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幸福”内涵,积极倡导创造型幸福
2014-08-21陈海贤
【摘 要】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重要内涵。以往大众对幸福的理解往往与功利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相混淆。幸福可以分为低层次的享乐型幸福和高层次的创造型幸福。享乐型幸福以感官满足为特征,创造型幸福以潜能实现为特征。中国当前的国情背景应提倡创造型幸福。
【关键词】中国梦;享乐型幸福;创造型幸福
人民幸福是中国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中国梦”的重要内涵。目前,我国正在经历从片面关注GDP到关注人民幸福的重大转变。2006年,原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访问美国耶鲁大学发表演讲时,就曾强调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凸显我党对改善民生、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高度重视。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讲话,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成为“中国梦”的重要内涵。
关注民生,提高幸福感正逐渐成为各级政府的施政追求。一些地方政府尝试在政绩评价中引入幸福感或满意度,每年诸如“幸福城市”、“幸福企业”的排行榜也方兴未艾。作为对片面关注GDP的纠正,对幸福的强调有其积极作用。然而,要把“幸福”当作政绩评价和政策制定的指标,需要纠正我们对“幸福”的片面认识,深入理解“幸福”的内涵。
目前大众对“幸福”的认识仍存在一些误区。误区之一,是混淆幸福和功利主义,认为幸福就是有权有钱,在世俗意义上取得成功。误区之二,是混淆幸福和消费主义,认为幸福就是占有和消费更多更好的资源。误区之三是混淆幸福和享乐主义,认为幸福就是一种休闲和放松的状态。误区之四,是混淆幸福和虚无主义,认为幸福就是无欲无求。这些错误的幸福观既不符合心理学原理,也与我们的国情相悖。虽然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为中国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让我们逐渐具备了一些“幸福”所需要的物质基础。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发展很不均衡,在福利待遇方面和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中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奉行功利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幸福观,而需要继续保持勤勉和创新。
习总书记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辛勤的劳动和幸福并不矛盾,辛勤劳动本身就是幸福的重要来源。北京大学王海明教授认为,“幸福是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需求、目的、欲望得到满足后的心理体验。”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低层次的生存需要和高层次的成长需要。据此,我们也可以把幸福分为低层次的享乐型幸福和高层次的创造型幸福。享乐型幸福是低层次的感官需要得到满足所产生的心理体验,而创造型幸福是高层次的爱与被爱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所产生的心理体验。在享乐型幸福中,人占有和消耗资源。因为资源有限,为了满足此种幸福,人们需要和他人竞争资源。这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同时,人对享乐型幸福有很强的适应性,一旦欲望达成,享乐型幸福很容易让人厌倦。相反,创造型幸福中,人不是资源的占有者和消耗者,而是资源的分享者和贡献者。在创造型幸福中,人们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在为社会和他人创造美好的东西的同时,体会一种深刻的成就感和意义感。如果说消费型幸福是酒肉朋友,创造型幸福则是良师益友,它把快乐与成长相联系,把利己与利他相联系,把过程和结果相联系,是幸福永不枯竭的根源。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认为,真正的幸福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快乐,而应该引导人走向蓬勃发展的、有意义的人生。创造型幸福正是引导人走向蓬勃发展的,有意义的幸福,是国家和社会需要大力提倡的,真正的幸福。
如何提升创造型幸福?首先,要树立有价值、有意义的目标。心理学家斯奈德教授(C.R. Snyder)通过大量研究指出,目标是产生希望的最重要条件。有价值、有意义的目标能激发人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而在追求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人产生的独特的意义感,正是幸福的重要来源。其次,尊重和发挥每个人独特的优势和美德。积极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领导的研究小组梳理了在全世界范围内被不同文化普遍承认的、具有道德价值的、可测量和可培养的24种性格优势和六种核心美德。他发现,每个人都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美德。在发挥优势和美德时,人们的学习速度更快、有更好的情绪状态、更能应对压力和挑战、能体会到更多的成就感。可以说,优势和美德正是个人潜力的来源。优势和美德的发挥带来了成就感,促成了个人成长。第三,创造更多福流(Flow)。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福流(Flow)的概念。他认为,一个人最愉悦的时刻不是心无牵挂、完全放松的时刻,而是一个人为了某件艰巨的任务辛苦付出,把体能和智力发挥到极致的时刻。他把这种个人完全沉浸于某项活动中,无视其它事物存在的忘我状态叫做福流。福流是创造型幸福的本质。福流的产生遵循几个原则。原则之一,任务的难度与个人能力相匹配,能够让个人不因任务过易而无聊,或因任务过难而焦虑。原则之二,任务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规则,让个人的行动有明确的依据。原则之三,是能够为行动提供即时反馈,能够让个体很快学会正确的行为。这些原则之下,人的注意力能够保持专注,从而发挥自身潜能,获得成长。
“中国梦”的提出,为国家和社会树立了宏大的、有重大意义的奋斗目标。习总书记还指出,要让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就需要政府思考,如何在宏大的“中国梦”下,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敢于做梦,能够圆梦。这需要我们把“幸福”的口号和国情民意、发展需要相结合,宣扬和倡导创造型幸福观,尊重每个人的独特优势和潜能,人尽其才,创造专注精进的社会氛围。只有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社会才能充满活力,人民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中国梦”才能实现。
作者简介:陈海贤(1980- ),男,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endprint