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居民长寿水平的实证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①
2014-08-22包玉香
包玉香
( 山东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
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居民长寿水平的实证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①
包玉香
( 山东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
健康长寿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和追求。经济发展是影响居民长寿水平的重要因素。应用聚类、变异系数、相关和回归分析等定量方法分析山东省经济发展对居民长寿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经济发展水平是居民长寿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长寿水平呈正相关性,而且不同地域尺度上二者间正相关性的强弱不同,地域尺度越大,正相关性越强,反之越弱;经济发展水平更大程度上影响的是中低老龄人口的数量和比重,到了高龄老年人口阶段,经济因素影响作用下降。
经济发展;长寿水平;实证研究;山东省
健康长寿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人类发展不仅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而且也要关注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时代,追求健康长寿、建立一个和谐、富裕的健康长寿社会是人类的共同选择②邹平:《人口老龄化与区域长寿国际研讨会之夏威夷宣言》,《科学决策》2011年第10期。。
影响人类健康长寿的因素很多,至于哪一种影响因素最为重要,当前研究文献有不同的研究结论。如有的学者认为环境因素对区域人口长寿水平有重要影响(李日邦等,1999)③李日邦等:《山东省长清县长寿村的生态环境特征》,《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第4期。;有的学者认为气候是影响人口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科学研究表明,人体最适宜的气温是18-20℃,而且调查发现,世界上平均气温在20℃左右的地区寿星最多(程启东,1998)④程启东:《气候对健康有影响》,《解放军健康》1998年第5期。;也有学者认为,饮食结构也是长寿研究中倍受关注的重要因素,世界上一些长寿区居民饮食的共同特征是以素食为主、杂粮为多(龙桂芳,2000)⑤龙桂芳:《巴马县壮族长寿老人白细胞抗原DQ基因的多态性研究》,《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0年第4期。;并且土壤和饮食中的某些微量元素也对长寿有影响(燕瑞等,2000)⑥燕瑞等:《微量元素抗衰老的作用》,《化学教育》2000年第9期。;还有学者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社会经济与环境因素对长寿的影响发现,气温、气候、经度、土壤类型以及粮食作物类型等是影响区域人口长寿水平的主导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如婴儿死亡率和粗死亡率等虽然也影响区域人口的长寿水平,但其影响程度不及上述环境因素(陆杰华等,2004)⑦Pritchard and Evans. Population Density and Cancer Mortality by Gender and Age in England and Wales and the Western World 1963—1993 . Public Health, 1997, 111 (4).;普瑞查德等应用1963-1993年的数据检验发达国家的人口密度与老龄人口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关系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Pritchard,1997)*陆杰华、汪洪波、潘漪:《中国县(区)人口长寿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5期。。
可见,在对长寿水平的研究中,已有文献更多侧重对环境、气候、饮食营养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但缺少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专门研究,尤其是对经济发展影响长寿水平的定量研究就更不多见。因此,本文试图以山东省为例,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居民长寿水平问题,作出实证说明。
一、经济发展水平是居民长寿的物质基础
自然环境是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人口作为社会的主体和基础,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第一个要素。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清楚地说明了经济与人口发展的相互关系:经济发展决定人口发展,而人口发展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健康长寿是人口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熊必俊:《健康长寿与经济发展》,《医学与社会》2006年第9期。
(一)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居民长寿的基本物质需求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的五类人类需求,它们是依次由低到高的层次排列的。一般来说,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时,人们就会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因此这就成为驱使人们行为的动力。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它是人类必需的最底层需要,因此也就成为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影响区域内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越是不发达的区域,人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越强烈,而发达的区域,人们的高级需要成为主导。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理需要是绝大多数居民的最基本需求,它是实现居民长寿追求的基础。
在自然经济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人们的平均寿命很短。如18世纪欧洲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25岁,经历近200年,它才提高到1900年的50岁;汉武帝时,中国人口预期寿命为22岁,经历近2000年,它才达到1949年的35岁。进入到工业经济时代,工业革命带来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为人类健康长寿创造了条件,因此人口预期寿命得到延长。如欧洲人口的预期寿命由1900年的50岁延长到2000年的75岁,中国的人口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35岁延长到1999年的70岁。
可见,经济发展可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只有经济来源稳定且相对充足,人们才可以衣食无忧而不必为日常生计伤脑费神,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平和的心态来享受生活的乐趣,长寿才有可能实现。试想如果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不能得到满足,何谈长寿?因此,没有经济发展就很难实现健康长寿。
(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居民长寿的医疗保障水平
从宏观角度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会逐步得到改善,医疗保险水平也会逐步提高,因此,以前许多致命的疾病会得到有效地治疗或抑制,人类寿命总体上得到延长。从微观角度分析,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意味着个人或家庭支付医疗费用的能力的提高,人们的寿命自然也会得到提升。“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 (CLHLS)结果显示:中国高收入人群的健康状况更好些,城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差异明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收入水平的差异,其次是城乡医疗保险的差异。*顾和军、刘云平:《与收入相关的老人健康不平等及其分解》,《南方人口》2011年第4期。
