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膜-活性污泥处理城市污水的中试研究

2014-08-22郑新王平龙口市环境监察大队山东龙口6570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4年3期
关键词:需氧量悬浮物活性污泥

郑新 王平(,龙口市环境监察大队 山东龙口 6570)

生物膜-活性污泥处理城市污水的中试研究

郑新1王平2
(1,2龙口市环境监察大队 山东龙口 265701)

在节能环保领域中,城市污水的处理多数采用活性污泥法,为了改善出水水质,需要在原工艺基础上改造工艺,采用一种污泥龄短的强化生物膜与活性污泥相结合的新工艺,由于这是一个新的方向,因此需要在改造设计前进行实验研究来观察水处理效果。因此,改系统在去除污水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的同时,能有效地去除氨氮,总氮和总磷,实现节能环保的良好效果。

水力停留时间;生物膜;活性污泥;中试;节能环保

生物膜工艺处理城镇污水出水水质好,生物膜法的原理是:生物膜生长的微生物分解和摄取污水中多种有机物,从而净化水质。生物膜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可大量分解和吸收废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降低污水中有机物的浓度[1]。

1 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工艺的概念及应用

传统的活性污泥和生物膜法(MBR)是污水生物处理的两个最主要工艺,但由于这两种工艺都有一定的缺点,不能广泛用于城镇污水处理,因此,在现有活性污泥法法的基础上,提高生物反应器中的活性,抑制了污泥膨胀,提高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这两个应用程序的结合有重要意义[2]。生物膜活性污泥工艺是一种复杂的反应载体,即悬浮生长的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共享废水中有机物[3]。

2 实验工艺装置与动水实验启动

2.1 实验方案及流程

环境微生物学中研究微生物生存的基础是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相。生物膜活性污泥工艺生物处理工艺是一项新技术,所以就需要进行试点测试,以检查其操作,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改造,并在实验中总结和积累经验从而不断改善实验工艺,为未来的推广和实施提供经验。工艺流程图如下图1:

图1 实验工艺流程图

2.2 实验工艺和装置

在这项研究中,采用活性污泥生物膜相结合的技术,设计生化需氧量负荷为0.15Kg/Kg·d,MLSS的浓度范围1600-2200mg/L,空气和水的体积比例为六比一到十比一之间,活性污泥回流比将达到百分之百。实验装置如图:

本实验的测试仪器由普通钢板焊接而成,外尺寸为长12米,3米宽。设备一般分为四个部分:主要部分为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复合处理池,其外尺寸为长六米宽三米,水深为三米,其有效容积为60立方米。

2.3 实验启动过程和现象观察

实验装置开始运行,由复杂的生物处理装置开始,第一个步骤是培养填料表面形成生物膜,俗称挂膜,生物膜的形成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然的另一种是人工,当温度适宜污水稳定时可采用自然法形成生物膜,当温度低,水中有机质浓度不高时,要采用人工接种法挂膜。在形成生物膜的同时也要产生活性污泥。在生物膜产生后期观察,如果观察到有淡淡黄色的生物膜产生,并通过显微镜镜检发现有微型后生动物出现,这些现象标志着生物膜已经成功地产生。

3 实验运行情况

3.1 复合工艺对悬浮物的处理效果

实验运行初期进水悬浮物、出水悬浮物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中值情况见下表:

表1 运行初期进水、出水悬浮物情况表

实验开始后运行初期进水悬浮物的最大值为368mg/L而出水悬浮物最大浓度为12.54mg/L,而随着设备的运行,进水悬浮物浓度稳定在150~200mg/L之间。这时出水浓度基本稳定浓度在10mg/L左右。装置稳定运行的出水悬浮物平均浓度为17.34mg/L,悬浮物的平均去除率为90%。达到了我国城镇污水排放1级B的标准。

3.2 复合工艺对COD处理效果

实验运行初期进水化学需氧量、出水化学需氧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中值情况见下表:

表2 运行初期进水、出水化学需氧量情况表

实验开始后运行初期进水化学需氧量的最大值为386mg/L,而出水化学需氧量最大浓度为47mg/L,而随着设备的运行,进水化学需氧量浓度稳定在220~300mg/L之间。这时出水浓度基本稳定浓度在48mg/L左右。装置稳定运行的出水悬浮物平均浓度为48mg/L,化学需氧量的平均去除率为85%。达到了我国城镇污水排放1级B的标准。

3.3 提高效率,降低能耗。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生物膜-活性污泥处理工艺可以使城市污水处理更为高效,剩余污泥量少,降低能耗,实现了中水回用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复合生物反应器的脱氮除磷试验表明,装置实现了一体化的脱氮除磷效果。这种生物膜-活性污泥处理工艺采用分离式水处理系统,活性污泥工艺中水力停留时间短,从而提高磷的去除效果。生物膜处理工艺过程中,延长水力停留时间,促进生物膜的生长和繁殖,硝化细菌得到增殖,促进生物膜硝化和反硝化增强了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果。因此,改系统在去除污水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的同时,能有效地去除氨氮,总氮和总磷。

[1]沈耀良,王宝贞.废水生物处理新技术一理论与应用.第2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丁永伟,王琳,王宝贞,等.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复合/联合工艺在污水处理厂技术改造中的应用[J].给水排水,2005,31(12):41-45.

[3]赵庆良,刘淑彦,王现.复合式生物膜反应器中生物膜量!厚度及活性[J1.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9,32(6):39-43.

郑新(1983.3—)男,汉族,本科,山东龙口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监察工作。

猜你喜欢

需氧量悬浮物活性污泥
悬浮物对水质氨氮测定的影响
燃煤电厂湿法脱硫废水悬浮物和Cl4-浓度控制优化
活性污泥法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硫酸新霉素废水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黄河口附近海域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烃分布及其关键控制环境因子分析
地表水中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的相关性研究
活性污泥法治理城市污水探析
活性污泥系统ASM2d模型的自适应模糊PID控制
废水悬浮物国标检测方法的修改建议
砂质河床对悬浮物去除行为的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