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老子“人生‘三宝’”之“慈”

2014-08-21陈金豆

青年与社会 2014年15期
关键词:道德经老子

【摘 要】老聃的传世箴言——《道德经》深刻地阐述了万物之始,生命之本;为人之道,从政之策。五千余字,集万千智慧于一身。文章主要选取其中人生“三宝”之“慈”,结合自身体会,浅谈其对生命之本与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希望能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一定的积极帮助。

【关键词】慈;老子;道德经

夕阳西斜,霞光东洒。

四野荒凉,阡陌错断。

海市蜃楼,烽火战戟。

青牛老翁,踽踽独行。

泪沾枯叶,笑予苍天。

踏遍函谷,智于五千。

回首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王朝衰落,人民疾苦;和平无望,战乱频仍;土地荒芜,苍穹阴沉……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满怀对万物的思索与智慧,在那篇辽阔而苍凉的古战场上,写下了这不朽的五千余字箴言——《道德经》。此老翁,便是为世人所敬仰的“太上老君”——老聃。五千余字,集万千智慧于一身。每当细读品位,便有如欣赏一幅天人合一的山水画卷,让心中的阴云顿时散去,体悟到生命的真谛,触摸到灵魂深处的那方清凉。鲁迅也曾感叹:不读《道德经》,不知人生真谛。

在那五千字的智慧之中,我最为喜爱且将以之为人生之本的,便是“一曰‘慈,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中的“慈”。

在老子的眼中,“慈”,便是慈爱。他认为用以“慈”待民,以“慈”治国,才能有所成就。那是他亲眼目睹了周王朝的叛乱,各地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与灾难后的悲天悯人。他看到生灵涂炭,看到田园荒芜;看到光风霁月已去,看到物阜民安已逝;看到鲜血与泪水纵横的大地,看到生命与灵魂暗淡的废墟……他心如刀绞……于是,他把“慈”,作为了他人生的第一“法宝”,因此他善待生命,善待人民,善待万物。

然而,我把这“慈”当作我人生的法宝的缘由,是与之稍有异处,但不离其本质的。在我眼中,“慈”就是待人宽容,就是对社会有爱,对国家有责任。随着年岁的增加,童年的无忧无虑,已为陈迹。取而代之的是那生活带来的无限烦恼与迷惘。无休止的竞争,让身心感到深深的疲倦。此时,老子轻轻地吟诵着他的生命之歌,告诉我——要“慈”,要宽容。这里的宽容,不是懈怠与不思进取,而是勇于将自己的成功与他人分享,在求索的过程中互相帮助,在登顶的时刻共同高歌,不要总是认为胜利只是你一个人的荣辉。唯有如此,实现“双赢”,才能在获得胜利喜悦的同时,摆脱担忧与心灵的疲惫,得到真正的宽慰。

面对社会来说,我们便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其实,老子抒发感叹的“慈”,很大一部分是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爱。当我们必须迎着生命的河流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领域时,我们便从一朵浪花,变成了那河流的一部分。我们涌动,河流才会展现出最澎湃的生命力。而这最终源于我们对河流的爱,也就是我们对社会——这个大家庭的爱。

在当下的时代,我们也能看到那些无数值得我们深深思考,默默学习的典范。他们曾用爱诉说这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们曾用爱谱写了一段又一段的永垂不朽的历史。因为对社会有爱,我们打败了地震——这个可怕的魔鬼;因为对社会有爱,那些曾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苦难的魂灵,才能得到多方温暖的援助;因为对社会有爱,我们这个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才能祥和富足。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成员,书本与知识,不全是智慧与生命的代名词,只有把知识与实践结合,并将此与对社会的爱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为什么以“慈”立身,又可以说是对国家的责任呢?有人说,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太过消极,是没有看到老子智慧的精华。他若乘风归去,安以千字金言?老子看到的一切,让他心痛却根本束手无策,于是,他只有用自己的智慧写下劝诫世人的真理。在我看来,一个白发老人也只能以此种方式,完成他对生养他生命之土的责任,倾吐这一份爱国之心。他只是没有像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悲壮慷慨,他只是没有像李白“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的惆怅感慨,他只是没有像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直白干脆……然而他却有“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的使命与责任感。

爱国,对国家有责任,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个人生命的最高觉悟。五四运动告诉我们,对国家有责任,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在国家需要自己的时候,勇于为之献出一切,所以——五四精神永垂不朽。因为对国家有责任,这强大的力量融化了历史的积雪,让美丽的宝岛台湾离祖国母亲的怀抱越来越近。而对于我们来说,爱国就是周恩来所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不是一句虚无飘渺,只是用来振奋人心的句子,这应该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的生命准则。我们每个人都对国家有责任,这份责任,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对国家的爱。

仅仅一个“慈”字,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本质和意义,而则不仅仅是老子的人生哲学,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树立的立身之本。由此可见,《道德经》中,字字珠玑,对个人,对国家,乃至世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道德经》是我们国历史上百家争鸣时代杰出的典范,它代表了我国文化的精髓。“当代新道家的实质在于,把中国古代道家的自然人文主义发展为一种科学人文主义,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统一。”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科学史家董光壁先生如是说。我想,由一个“慈”字便可以体现出如此深远的智慧和眼光,而整本篇文便可以称其为生命文化的源泉。这些无疑不是提升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能力与觉悟的金玉良言。

在物质生活充裕富足的当下,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学习知识与掌握科学技术诚再也不仅是满足工作和生存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是否真正将生命与灵魂融入其中。尼采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它给人类认识世界和生命之本指明了道路,他让迷茫着的人走出阴霾,让文化的作用尽显其光辉,难怪它在世界上如同《圣经》一般广为传诵。老聃的生命,随流光的闪烁而消逝;老聃的眼泪,经历史的风干而消失;老聃的身影,让岁月的蹉跎而朦胧。然而,他低低沉吟以成的《道德经》就像一颗永不坠落的明星,悬挂的世界文化的天空,照亮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世人,并教导我们要让文化的青鸾与知识的神龙共同翱翔在世界的顶峰。

参考文献

[1] 王弼.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01).

[2] 南怀瑾.老子他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2).

作者简介:陈金豆(1991.06- ),女,汉族,四川成都人,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广告学2010级本科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道德经老子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康瑞功作品选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智者老子
北大簡《老子》釋文指瑕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论老子处世哲学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