老龄人口的患病概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由此带来的医疗费用支出也不断增加。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GDP的12.9%用于疾病负担,其中40%来自于老年人的疾病费用支出。除了高医疗费用,目前阶段,中国整体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也相对滞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针对老年人服务的能力仍十分有限。由此可见,健康长寿与健全的医疗卫生体系和医疗条件有着密切关系,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医疗供给水平,自然也就影响到居民的健康长寿水平。
(三)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居民长寿研究的科研技术水平
1982年9月联合国第37/51号决议指出,“寿命延长是一项生理学上的成就和一种社会进步的象征”。随着科学的进步,医疗科技投入的逐步增加,医疗水平会逐步提高,许多疑难病症会有更好的治疗方法,从而会延长人们的预期寿命。如20世纪初,世界人口的平均寿命约为60岁,1940年抗生素的应用使其增至70多岁,1950年后疫苗与抢救技术的进步使其接近80岁,而目前对抑制非酶糖基化的抗衰老基本分子机制研究可使平均寿命提高到90多岁,应用抗氧化剂技术将使平均寿命超过100岁,如以激素与药物加以辅助,平均寿命将增至110岁,如加上基因治疗技术,平均寿命最终将达到120岁。由此可见,人们的平均寿命能一次次突破原有界限,促进人类长寿的科研技术水平功不可没,而科研技术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和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技术进步和创新离不开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多少又取决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由经济发展水平——物质和人力资本投入——知识生产和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良性循环机制。依此理论,医疗和生命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离不开现实经济发展的投入支撑。“创新是一种经济活动,创新的关键不是发明专利,而是应用。”*曲顺兰:《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再造策略研究——基于企业、市场与政府的视角》,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84页。医疗和生命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增加新药品、发明改进新的医疗设备、研制出新的长寿保健食品和药品以及提高医生们的医疗水平,这些带有创新性的应用都会不同程度地提高居民的预期寿命。经济发展水平高可以推出更多科研成果,不断推动医疗科研工作和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为维护人们的生命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预期寿命而奠定技术条件。
(四)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居民长寿的制度基础
众所周知,日本是目前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最高的国家。这与日本国家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密不可分。老年人口的增加以及与子女家庭的分开居住使得老年人问题成为日本的重要社会问题。为此,日本先后制定了《老人保健法》、《老人福利法》等一系列保护老年人权益的法规。1989年12月制定的《高龄者保健福利十年战略》提出设立长寿社会福利基金、推进长寿科学研究、促进福利设施建设、完善面向老年人的综合服务等发展战略。这些法规和政策为老年人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医疗保健有保障、生活方便有供给、欢度晚年有条件。
制度的形成和创新是以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为前提的。旧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低下,国民物质财富短缺,生活贫困、缺医少药的人们面临如何生存的社会问题,因此当时的制度设计目标是如何发展经济以保障更多人的生存需要;而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物质财富的增加是世界瞩目的,其面临的现实主要社会问题不再是人们的生存需要,而是如何让人们活得健康长寿、活得幸福和谐,因此,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医疗和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和改革。可见,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是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托的,保障居民长寿的制度自然也要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
二、经济发展影响居民长寿水平的实证分析
长寿就是指寿命长,至于寿命多长算长寿,这与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因此,长寿是一个相对的、动态概念,其含义不能仅指个体或个别群体寿命的延长。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长寿可以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指相对一定时期和区域的人口总体,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例的提高;二是相对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人口总体的平均预期寿命的增加;三是相对于一定时期和区域的老年人口,高龄老年人口数量和比例的提高。因此,本文的实证研究就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对长寿居民数量的影响
长寿的第一层含义为相对一定时期和区域的人口总体,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例的提高,这可以反映为一定时期和区域的长寿居民数量,本文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表征。经济发展水平以区域的人均GDP为表征。由此来研究二者的关系。
1. 人口长寿水平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而在地域分布上呈不均衡性
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采用聚类分析方法(Cluster Analysis)将山东省十七个地级市的人口长寿水平划分为三种类型:高水平地区、中水平地区和低水平地区(见表1和图1)。
表1 山东省十七个地级市的人口长寿水平的类型划分
图1 山东省十七个地级市人口长寿水平状况分类图
根据表1和图1,可以清楚地看出,山东省十七个地级市的人口长寿水平从东向西逐渐降低,呈阶梯状分布。威海和烟台2市属于第一阶梯,是高水平地区,2010年的老年人口比重平均为11.765%,人均GDP平均为65720.5元;济南、青岛、日照、潍坊和淄博5市属于第二阶梯,是中水平地区,2010年的老年人口比重平均为9.97%,人均GDP平均为51654.6元;滨州、德州、东营、菏泽、济宁、莱芜、聊城、临沂、泰安、枣庄10市属于第三阶梯,是低水平地区,2010年的老年人口比重平均为9.45%,人均GDP平均为40337.1元。可见,山东省十七地级市间的人口长寿水平在地域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长寿居民的比重也相应就越高。
2. 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差异变小导致人口长寿水平差异的缩小
