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宝宝的水果时钟
2014-08-22李红璞
李红璞
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水果慢慢成为宝宝每天补充各种天然营养素所需的必备食物之一。水果香甜味美又营养丰富,尤其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能起到帮助宝宝消化,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特别受宝宝们青睐,但妈妈在安排宝宝吃水果时一定要讲究科学适度。
一天中,宝宝什么时候吃水果最好
饭后?
大多数水果中含有极易被小肠吸收的单糖物质,饭后吃水果会使水果在胃里滞留时间过长,很容易形成胃胀气,以至引起便秘。所以,宝宝饱餐之后不宜马上吃水果。
早上?
一般早上空腹不宜给宝宝吃水果,因为水果中含有的一些有机酸会刺激胃壁黏膜,对宝宝胃部健康非常不利;而且宝宝本来胃容量就比较小,如果早晨空腹吃水果,会占据一定空间,从而影响宝宝正餐食物的摄入量;另外,对于肠胃经不起寒凉刺激的宝宝,早上吃水果容易引发腹泻。
两餐之间?
吃水果最好在两餐之间或午睡醒来,一般在饭后2小时左右。
由于宝宝的胃容量比较小,这个时候吃水果既不影响正餐的正常摄入,同时又避免宝宝总热能和营养素摄入不足从而影响生长发育,水果中的有机酸还能促进胃内食物的消化。妈妈可以在开始添加辅食后根据宝宝的月龄大小及消化能力,每次提供利于他消化吸收的果汁或果泥,当宝宝长牙之后,就可以吃一些水果块或水果条了,这样可以锻炼咀嚼能力,但不要切得太大,以免造成堵塞气管的危险。
哪些水果不是宝宝想吃就可以吃的
菠萝、芒果均属于易引起过敏的水果种类,最好等到宝宝3岁以后再尝试。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有3种水果宝宝在食用时要格外注意量的控制,不是想吃就能吃的。
西瓜——性凉,高糖,易引起腹泻
西瓜号称最消暑解渴的水果,但由于西瓜性凉、含糖量比较高,而小宝宝的消化道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如果在短时间内吃了太多西瓜,容易造成胃液稀释,不仅会使胃肠功能紊乱,脾胃的消化能力变弱,而且会引起宝宝腹痛、腹泻。所以不能吃过量,特别是对于一些脾胃较弱,经常腹泻的宝宝,更要有所控制。
建议宝宝8个月以后可以少量吃一些瓜瓤,10个月以后才可以直接吃西瓜,一天吃50~100g即可,而且宝宝吃西瓜时妈妈一定把西瓜子弄净,以免发生瓜子误入气管,发生危险。
荔枝——含糖量高,过多食用易导致低血糖休克
荔枝汁多肉嫩,口味香甜,十分讨宝宝们喜爱。但好吃并不意味着可以多吃。荔枝性热,易上火,大量吃荔枝会影响宝宝对正常三餐的摄入。荔枝肉中富含的果糖,只有通过转化酶转化为葡萄糖后,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短时间内摄入大量果糖,宝宝的体内很可能因为无法迅速产生相应的转化酶,使果糖积聚在血管内,血液中的果糖浓度一旦升高迫使葡萄糖浓度逐渐下降,严重时可引发低血糖休克。
建议在宝宝刚开始添加辅食时不要吃荔枝,到了1岁左右可适当添加。一次吃1~2个即可,特别注意不要将整个荔枝肉塞给宝宝吃,以免卡到喉咙引发意外,最好用刀切成小丁让宝宝食用。
樱桃——有“樱桃果蝇”,性温热,易上火
新鲜樱桃营养丰富,尤其富含铁,根据品种的不同,每百克樱桃含铁量最高达11.4mg,但并不能以此作为宝宝补充铁的主要来源,樱桃吃多有铁中毒的危险。因樱桃性温热,容易引起宝宝上火,一次吃过多还可能导致吐酸、腹痛甚至腹泻。尤其体热的宝宝更是不应多吃。
作为辅食添加时,要将其研磨成果泥,等宝宝长牙后,可以去皮去核直接让宝宝啃食,但新鲜的樱桃比较硬,吃多了难以消化,而且对宝宝刚长出的牙不好,还容易导致吐酸。建议一次吃5颗即可。
樱桃中的“寄生虫”其实是樱桃果蝇的虫卵和幼虫,对人体无害,只是用盐水浸泡后视觉上让人难以接受。应选择在早上购买樱桃,这时樱桃新鲜无幼虫。已发软的樱桃请勿购买。
应季水果、反季水果,怎么选
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其标志性的水果上市,这类水果属于应季水果。而本应在特定季节才成熟,却在其他季节出现在市场上的水果即为反季水果。
应季水果 自然成熟,顺应天然的季节温度和湿度,口感好,营养成分流失少,营养价值更高。
反季节水果 由于是在人造环境的大棚里种植,其日晒、风吹及土壤水平都不同于应季水果。且一般都是在七成熟的时候采摘,大多数在存储过程中使用防腐剂保护并用一些化学物质催熟、保鲜,食用后对身体不利,尤其对宝宝的伤害比成人更严重。
少吃反季节水果
由于反季节水果经过很多人工干预,且反季节上市让人感觉新鲜,反而使其价格普遍高于应季水果。其价格与营养价值不成正比。有大量应季水果可供选择时,妈妈们没必要选价格高的反季节水果。为了宝宝的身体健康,妈妈们要尽量少让宝宝吃反季节水果!
选择水果要因人而异,经常变换
由于每位宝宝体质及胃肠道功能发育状况不同,适合吃什么水果,应该吃多少,并无明确的界定。这就需要妈妈在给宝宝喂食水果时先少喂一些,观察其是否有腹泻、过敏等不良反应,再决定是否继续喂食。一定要在仔细观察宝宝接受程度的前提下少量添加,并且一次喂食不宜过多。经常变换水果的品种,但一天中的水果品种不宜太杂,尤其要选择适合宝宝体质和身体状况的水果。
(摘自《母子健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