子,也没剜进去一棵菜,盛进去的是一篮子的伤心!半个世纪以来,这个像文物一样的小笔筒,一直被珍存在我家的条几上。可是,父亲已经去世多年了。
在人生的路途中,一次严重的变故或挫折或打击,往往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轨迹。如果父亲少年没能辍学,我不知道将会产生什么结果。但我清楚,他飞腾的翅膀被折去以后,整整伤心了一辈子!那只蕴涵了父亲无数心血的小笔筒,只是他试图结束伤心历程的努力。然而,我们弟兄都未能使他如愿。我自幼惰性就大,虽也喝了些墨水,但终归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使得笔筒里曾经装着的父亲那编织了一辈子的梦,却都成了泡影。我看着这只小小的笔筒,恍惚中,仿佛看到父亲那刻满憧憬的脸庞,露出的遗憾与惆怅,似乎听到父亲那颗空蒙的心,仍在嘭嘭嘭地跳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