山东省十七个行政地级市间的人口长寿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与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密不可分的。为了探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长寿水平的动态关系,本文采用变异系数来进行比较。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根据2000、2007和2010年的相关数据计算山东省十七地级市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长寿水平的变异系数,结果见下页表2。
表2显示:山东省十七地级市间2000、2007和2010年的经济发展水平变异系数分别为1.111、1.107和0.499,人口长寿水平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99、0.096和0.086,都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这一方面说明十七地级市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长寿水平的内部差距在缩小,另一方面也说明伴随着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的减小,地区间人口长寿水平的差异也同时缩小,间接证明了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长寿水平的一个主要因素。
表2 十七地级市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长寿水平的变异系数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山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2001年山东省统计年鉴、2007年1%人口和劳动力抽样调查、2008年山东省统计年鉴、2010年山东省人口普查和2011年山东省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二)经济发展水平对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
居民长寿的第二层含义是相对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人口总体的平均预期寿命的增加。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高低。社会经济条件、卫生医疗水平限制着人们的寿命。
1. 全球地域尺度上经济发展水平对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
联合国的统计和预测数据表明,1950-1955年世界人口预期寿命平均为46.5岁,发达地区为66.2岁,不发达地区为41.0岁,最不发达地区为35.5岁;2000-2005年世界人口预期寿命平均为66.0岁,发达地区为75.6岁,不发达地区为64.1岁,最不发达地区仅为51.4岁。世界银行200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高收入国家的人口预期寿命平均为78岁,中低收入国家为64岁,低收入国家为59岁;世界上人口预期寿命最短的国家马拉维为39岁,仅仅相当于高收入国家的一半。
表3的数据显示,2010年世界人文发展指数四类地区中,人文发展指数高的国家,人均国民收入高,对应的出生时预期寿命也相应较高。这表明人口预期寿命的长短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呈正相关关系。发达地区人口预期寿命高于欠发达地区的现实,充分证明了经济发展与寿命延长同步的论断。
表3 2010年世界人文发展指数类型区的预期寿命与人均国民收入
资料来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文发展报告》2010年
2. 全省地域尺度上经济发展水平对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
为进一步确定经济发展水平对居民长寿的影响,将2000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均GDP(pergdp)和其人口平均预期寿命(lifeexpectancy)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发现,两者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相关系数为0.734,呈明显的正相关性(见表4)。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的长短,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一个重要因素。
表4 中国31省市自治区的人均GDP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皮尔逊相关系数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因为人均GDP(pergdp)的绝对数值中含有价格因素的影响,如果对其取自然对数,即lnpergdp,一方面可以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lnpergdp就变成了经济增长率,可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再将lnpergdp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lifeexpectancy)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发现,两者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其相关系数为0.805,其正相关性高于人均GDP没取自然对数时的相关系数0.734(见表5)。这说明经济增长率对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验证了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有重要程度的影响。
表5 中国31省市自治区人均GDP的自然对数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皮尔逊相关系数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由图2可见,人均GDP(pergdp)和其人口平均预期寿命(lifeexpectancy)的散点图显示两者之间呈二次函数趋势,而将人均GDP(pergdp)取自然对数变成lnpergdp后,两者间的散点图呈明显的线性趋势,即二者间为一次函数趋势。因此,将人口平均预期寿命(lifeexpectancy)作为因变量,lnpergdp为自变量,进行一次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
表6给出了回归系数估计及其显著性t检验结果,回归系数显著。回归方程为: lifeexpectancy=30.826+4.553lnpergdp。该回归方程说明,如果人均GDP增长1%,平均预期寿命就会增加4.553岁。
图2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均GDP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散点图
Model*UnstandardizedCoefficientsStandardizedCoefficientsBStd.ErrorBetatSig.RSquareAjustedRSquare(Constant)30.8265.546lnpergdp4.553.623.8055.559.0007.303.0000.6480.636
*Dependent Variable: lifeexpectancy
3. 省内区县地域尺度上经济发展水平对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
表7数据显示,1982-2010年,随着人均GDP由531元到41106元的逐步增加,平均预期寿命也由69.20岁逐步增加到76.46岁。这28年期间,人均GDP平均每年增长2.73%,平均预期寿命则平均每年增加0.26岁。
表7 山东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与人均GDP
资料来源:《山东省统计年鉴》2011年
对2000年山东省109个区县的人均GDP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发现,在1%的显著水平下,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470,这说明在区县的地域尺度上,人均GDP和平均预期寿命也成正相关性。但是,与省域尺度上人均GDP与平均预期寿命的相关系数0.734相比,其正相关性明显降低(见表8)。
表8 山东省109个县区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与人均GDP的皮尔逊相关系数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可见,不同地域尺度上,人均GDP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正相关性的强弱不同。地域尺度越大,正相关性越强,反之越弱。这也进一步证明了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长寿的正相关性。因为全国地域尺度上,各省间人均GDP的变异系数为0.75,而在山东省的地域尺度上,各区县间人均GDP的变异系数为0.65,即地域尺度越小,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就越小,对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也就越不显著;相反,地域尺度越大,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就越大,对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也就越显著。
(三)经济发展水平对长寿的高龄老年人口的影响
居民长寿的第三层含义是相对于一定时期和区域的老年人口,高龄老年人口数量和比例的提高。人口学将65~69岁的称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的称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及以上的称为“高龄老年人口”。因此,本文将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作为对长寿的高龄老年人口的表征,来分析经济发展水平对它的影响。
表9 2000和2010年山东省17地级市的人均GDP与长寿的高龄老年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山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2001年山东省统计年鉴、2010年山东省人口普查和2011年山东省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表9的数据显示,2000-2010年,对于每一个地级市,伴随着人均GDP的增加,80岁及以上人口占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都有大幅度提高。各地市的人均GDP平均增长4.6倍,80岁及以上人口占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则平均增长11.4倍!
表10和11的数据显示,2000年山东省人均GDP(pergdp2000)和长寿的高龄老年人口比重(r2000)在5%的显著水平下呈弱正相关性,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443;而2010年两者的皮尔逊相关数据显示,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水平上,两者之间没有相关性。这主要是因为2000年山东省17地级市间人均GDP的差距较大,其变异系数为1.111,2010年该变异系数降到0.499,也就是说,各地市经过10年的经济发展,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明显缩小,其对居民长寿的影响也就不显著了。这也可以理解为经济发展水平更大程度上影响中低老龄人口的数量和比重,到了高龄老年人口阶段,经济因素影响作用下降,非经济性因素如性格心态、饮食、居住环境等的影响作用增强。
在长寿的高龄老年人口中,人口统计学界对百岁老人的研究兴趣与日俱增。发达国家拥有比发展中国家多得多的老年人口,也拥有更多的百岁老人。高龄老人多的发达国家必然最先出现更高比例的百岁老人。中国百岁老人的比例不足美国的5%,说明生产力水平仍然起着重要作用*邬沧萍、徐勤:《对百岁老年人口实证研究的思考》,《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第6期。。
表10 2000年山东省17地级市人均GDP与长寿的高龄老年人口的皮尔逊相关系数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1-tailed).
三、主要结论
(1)经济发展水平是居民长寿的物质基础。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居民长寿的物质需求水平、医疗保障水平、科研技术水平和制度基础。
表11 2010年山东省17地级市人均GDP与长寿的高龄老年人口的皮尔逊相关系数
(2)人口长寿水平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而在地域分布上呈不平衡性,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差距变小导致人口长寿水平差距的缩小。
(3)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呈正相关性,而且不同地域尺度上人均GDP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正相关性的强弱不同。地域尺度越大,正相关性越强,反之越弱。
(4)经济发展水平更大程度上影响的是中低老龄人口的数量和比重,到了高龄老年人口阶段,经济因素影响作用下降,非经济性因素如性格心态、饮食、居住环境等的影响作用相对增强。
总之,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被誉为人类20世纪最重大的成就之一,它客观上反映了人类健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综合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富裕程度。研究经济发展与居民长寿水平的关系,可以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实现老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增进老年人口的健康长寿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Level of Residents' Longevity:With the Case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Bao Yux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A long life with good health is a common ideal and pursuit of human socie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influence the level of the residents' longevity. With Shandong province as a case, a series of quantitative methods such as cluster analysis,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have been applied to the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level of the residents' longev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s the material base to their longevity; (2)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longevity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and the degree of correlation depends on the region scale, that is, the larger the region scale, the stronger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3) to a greater degre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nfluences the quantity and proportion of middle and low ageing people, whereas its influence decreases in case of senile ageing people.
economic development; longevity level; empirical study; Shandong Province
2014-10-20
包玉香(1972—),女,汉族,山东蓬莱人,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
①本文为山东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2CJJJ1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170)的阶段性成果。
F061.5
A
1001-5973(2014)06-0103-09
责任编辑:寇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